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不削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朱棣不削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不削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成功,那麼朱棣爲什麼要造反呢?他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我們知道這一點,那就很容易理解,他爲何還要延續藩王制度了。

當時朱允炆削藩的時候,手段太過於狠毒,甚至還逼死了自己的親叔叔。所以朱棣是藉着這個名義,認爲朝中有奸佞小人,挑撥他們叔侄的關係,所以朱棣清君側的理由,那就是拒絕削藩政策。

朱棣因爲拒絕削藩政策,認爲這是有損老朱家兄弟骨肉之間關係的事情,所以他纔會發動靖難之役。所以說他稱帝以後,如果依舊要削藩,那他當初清君側的理由豈不是不成立了?

01朱棣造反時反對削藩,目的是爲了團結諸侯王。

朱棣不削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朱元璋生了很多兒子,他們全都分封在各地。其中還有幾個手裏權力比較大的,比如說朱棣手裏就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此外朱權手裏也有一支規模相當的軍隊。

所以說是朱元璋遺留下了削藩的重大障礙,但是我們需要理解朱元璋,他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他認爲手底下的猛將全都不靠譜,只有自己的兒子才能幫他守衛邊疆。

於是乎朱元璋就把猛將都給宰了,讓自己的兒子們一個個在各地裂土封王。這是他的小心思,可問題是如果每個皇帝都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出去裂土封王的話,那大明王朝豈不是亂成一團了嗎?可朱元璋理解不來這個問題。

甲午,京師地震,求直言。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爲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爲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明史》

朱元璋撒丫子走人了,朱允炆上臺以後,立刻意識到了諸侯王對中央集權的影響。可以說在諸侯王的封國之內,皇帝派去的任何官員,那都是不頂用的。

如此多的小王國不聽從中央政權的調遣,這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情。當年唐王朝之所以衰弱,那就是因爲藩鎮割據不聽從唐王朝的調遣。

朱允炆爲了大明朝的未來,爲了子孫後代少些煩惱,自然是要着手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所以削藩是正確的行爲,而這個時候朱棣之所以強烈反對削藩,目的也很簡單,他就是要把其他諸侯王都籠絡到自己的身邊。

首先光靠他一個人是很那造反成功的,只有所有諸侯王都起來造反,朱棣這邊的實力才足以推翻朝廷政權。

其次朱元璋這麼多兒子,去反對朱元璋的孫子,天下人就算是瞎了,也能看得出來是誰做錯了。在輿論上,對朱棣後續登基也是有幫助的。

所以說朱棣高舉反對削藩的大旗,這是有很大好處的。不僅可以壯大他手裏的力量,而且對他造反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02朱棣登基以後,如果支持削藩,那豈不是啪啪打臉嗎?

朱棣打到了南京以後,局勢發生了轉變。他滅了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這個時候的朱棣,跟朱允炆一樣,面臨着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藩鎮割據力量太強大的問題。

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朱允炆做的難道不對嗎?從他的角度出發,那絕對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可當時對朱棣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等到朱棣坐上了龍椅以後,朱棣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這才知道,朱允炆當時是有多難。可朱棣不能反悔啊,既然反對削藩,那自己肯定是不能削藩的。

首先,如果朱棣選擇削藩,那就是告訴大家,他朱棣這次靖難之役,純粹就是爲了造反,壓根就不是因爲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其次,朱棣選擇削藩,人情方面比朱允炆還要過不去。因爲朱允炆削藩好歹傷害的是自己的叔叔,而朱棣削藩傷害的卻是自己的親兄弟。

再者,削藩是建文朝時期的錯誤政策,因爲這個政策建文朝亡國了。朱棣上臺以後,如果延續這樣的政策,將來會有怎樣的遭遇呢?傳到民間的影響是相當不好的。

所以說就算朱棣非常希望削藩,那他也不可能選擇削藩這條路。其實是個皇帝都想要削藩,誰願意皇權被其他人給瓜分了呢?

03朱棣不削藩,但是換個角度削弱了藩王的權力。

朱棣是個聰明的皇帝,也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皇帝。他雖然反對削藩,但是也知道藩王對中央朝廷的威脅。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明史》

所以朱棣改革了朱元璋時期的藩王制度,他對藩王的權力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有效地解決了藩王作亂的可能性。

首先,朱棣不允許任何藩王,在不經過皇帝允許的情況下,離開自己封地所在的城池。這就等於是限制了藩王們的自由。

其次,朱棣不允許任何藩王,擁有私募士兵的權力,每個王府只能有規定數量的護衛,超過數量也要受到責罰。

再說,朱棣不允許藩王和藩王的後代,從事任何生產生活。也不準考進士做官。他們只需要每年從地方上收取賦稅,再加上去朝廷那裏領取俸祿就行了,至於工作,想都不要想。

最後,朱棣在所有藩王所在封地上,所選派的官員,那都是朝廷的嫡系官員。這些官員一邊可以幫助朝廷管理藩王的封地,一邊還可以嚴密地監視藩王的一舉一動,實在是一舉兩得。

有了這些措施以後,就算是朱棣沒有削藩,卻也已經將藩王的權力,基本上都給消除了。其實只要藩王手裏沒有兵權,那一切都是好商量的。

總結:朱允炆削藩太着急,朱棣的方法更合適。

要麼說朱棣是永樂大帝,這個人雖然是造反成功的皇帝,可的確是有很出色的才能。相比較之下,朱允炆就顯得太嫩了。就算他手底下所有大臣加起來,也不是朱棣的對手

朱允炆削藩的理由是正確的,可是削藩的手段卻顯得非常差勁:

第一,這些藩王是朱元璋親自分封出去的,他們手裏有了權力,在地方上有了地位,他們會輕易地交出權力嗎?想都不要想,所以鬥爭是必然要發生的。

第二,朱允炆削藩,先從沒什麼本事的藩王開始削。他認爲這些人手裏沒有多少兵權,是比較好動的。可是他不明白的是,他這一動手,那些有本事難道會坐以待斃?他們難道不會想辦法絕處求生?

第三,削藩的過程中,居然發生了逼死藩王的事情。不要說自古以來是以孝道治理天下,就算是正常人家,逼死自己的叔叔,你這個侄兒會有好名聲嗎?

所以說朱允炆削藩所動用的所有措施,那都是非常臭的招數。相比較而言,朱棣不削藩,卻達到了削藩的效果,這纔是老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