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慈禧太后臨終前終於醒悟,留下一句遺言,震驚整個大清國

慈禧太后臨終前終於醒悟,留下一句遺言,震驚整個大清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不過她的臨終遺言,否定了自己的一生,告訴後世子孫,一定不能讓女人干政!

然後,她死後的大清朝已經名存實亡,根本沒有遵守臨終遺言的機會了。

對於慈禧,歷來褒貶不一。有的人說,她讓大清朝加速滅亡,還有的人說,如果沒有她,大清朝30年前就滅亡了。

褒獎者說她政治手腕過硬,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爲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慈禧太后臨終前終於醒悟,留下一句遺言,震驚整個大清國

爲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批評慈禧的學者更多。

她們認爲,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慈禧太后臨終前終於醒悟,留下一句遺言,震驚整個大清國 第2張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爲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慈禧作爲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慈禧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爲殷鑑!

這句遺憾,可以說是慈禧對自己一生的否定,告訴後來人一定不要讓女人當政,變相的就是在說,自己當政期間,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災難。

可惜的是,她死後,大清王朝幾乎是名存實亡,後世已經沒人來遵守她的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