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德宗貞元五年所表彰的凌煙閣功臣中,有一位名叫馬燧的大將。此人是唐德宗時期天下三大名將之一。功績卓著。但是同時也是唐德宗所忌諱猜忌的一個人。他自身的複雜性也超過了其他人。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他的事蹟。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馬燧祖籍右扶風。也就是今天陝西興平。扶風馬氏是名門望族,以出將才而著稱。據說其家族遠祖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他的一部分後人以先祖封號爲姓,遷居到扶風。這一門當中出了很多名將,有名的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馬援曾有句名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後漢書·馬援傳》)這就是成語“馬革裹屍”的出處。三國時期還有個著名大將馬超,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裏的所謂五虎上將之一嘛。也是這個家族的。

馬燧也是這個家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父親很懂兵法,也擔任過軍職,這可能對馬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馬燧青少年時按部就班讀儒家經典,那時年輕人不讀這個沒前途嘛。但是有一天他讀着讀着忽然間扔下書卷嘆口氣說:“天下將有事矣,丈夫當建功於代,以濟四海,安能矻矻(ku ku)爲一儒哉!”(《舊唐書·馬燧傳》)天下馬上不太平了,大丈夫應該建功立業,怎麼能當一個儒生呢?請大家注意他說這段話的時間,正是唐玄宗時期,盛唐,天下太平,你怎麼就預言要出事呢?其實唐玄宗時期,尤其是他統治後期,雖然唐朝國力達到了一個鼎盛階段,經濟、文化全面繁榮,但是同時也存在着邊將實力膨脹、奸臣當權、貪污盛行、社會奢靡日漸嚴重等諸多弊端。正是這些弊端最後將唐朝推向了深淵。而年輕的馬燧已經預見到了這一點,所以纔有如此的感慨。

從此以後他專心致志於兵法研究。此人沉默寡言,身材高大,身高六尺二寸,這是唐尺,摺合下來相當於1米86以上。那時中國人身高1米7的都不多,他這身材絕對是偉岸了。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您猜馬燧在哪裏?他就在叛軍大本營范陽。他在安祿山一個部下賈循手下。那麼按理說馬燧也算叛軍一員。但是馬燧可不願同流合污。賈循被安祿山委派鎮守范陽。馬燧勸說賈循反正,他說您別看安祿山打下了洛陽,可是現在他們打不下潼關,正在兩頭爲難,假如您殺了他留在范陽的守將,然後歸順朝廷,那麼安祿山就是喪家犬,您就立了大功了。賈循聽了連說不錯,不錯,但就是不敢實施。結果此事被安祿山眼線知道了。安祿山派人回到范陽,藉口要與賈循商議事情,將其勒死。馬燧得知事情敗露,連忙逃跑了。

迴歸唐朝的馬燧在大將李抱玉手下當官。很快有件事展現了馬燧的才幹。當時李抱玉的地盤上經常有回紇兵馬路過。回紇人仗着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所以經常有劫掠、欺壓唐朝人的現象。尤其是官方驛站苦不堪言。有時就因爲什麼物資沒有及時供應,回紇人就拔刀殺人。因此沒人敢去驛站當官。馬燧卻是個知難而上的漢子,他主動向李抱玉請纓,去驛站!結果他還真的有辦法,每逢回紇部隊路過,他就先賄賂回紇將領,拉近關係,回紇將領一高興就稱兄道弟,然後給他一面旗子,插在驛站上,哪個回紇士兵敢胡作非爲馬燧就有權將其斬首。馬燧還用一個死囚冒充自己的僕役,稍有過犯立即斬首,回紇士兵看見了無不膽寒,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在地盤上鬧事。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第2張

隨後馬燧仕途比較順利。不論擔任什麼職務,馬燧都能勝任,文武全才。此人練兵很有一套,經他訓練的部隊都成了勁旅。此人心細,他的部隊武器裝備都很精細,比如鎧甲,以前的鎧甲都是一個型號,個子特別高或者特別矮的士兵很不方便。馬燧命令打造鎧甲都要大中小三個型號,士兵各取所需。又製造了很多戰車,描繪上猛獸的形象。平時行軍可以用來裝載器械物資,一旦半路遇敵襲擊可以迅速把戰車排列成一道臨時城牆,抵禦進攻。史籍說他的部隊“器械無不犀利”(《舊唐書·馬燧傳》)每當他駐紮某地,總要開闢出一塊廣場,不是爲了散步,而是訓練部隊練習陣型。所以馬燧打仗勝率高就是因爲訓練得當。

他一生打仗很多,他的戰績主要是在唐代宗、德宗時期取得的,換句話說他是唐朝安史之亂後的一顆將星,與李晟、渾緘並稱爲當時三大名將。我給他總結了三大功: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第3張

第一功:大敗李靈曜:

李靈曜是唐朝汴州守將。此人於大曆十一年謀反。這個對唐王朝來說很要命,因爲汴州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就是今天河南開封。此處控制着通往東方和南方的交通要道,所以是個戰略要地。皇帝下詔命令馬燧和淮西節度使李忠臣一起去討伐他。按理說李靈曜的部隊不是馬燧等人的對手,但是人家會抱大腿,抱誰的大腿呢?抱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大腿。田承嗣原本是安祿山舊將。安史之亂失敗之後他被迫投降了唐朝。唐朝委任他爲魏博節度使。但此人和朝廷從來是離心離德,搞的實際上是獨立王國,藩鎮割據。此番李靈曜向他求援,他很高興,因爲汴州地理位置重要,他覬覦已久了。於是他派遣自己的侄子田悅率軍來援。

李忠臣看到敵人援軍來到,嚇得魂飛魄散,就想把駐地一把火燒了讓後向西撤退。馬燧制止了他:幹嘛呀,至於嗎?還沒交手就嚇成這德行?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嘛。於是馬燧率軍首先擊敗了田悅,然後進逼汴州。李靈曜手下有八千精銳,號稱“餓狼軍”,名頭很酷吧?結果一開門迎敵,被馬燧打成了土狗,四散奔逃。

田承嗣還不甘心,他又給了田悅幾萬兵馬,大張旗鼓而來,沿途的官軍都無法抵抗。馬燧將兵鋒轉向田悅,以四千兵馬大敗敵軍。田悅逃跑,李靈曜一看徹底沒了指望,於是放棄汴州,他也跑了。

第二功:遏制田悅:

要說田悅,那跟馬燧打交道可不是一次兩次。田承嗣死了之後,田悅按照藩鎮慣例接任節度使。開始時他擔心自己立足未穩,唐王朝來討伐他,所以使勁和朝廷套近乎,以示忠誠。馬燧當時就指出這小子的動機,而且預言他肯定還要做亂。結果果不其然,沒多久田悅就發兵攻打忠於唐王朝的其他節度使。馬燧受朝廷委派,再度走上戰場。

此番他率領步騎兵二萬人與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行營兵馬使李晟一起討伐田悅。軍隊行軍一路都是險要地形,馬燧擔心田悅半途截擊,於是派遣使者去和田悅談判。這就是緩兵之計,麻痹他的。那意思就是你別看我們大軍前來,但是呢,咱們還有得談,有得談。田悅也不願意和馬燧死磕啊,吃過虧的。所以他也想和馬燧談判。一來二去軍隊走出險要地形來到了平原上,馬燧立即變臉,殺死了田悅派來的使者。等於是下了戰書了。

馬燧與田悅接連幾次大戰,田悅總是手下敗將,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爲了激勵將士,馬燧在戰前宣佈拿出所有家產,分給士兵們。唐德宗聽說了之後非常感動。他命令從國庫裏拿出五萬貫獎賞將士,將馬燧的家產還給了馬燧。

田悅不甘心失敗,又從其它割據藩鎮那裏借來了兵馬,整軍再戰,一時間論兵力總數還超過了唐軍。敵我兩軍一時間相持不下,戰局有向長期化發展的趨勢。這正合了田悅的心思。爲什麼呢?唐軍遠來,糧食也少,持久戰有利於他。所以他就想等着唐軍糧盡退兵。所以堅守不出。馬燧命令軍隊帶上十天的乾糧深入敵境。李抱真等大惑不解:軍糧原本就少,你帶這點糧食深入敵境不是給人家送貨上門嗎?馬燧說:是的,我方糧少,必須速戰。我這樣做其實就是逼他們出戰。“兵法所謂攻其必救,彼固當戰也,燧爲諸軍合而破之。”(《舊唐書·馬燧傳》)想逼敵人出戰,必須攻打其要害,兵法上所謂“攻其必救”就是這個道理。您等着瞧吧。

他讓人在河上架了三座浮橋,然後率軍渡河,繞過田悅據守的城池直趨魏州。魏州是田悅的老巢啊,打那裏算得上是攻其必救了,田悅非出來不可。他故意留下了那三座浮橋。而且派遣一百餘人潛伏在橋附近。而且都帶着火種。

田悅眼見馬燧繞過他直趨魏州,急眼了,這下子一定要出戰了。他帶着四萬大軍,從馬燧搭建的浮橋上衝過河去,在後面緊緊追趕馬燧。快追上的時候,老天幫忙,颳起了大風,而且風勢有利於田悅。於是他命令順風放火,火勢藉助風勢,沿着草地、樹林席捲而來。沒想到馬燧早有計劃,他已經擺好陣型,而且命人把本方陣地前一百步以內的雜草、荊棘都剷除了。大火來到唐軍陣前偃旗息鼓了。敵人看到這個情形,頗有些喪氣。馬燧趁機派出最彪悍的五千名士兵做前鋒,猛烈突擊,大敗敵軍。

敵軍潰逃,掉頭往回跑。跑到河邊才發現,馬燧留下的那一百多人已經把三座浮橋全部燒掉了。敵人這才發現是上了大當,你當時過橋的時候人家馬燧沒向你收過橋費,你以爲是佔便宜啊?人家這纔要你補交呢。這過橋費可貴了去了,一半的部隊被殲滅,被俘者多達三千,一批高級將領陣亡。死者屍體遍佈二十多裏地。

田悅率領殘兵敗將繞道回到了魏州。馬燧因功被拜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此時河北軍閥朱滔、王武俊聯兵五萬來救魏州。此時局勢非常混亂,天下正處於安史之亂後最混亂的時期,朱滔自稱冀王,田悅自稱魏王,王武俊自稱趙王:李納自稱齊王。還有個淮西李希烈號稱天下兵馬元帥、太尉、建興王,唐德宗焦頭爛額,這就是不是馬燧一人可以扭轉的了,“兩河鼎沸,寇盜橫行;燧等雖志在勤王,竟莫能驅攘患難。”(《舊唐書·馬燧傳》)此時他空有雄心壯志也無力迴天。

不久,涇原兵變,德宗出逃。馬燧不得不撤軍保衛太原。並派遣五千兵馬去奉天救援。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第4張

第三功:平李懷光

奉天之難,全靠李懷光的朔方軍救援唐德宗才逃得一命。但是不久李懷光也叛亂了。征討李懷光的戰鬥非常艱苦,李懷光所率領的是郭子儀留下的老部隊朔方軍,天下第一號功勳部隊,戰鬥力很強。加上此時戰亂頻仍,而且又遭遇蝗災。古代的蝗災不得了,一來就是鋪天蓋地,遮天蔽日,能同時席捲幾個州縣。一切綠色的東西都被吃光,甚至於人身上的衣服它們餓極了都吃。所以唐朝財政捉襟見肘,有人建議暫時寬恕李懷光,招安他。馬燧剛開始也有這個想法。但是這件事卻引發或者說暴露了他與兩個人的矛盾,誰呢?皇帝和李晟。

我們先看看此事中唐德宗的態度。當時馬燧求見皇帝,要求安撫李懷光。沒想到皇帝張嘴來了這樣一句特別噎人的話:“惟卿不合雪人。”(《唐國史補》)誰來說情爲李懷光昭雪都可以,就您不合適。爲啥呢?估計是因爲以前在對田悅的戰鬥中馬燧曾和李懷光並肩作戰,私人關係應該不錯。德宗懷疑他徇私情。另外,奉天之難中馬燧救援奉天的力度可能也令德宗不滿,你還不如李懷光呢。李懷光好歹還率全軍五萬人來救奉天,你只派五千人,而且還是副將帶隊。這話讓馬燧十分難受。

再來看李晟的態度。李晟是和馬燧並駕齊驅的名將,後來也是凌煙閣功臣。他和馬燧不是一個派系的。安史之亂後即便是效忠朝廷的部隊裏也是派系林立。李晟對李懷光的態度是堅決鎮壓,不惜代價,“請全軍自備資糧,以討凶逆。由此李、馬不葉”(《唐國史補》)李晟主動請纓去討伐李懷光,這樣在皇帝面前等於表現自己壓了馬燧一頭,所以馬燧心中不滿,兩人產生了矛盾。

其實馬燧是很忠於朝廷的,大概急於爲自己正名,避免他人閒話,所以馬燧再次求見皇帝,這次他提出自己去打李懷光,而且態度很堅決:“願更得一月糧,必爲陛下平之。”(《資治通鑑》卷231)國家不是缺糧嗎?沒關係,您給我一個月的糧,我就可以把這事兒搞定。

皇帝高興,准許了。馬燧率軍出征。這一仗貴在神速。他首先要去收降李懷光部下徐廷光六千兵馬。而且這一仗攻心爲上。馬燧充分抓住了朔方軍將士的心態。朔方軍這麼一支功勳部隊,將士們都爲之自豪。忽然間就因爲主帥與朝廷的私人恩怨就變成了叛軍,將士們都很惶惑。

馬燧來到城下,衝着徐廷光大喊說:我從朝廷來,你可向西敬拜。徐廷光向西拜了又拜。這個動作說明他還是心向朝廷的。馬燧一看心裏有底了。

他繼續說:你們朔方軍將士,四十餘年來爲國征戰,功勞天下第一,爲何自願做賊,爲天下所唾棄?置自己於滿門抄斬的境地?還是投降我吧。我願保你們平安無事。

城頭上士兵林立,但是聽了這話沒人吭聲,一片寂靜。馬燧知道這是說到心坎裏了。

他向前一步大聲喊道:如果你們覺得我沒有誠意,那麼就一箭射死我吧。他挺立在城下,一把撕開了自己的衣服,露出胸膛。

徐廷光忍不住了,嚎啕大哭,主帥都哭了,士兵們跟着也是哭成一片。徐廷光下令打開城門投降!馬燧爲了讓朔方軍放心,只帶了幾個騎兵入城,吃住都和徐廷光他們在一起,以示信任。士兵們歡呼雀躍,都說:“吾輩復得爲王人矣!”(《舊唐書·馬燧傳》)我們從今天開始重新是官軍啦。

徐廷光的投降起到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沿途李懷光部紛紛投降。唐軍一路直奔李懷光老巢。李懷光部下將李懷光殺死,將他的首級獻給馬燧。馬燧只殺了幾個元兇,其餘人一概不問。李懷光叛亂被徹底平息。

掐指一算,從馬燧請纓到剿滅李懷光,一共耗時二十七天,比他承諾的一個月還節省了三天。德宗非常高興,賜馬燧《宸扆》、《臺衡》二銘以示嘉獎。大將渾瑊十分欽佩,他私下對部將說:我一直覺得馬燧的軍事素養比我高不到哪裏去,但是他能接二連三擊敗田悅,我很奇怪。今天看他平定李懷光,我才知道我遠遠不如他啊。

以上是馬燧的三大功。但是他這一生還有兩大過。三功兩過構成了馬燧複雜的一生。老實說,兩過中有馬燧的失誤,也有他的無奈,這是一個時代的無奈。

第一過:私憤導致田悅鹹魚翻身

這還是當年打田悅時候的事情。跟馬燧一起打田悅的是大將李抱真。李抱真是馬燧老上級李抱玉的堂弟。雖然有這層關係,但是兩人關係很不好。要說這矛盾,其實也不是什麼你死我活的矛盾,但積累多了也足以鬧崩,壞事。

李抱真曾想殺懷州刺史楊鉥,楊鉥投奔馬燧,馬燧向皇帝上書,說楊無罪,把楊保下來了,李抱真爲此非常惱怒。

繳獲了敵人的糧庫,馬燧先取,給自己部隊補充完畢,才把剩下的一點兒給了李抱真。李抱真又怒了。

所以後來在戰場上,有一次田悅騎兵突襲馬燧,形勢一度比較危急,其餘諸軍都去救援,就李抱真不去。這次又輪到馬燧生氣了。

馬燧也想緩和一下雙方關係,攻城時候請求將李抱真的部隊和自己的部隊混編在一起,這樣兩軍可以平分功勞。沒想到李抱真一口回絕,說自己要獨當一面。結果導致城打不下來。

皇帝幾次派使者來調解,想緩和兩人關係。但是沒什麼成效。不久,當河北軍閥四處攻城略地的時候,李抱真擔心自己地盤的安危,從前線分出兩千人馬回去戍守。馬燧惱了,他說:“抱真以兵還守其地,我能獨戰死邪?”(《新唐書·馬燧傳》)李抱真分兵去守他的地盤,難道讓我獨自一人戰死沙場?於是他不幹了,要引兵回去。李晟勸了好久這才平息下去。但是不管怎麼樣說,田悅後來能夠鹹魚翻身,與官軍內部的矛盾密切相關。

當時的輿論對此有評價。“然議者咎燧私忿交惡,卒不成大功。” (《新唐書·馬燧傳》)人們都認爲是馬燧他們因爲私憤交惡,導致大功不成。換句話說他們把私人恩怨放在國家利益之上了。這個事我覺得需要簡單分析兩句:

我認爲:過錯在君不在臣。田悅能夠鹹魚翻身,根本原因不在於馬燧和李抱真。這兩人對朝廷的忠心是可以信賴的。雖然有矛盾,但是李抱真並未把主力撤離戰場,馬燧也沒有真的撒手不管,李晟把他勸說住了。真正導致兩人沒法打下去的是河北軍閥來援和涇原兵變。而這兩件事情都是唐德宗的責任,他是個性格急躁、急於求成、猜忌心重、能力一般的君主,安史之亂后皇帝原本就缺乏權威,他的一系列處置不當導致削藩戰役無果而終,涇原兵變消息傳來時馬、李不得不撤離戰場,所以說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德宗。

那麼輿論爲什麼那樣說,估計還是派系鬥爭的結果,馬燧得罪的人不少,三大名將中李晟、渾瑊和他都有矛盾。李抱真剛纔說過了,他和馬燧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總之,我懷疑把責任歸到馬燧一人身上,是維護皇帝尊嚴的需要,也是派系鬥爭的結果。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第5張

第二過:誤信吐蕃,導致平涼劫盟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着唐朝邊防軍大量內調勤王佔據了河西隴右大片地盤。但是對他們來說有三個人是障礙,必須剷除。誰呢?李晟,渾瑊、馬燧。當時吐蕃權臣尚結贊曾說:“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資治通鑑》卷232)唐朝仰仗的就是這三人,我要想個計謀除掉他們。說實話在戰場上吐蕃吃這三人的虧不少。所以尚結贊這次使出的是陰招。

吐蕃兩萬軍隊入侵,一直打到關中境內。但是奇怪的是,與以往不同。此番吐蕃秋毫無犯。走了這麼一遭還裝作奇怪地在漢人面前說:李晟將軍招我們前來的,怎麼不見出來犒勞我們啊?他就是想用這個辦法搞離間計,讓朝廷懷疑李晟。爲什麼秋毫無犯?那就做出一副應邀而來的假象,我們是應邀而來,不是入侵。就這個意思。

在李、馬、渾三人的攻擊之下,吐蕃覺得有些支持不住,於是又想到了一招。他們向皇帝屢次提出和談。但是唐德宗都不允許。這次他們找到了馬燧。屢次派使者找馬燧,請他代爲向皇帝懇請和談。而且提出可以歸還上次盟誓之後侵佔的地盤。

馬燧覺得這是好事兒啊。於是暫緩對吐蕃的進攻,然後代爲向皇帝懇請。說實話以吐蕃的實力而言,安史之亂後大出血的唐朝還真的難以與之全面抗衡。內部有藩鎮割據,外邊再和吐蕃抗衡,兩線作戰不是個辦法。所以馬燧的意願是良好的。

但是他不知道,人家之所以找上他,實際上暗含陰謀。

馬燧陪同吐蕃使者入朝。究竟和吐蕃搞不搞盟誓,朝臣爭論很厲害。李晟堅決反對,認爲不可信。對方正是佔優勢的時候,爲何平白無故向我方示好?而馬燧、張延賞等支持和吐蕃和解,而這兩人剛好和李晟都有矛盾。所以後來歷史學家評價此事,認爲是黨派之爭影響了朝廷決策。馬燧等人以私怨誤國。

但是不管臣下怎麼爭論,最終拍板權在唐德宗手裏啊。剛好,唐德宗這人極端厭惡回紇,正想借助吐蕃之力牽制回紇。因此最終決定與吐蕃和談,舉行盟約儀式。

雙方商定儀式在平涼舉行。平涼在今天甘肅境內。

盟誓這一天,吐蕃方面主要代表是尚結贊,唐朝這邊派出的是渾瑊,這也是吐蕃要求的。這是他們陰謀的第二步。

雙方約定,築一座高壇舉行儀式,可以各帶甲士三千人,但是隻能排列在壇之東西,雙方使者可以帶穿常服者四百人到壇下。爲了讓對方放心,吐蕃還提出可以各派出數十個騎兵到對方陣營中巡視,看看對方有無違約。渾瑊答應了。

實際上吐蕃佈置了數萬精銳騎兵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等着發信號。盟誓爲假,劫盟爲真。他們的首要目標就是唐朝主使渾瑊。剛剛進入帳內,雙方換了禮服,忽然之間吐蕃擂起戰鼓,伏兵四起。在擊鼓之前,派在吐蕃陣營中巡視的那幾十個唐朝騎兵已經被人家悄悄幹掉了,由於視線被阻隔,唐朝這邊還渾然不覺。伏兵衝進來,對着手無寸鐵的唐朝人大肆砍殺,渾瑊機智,從帳篷後面鑽出,剛好天不絕渾瑊,也不知是誰的馬剛好拴在那裏,渾瑊騎上馬狂奔逃命,吐蕃人的箭從他身邊嗖嗖飛過。好在都沒射中。

這番唐朝損失慘重,使團幾百人被殺,上千人被俘。

就在同時,唐德宗正在上朝聽政。他欣慰地對大臣們說:今日與吐蕃和好,真是社稷之福。馬燧還附和德宗。但是李晟、柳渾等人依舊認爲盟誓有詐,今天吉凶未卜。唐德宗聽了十分惱怒,還罵了柳渾幾句。並且宣佈罷朝。不歡而散。當天夜間,快馬傳遞情報:吐蕃劫盟!唐德宗大驚失色。

吐蕃的如意算盤就是詐稱入侵是接受李晟邀請,這是想除掉李晟。通過馬燧向朝廷提出和談盟誓,然後再劫盟,這是想除掉馬燧。要求渾瑊當大使,這是想在劫盟時抓住渾瑊。這就叫一石三鳥啊。

就這還不算完,離間計還要繼續使,這次是針對馬燧的。被俘的唐朝使團人員中有馬燧的侄子馬弇(yan),尚結贊特地對他說:前一陣子我們在河曲的時候,春草未生,馬匹瘦弱,岌岌可危。所以才向侍中提出和談(侍中就是馬燧)。假如那時侍中對我們發動進攻,我們就完蛋了。好在侍中幫忙,唐軍沒有進攻。侍中對我們有恩。我怎麼能拘押他的子弟呢?於是他命令釋放馬弇。要命的是,他是在被俘的宦官俱文珍、渾瑊部將馬寧面前說這個話的,而且將他們三人一起放歸唐朝。尚結贊清楚,剛纔那番話,俱文珍會學給德宗聽,馬寧會學給渾瑊聽,這下離間計成功機率就很大了。

唐朝中興名將之馬燧 一生立功無數卻因“平涼劫盟”所累 第6張

果然,德宗皇帝聽了俱文珍的話氣不打一出來。這人原本就是心胸狹窄、好勝好面子的人,平涼盟誓是他拍板的,遭遇劫盟正羞愧地無地自容呢,就想找個臺階下,俱文珍的話讓他一下子把火力對準了馬燧,吐蕃使者是你帶來的,盟誓是你主張的,現在你的侄子跑回來了,據說是因爲吐蕃感你的恩,不對你開火對誰開火?

但是馬燧功勞蓋世,還不能因爲這個就一擼到底,於是德宗採取了一個明升暗降的手段,以馬燧爲司徒兼侍中,罷其副元帥、節度使之職。一言以蔽之,剝奪軍權了。

貞元五年,唐德宗新增凌煙閣功臣中,馬燧名列其中。而此時的馬燧已經沒了任何實權,完全是一個養老的富貴翁而已。此時進入凌煙閣,只能說是皇帝對他的安慰罷了,畢竟馬燧的功勞放在那裏不容抹殺。他所犯的錯誤,有他自己的責任,也有時代的無奈。

貞元十一年八月,馬燧病逝,享年七十。我們用《舊唐書》史官的一段話來總結馬燧,他首先指出,馬燧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勇武有力,善於鼓動士氣,戰場上幾乎沒有重大失利。但是,“然力能擒田悅而不取,納蕃帥之僞款而保其必盟;平涼之會,大臣幾陷,關畿搖動,此謂纔有餘而心不至,議者惜而恨之。”(《舊唐書·馬燧傳》)我們閱讀史書,也真的感覺“惜而恨之”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