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趙匡胤爲何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是何原因

歷史上趙匡胤爲何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是何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封建社會的皇位實行的嫡長制,就是有嫡出的大兒子來繼承皇位,只有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傳給弟弟,所以在封建社會如果是自己有兒子,還讓弟弟繼承皇位的,一般都顯得很不正常,但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如此,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這麼做呢?

歷史上趙匡胤爲何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是何原因

歷史給出了兩個答案,一個是趙匡胤是心甘情願的傳位給弟弟,另一個就是說的是形式所迫,並且最後有可能是被害死的,畢竟成語斧聲燭影,讓後人生出很多議論,那麼事實到底如何,我們所看到的到底是事實還是假象,今天就說說這個事情。

趙光義即位的官方說法

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知道後,來到趙匡胤住處,就在靈柩前就即位了,第二天天亮才向羣臣說這個事情,至於爲什麼會是趙廣義即位,羣臣當時沒有異議,是因爲趙光義之前就手握重權,可以說稱得上是當時朝廷的第二號人物。

相反,身爲趙匡胤兒子的趙德芳和趙德昭並沒有封王,當時朝廷上下的共識就是趙匡胤死後會傳位給趙廣義,所以雖然趙匡胤沒有留下遺詔,但大家對趙廣義即位沒有異議。

而且在這之後,趙普又說出了“金匱之約”,就是說趙匡胤的母親在去世之前,爲了防止柴家主幼國疑的悲劇重演,就讓趙匡胤死後把皇位給趙光義,趙廣義死後把皇位給趙光美。

趙光美死後才把皇位給趙匡胤的兒子,以此類推,就不會出現幼主了,屬於後周的悲劇就不會重演。當時趙匡胤是完全同意了,他母親要他立誓,並讓趙普記錄下來,放在金匱裏。

“金匱之約”從另外一個角度印證了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的合理性。但這一切並不能消除大家的疑慮,因爲趙匡胤雖然一直對趙光義委以重任,但卻從沒有明確的提出要傳位於趙光義,甚至在趙光義即位之前,也沒有人提出過“金匱之約”,事後在說出這些事情,就讓人覺得有貼金之嫌,畢竟太后和趙匡胤已經去世了,誰也說不出話。

讓人蹊蹺的去世和其他人的結果

歷史上趙匡胤爲何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是何原因 第2張

其實趙光義的整個即位過程歷來就飽受爭議,最雷人的莫過於是說趙光義趁趙匡胤睡着的時候,調戲他的妃子,被趙匡胤發覺,大聲斥罵他,趙光義怕哥哥報復,乾脆先下手爲強,給哥哥下了毒,導致了趙匡胤的暴死,所以歷史上有了斧聲燭影之說。

就算忽略趙匡胤的死,從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來看也有問題,趙匡胤死後,當時在場的妃子讓人去喊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來,但是這個下人已經被趙光義收買,所以並沒有去找趙德昭,而是直接去喊的趙光義。

那個妃子見是趙光義進門,知道事情已無轉機,只得懇求趙光義保全母子性命。趙光義滿口答應,之後就在趙匡胤的棺材旁邊即位了。到了第二天早上,才通知的羣臣。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如果有“金匱之約”,趙光義是不用做這麼多的,要知道,他一直是大權在握,趙匡胤一死,根本就無人可以和他相爭,他那麼急到底是爲了什麼呢?無非還是覺得心中不踏實而已。

如果真的有“金匱之約”,那麼按照這個約定,趙光義死之後他的皇位就該傳給趙光美,但結果就是趙光美卻被趙光義以造反之名,被一貶再貶,不僅失去了做繼承人的資格,而且最後還抑鬱而死。

“金匱之約”除了牽涉道趙光美之外,還有兩個人,那就是趙匡胤流下來的兩個兒子,其實這兩個還在都已經是十幾二十歲的的小夥子了,但趙光義剛剛登基三年,就被叔叔施加壓力,最後自殺而死。

小兒子就更是死得蹊蹺,就是在睡夢中死去的,所謂事怪必有妖,這其中的事情,很難讓人覺得和他沒有關係,因爲,兩個侄兒死了,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可以名正言順的擺脫“金匱之約”束縛,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了。

重新看待這個過程

如果我們重新來梳理一下宋朝第一次傳位的過程,也許可以這麼理解,趙匡胤在趙光義的幫助下取得了皇位,爲了避免後周相同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他一方面節制武將的權力,甚至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收回了兵權,一方面將全部的信任投注到了自己兄弟的身上。

而她們的母親,也對這個皇位的繼承深表憂慮,提出過如果孩子太小就讓位個弟弟的說法,當時的趙匡胤應該是答應了的,但應該不會寫成條約,因爲如果一個孩子上了三十歲,就用不着這樣做了,要知道,他們奪取柴家江山的時候,所謂幼帝只有七歲。

歷史上趙匡胤爲何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是何原因 第3張

之後的趙匡胤一方面出於趙光義功勞在身的酬答,一方面也是身邊沒有可靠的人,就開始重用趙光義,大權在握的趙光義開始羅織自己的勢力,而趙匡胤出於各種顧慮並沒有制止。

而且出於不激化矛盾的想法,沒有給自己的孩子任何封號,在他的想法裏,自己應該天命還早,這件事情可以緩一緩。畢竟,趙匡胤49歲就死了,而且死得突然。

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趙光義應該沒有必要殺死哥哥,所以,我們假設趙匡胤是病死的,而趙光義早已在趙匡胤身邊遍織眼線,所以能夠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獲得權力。之後再編出“金匱之約”來強化自己即位的合理性,然後再剷出弟弟和侄兒,掃清了自己孩子即位的障礙。

所謂帝王心,其實就是拋卻平常人的感情,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們平常人其實有時候是把有帝王心的人放在異類的位置,我們最多也只能做到理解,而不可能認同,因爲,人間,總還是需要一些溫情的。

也許,這種溫情會被人利用,但總歸還是不能缺的。這讓我們不會把成功者一捧上天,也不會對失敗者一踹到底,這種對事情的柔性處理纔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