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不是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嗎 史書上爲何還留着誅殺兄弟的惡行

不是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嗎 史書上爲何還留着誅殺兄弟的惡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李世民和史書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如果李世民真篡改了史書,史書裏爲何還保留有他誅兄殺弟的惡行?

要研究唐朝歷史,《唐實錄》無疑是最直接、最全面的第一手材料。

原因很簡單,《唐實錄》屬於當時官修的編年體史書,其所採用的資料大多從起居注、日曆、中央與地方各部門檔案當中編寫而來。

但是,今日《唐實錄》除《順宗實錄》保存完整外,其他均無傳本留世,只能在《資治通鑑》等書見到佚文。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名聲很好的皇帝,被譽爲“千古一帝”;但他畢生有兩大污點:一、發動玄武門事變,誅兄殺弟;二、爲了掩蓋和美化玄武門事變,蠻橫干擾史官修史,有篡改史書之嫌。

實際上,《唐實錄》中的《高祖實錄》由敬播撰,房玄齡監修,許敬宗刪改,於貞觀十二年書成。另一《今上實錄》由敬播、顧胤撰,房玄齡監修,也於貞觀十四年書成。玄武門事變出現在這兩個實錄中,如果李世民真有篡改過史書,指的應該就是這兩部史書。

雖說這兩部實錄已經佚失,但現在讀《資治通鑑》,我們仍然可以清清楚楚看得到玄武門事變中那一幅幅觸目驚心的血腥畫面。

不是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嗎 史書上爲何還留着誅殺兄弟的惡行

書中第一百九十一卷記發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事,歷歷如繪,甚至,還生動、具體地記載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死亡過程:“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爲木枝所掛,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且看,李建成、李元吉纔到臨湖殿,就感覺到了濃重而凌厲的殺氣,趕緊撥馬折回,李世民縱馬追來,高聲呼喚。李元吉張弓搭箭,連射三箭,卻都沒有造成任何殺傷。反倒是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尉遲敬德帶領七十餘名騎兵殺來,其中一名將士將李元吉射下了馬。李元吉爬起,往樹林裏竄。李世民拍馬趕入,冷不防被橫出的樹枝掛擱倒,跌落地上。李元吉扭頭見了,用手中的弓套在李世民頸脖,用力要將之絞殺。尉遲敬德呼喝着躍馬趕至。李元吉見勢不好,拔向武德殿方向跑。尉遲敬德邊追邊射,直至將他射死。

除了詳細記載李世民親自參與射殺兄弟的經歷,後面還白紙黑字地記載了這麼一條:“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樑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即把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共十個親侄子,不論成年還是未成年,一律處死,並在宗室的名冊上除掉他們的名字。

這真是令人髮指。

讀到這些,不由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這象是被篡改過的歷史嗎?李世民真的有篡改過歷史嗎?

有人也許會說,李世民在玄武門誅兄殺弟的事,實在是篡無可篡,改無可改了呀。

不是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嗎 史書上爲何還留着誅殺兄弟的惡行 第2張

這樣想是不對的,如果李世民真想在這兒動手腳篡改,還是很容易的,再不濟,也可以把李建成、李元吉的死亡過程模糊化,用春秋筆法,將之寫成爲亂兵所殺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出現有其親自動手的細節。至於殺十個親侄兒這一條,甚至可以隻字不提。

另外,武周朝史官吳兢編撰的《貞觀政要》,是有唐太宗干預史官修史的相關記錄的。

其中卷七記:貞觀十三年,李世民以“觀所爲得失,以自警戒”爲名,向諫議大夫褚遂良調閱起居注。褚遂良堅持史官修史原則,斷然拒絕,說:“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李世民討了一個老大的沒趣,悻悻地說:“朕有不善,卿必記耶?”

好一個褚遂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移,視死如歸地說:“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

彼時,黃門侍郎劉洎在一旁助威,說:“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李世民一時語塞,就此拉倒。

《貞觀政要》卷七還記:一年之後,即貞觀十四年,李世民再次干擾史官修史。這次,他面對的是房玄齡。房玄齡相對容易說話,滿足了李世民的無理要求,刪略國史爲編年體,撰《高祖實錄》、《今上實錄》各二十卷,呈上李世民的龍案。

李世民主要是對裏面的“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門事變)提出了不滿。

他看到書中“語多微文”,文詞閃爍、文意吞吐,就大大方方地對房玄齡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爲,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不是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嗎 史書上爲何還留着誅殺兄弟的惡行 第3張

李世民的意思是:玄武門事件是“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一樣的義舉,目的是爲了“安社稷、利萬民”,史官執筆,不要有什麼隱瞞,應該“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如果《貞觀政要》記錄的這一條屬實,那麼玄武門事件在《高祖實錄》、《今上實錄》二書中一定是寫得雲山霧海,讓人摸不着頭腦。

而現在,我們讀《資治通鑑》,卻讀到了無比露骨和血腥的搏殺。

難道,這就是李世民“篡改”史書得出的成果?

即李世民“篡改”史書的目的,僅僅是要房玄齡等史官丟摒除掉思想顧慮、放開手腳,秉筆直書,不惜把自己的陰暗面放大化和細節化?

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不,不應該這樣。

李世民一定在某些地方動了手腳,只不過,《貞觀政要》沒有記錄下來而已。

《貞觀政要》沒有記錄下,也並不等於天衣無縫,世間再無痕跡可尋。

想想看,親手射殺兄長、親自下令抄斬十名侄子的經歷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彰顯在史書裏了,還有什麼事比這個更令人觸目驚心、更感到不可思議的?

順着這條思路,就很容易把握到問題的關鍵——莫非,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對他的父親李淵做了什麼“莫可名狀”的舉止?

還是《貞觀政要》這部書,我們來看卷六,裏面記載了發生在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的一件小事:某天,唐太宗李世民讀了東漢建安七子之一徐幹的文章《中論復三年喪》,突然悲從中來,傷感無限,對身邊的侍臣說:“人情之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故孔子云:‘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自天子達於庶人也。’”接着,切責自己在父親李淵逝世時,所舉辦的喪禮過於粗疏簡略。

單單“喪禮過於粗疏簡略”這一理由,應該不會對李世民觸動這麼大。

李世民傷感流淚的背後,一定還有不爲人知的東西,藏匿在內心隱蔽處、埋葬在歷史的深淵裏。

注意到了這一點,下面,讓我們把目光再移回到《資治通鑑》記錄的“六月四日事”。

玄武門事變當日,李淵本來是要召集李建成三兄弟入宮對質李世民密告之事,但這三兄弟在玄武門殺得天昏地暗時,李淵和近臣們卻悠哉遊哉地在“泛舟海池”。

這合情理嗎?

完全不合情理!

如果說,李世民篡改過史書,那麼,這一反常現象應該就是他篡改的最重大情節!

則建立在這一反常情節基礎上緊隨而至的系列事件都應該打上問號。

的確,《資治通鑑》在對接下來“緊隨而至的系列事件”的記載,也非常簡略、草率,以至近於兒戲。

不是嗎?

且看:尉遲敬德擐甲持矛,奔至李淵面前。李淵大驚,問:“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爲?”

從李淵的問話“今日亂者誰邪”裏,他是早就瞭解有人作亂了的。

尉遲敬德回答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聽了,扭頭對裴寂等人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蕭和陳叔達等人就趁機說了一通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壞話,再極力稱頌李世民的功德,建議李淵立李世民爲太子,並將國家政務相交託。

李淵的表現非常爽快,他說:“善!此吾之夙心也。”

於是,事變很快平息。

李世民來見了李淵,“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完全一副羔羊跪乳、天倫相親的慈愛畫面。

三日之後,即六月初七,李淵宣佈立李世民爲皇太子,發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這之後,又過了九日,六月十六日,李淵賜親筆詔書給裴寂等人說:“朕當加尊號爲太上皇。”

七月初八,李淵頒佈制書,將皇位傳給太子李世民。

初九,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即從六月四日到七月八日,短短一個月,李世民就完成了從藩王到太子,再到皇帝的蛻變。

這其中必有貓膩。

一份名爲《唐太宗入冥記》的唐朝民間話本,更讓人有理由堅信這份貓膩的存在。

《唐太宗入冥記》是一則神話故事,裏面寫閻羅王勾唐太宗生魂入冥審問,單刀直入地問了一個問題:“武德九年,爲甚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

神話故事自然是虛構的,李世民靈魂入幽冥地府受審之說純屬胡編亂造,但那一句“囚慈父於後宮”,極有可能就是李世民篡改史書後消失於所有官修正史中的歷史事實,卻又廣泛流傳於唐初民間的傳說。

如果“囚慈父於後宮”屬於史實,那麼,李淵“泛舟海池”等反常表現就應該推倒了。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已用武力控制住了太極宮中的所有人員,包括李淵。

《舊唐書.文德皇后長孫氏傳》和《新唐書.文德長孫皇后傳》裏記載有這樣一個細節:玄武門行動前,李世民引將士入宮授甲,長孫氏也跟隨入宮,對參加行動的將士“親慰勉之”。

但是,長孫氏一個婦道人家,跟隨入宮,僅僅只是慰問和激勵將士而已嗎?

《舊唐書.房玄齡傳》有記載着這樣一條:“玄齡嘗因微譴歸第,黃門侍郎褚遂良上疏曰:‘及九年之際,機臨事迫,身被斥逐,闕於謨謀,猶服道士之衣,與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於臣節,自無所負。’”

不是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嗎 史書上爲何還留着誅殺兄弟的惡行 第4張

這條記載說的是,房玄齡因爲有微小過錯而遭到斥逐,褚遂良出面替他求情,提到了武德九年玄武門事變,說房玄齡當時“與文德皇后同心影助”。

而《舊唐書.房玄齡傳》又赫然有記:“貞觀元年,……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爲第一,進爵邢國公。”即房玄齡在玄武門事變中的功勞與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並列第一。

褚遂良說房玄齡在玄武門之變中與“與文德皇后同心影助”,這就充分說明長孫氏在該場政變中也是居功至偉的人物——她的功勞,絕不可能只停留在“慰問和激勵將士”這一簡單行動上,而是別有重大使命。

再想想看,秦王府的精銳只有“八百勇士”而已,這“八百勇士”既要守在玄武門截殺李建成一行,又要控制太極宮衆多人衆,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那麼,如何又快又好地分頭完成這兩件事呢?

最好的方案,就是一部分由李世民帶領,埋伏在玄武門進行生死搏殺;另一部分,由長孫氏帶領,先解除掉宮中侍衛的反抗,再充分利用她身爲女性的天然優勢,安撫好宮中的嬪妃、太監和宮女,控制住宮中的局勢。

我們還要注意到,秦王麾下的秦叔寶、程知節、侯君集、段志玄等驍勇之士在這場行動中並沒有記載下什麼搶眼表現,而後來都得到了重賞,很可能,這一票人馬,就是跟隨長孫氏入宮向李淵“逼宮”了。

再有,襲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李世民和他的“數百騎”就消失於玄武門了。以至於東宮和齊府兵攻來,出現了敬君弘、呂世衡等人戰死,張公瑾“獨閉關以拒之”的兇險情形,最終,是“太宗左右數百騎來赴難,建成等兵遂敗散”。

那麼問題來了,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玄武門險險被攻破前,李世民和他的“數百騎”去哪兒了?

答案只能是:李世民“囚慈父於後宮”,讓慈父施加壓力,逼迫他交出政權。

不是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嗎 史書上爲何還留着誅殺兄弟的惡行 第5張

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一旦李淵誓死不從,抗拒到底,李世民也只能走上“弒父謀朝篡位”的道路了。

所幸,李淵還算是一個識時務的俊傑,順從地交出了政權,李世民也因此沒有步入人生大惡。

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李世民的內心從此永遠遭到道德的譴責,畢生不能釋懷。

種種跡象表明:李世民之篡改史書,乃是有意“抓大放小”,刪除掉了所有“囚慈父於後宮”的罪惡,鼓勵史官大書特書誅兄殺弟細節,目的是以此掩彼,擾亂和遮掩住後來世人的耳目。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