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鄧艾生前立下諸多戰功 鄧艾最後爲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鄧艾生前立下諸多戰功 鄧艾最後爲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鄧艾,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一生屢立戰功的鄧艾,爲何以悲劇收場?

三國時期,滅蜀之戰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軍事行動。鄧艾憑藉此戰聲名顯貴,推動了三國一統進程,從某種程度上講,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鄧艾在政治軍事上建樹頗豐,爲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本應該受到重賞的鄧艾,最後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結束了他的一生,其悲慘結局令人可惜。那麼,鄧艾人生悲劇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鄧艾生前立下諸多戰功 鄧艾最後爲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鄧艾

鄧艾的生平

爲司馬懿所提拔

鄧艾自幼放牛,十二歲時跟隨母親前往潁川,見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的碑文:“文爲世範,行爲士則”,深有感觸,便取名爲範,後因同族的人重名便改了名字。鄧艾家庭雖然貧困,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於他的才學,被任命爲典農都尉學士。

鄧艾有口吃,在面試時表現不好,被任命爲稻田守叢草吏,後來被任命爲典農綱紀,幫助管理屯田事務後。一次前往洛陽彙報工作,見到了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十分欣賞鄧艾的才能,便破格提拔鄧艾爲尚書郎,正是遇見了司馬懿,鄧艾的人生才發生了巨大改變。

建言淮南屯田

曹魏立國之初,爲了穩定全國的形勢,糧食生產全部都囤積於許都和洛陽周邊,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反叛,但這樣做也有一個弊端,就是想要攻打東吳,必須從中原運輸糧食到江淮前線,路途遙遠增加了運輸成本。爲知道決糧食問題,司馬懿便命鄧艾前往淮南、淮北地區巡視情況。

鄧艾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後,認爲該地區良田雖多缺乏水利,不足以盡地利。一旦開挖河渠引水灌溉,既可以積蓄軍糧,又可以打通周邊的水道。修渠可以爲屯田創造優越的條件,也可以連接周邊的漕運。

在鄧艾的建議下,曹魏在淮北、淮南大興屯田,積蓄糧草,以爲軍資。由於屯田開渠政策的實施,曹魏在淮南地區積累了大量糧草,解決了曹魏長期以來遠征東吳的糧食問題。後來鄧艾因功被升任爲徵西軍事,遷南安太守

建言徙戎

三國時期,魏國西部、北部地區存在大量的少數民族,他們時而投向魏國,時而倒向蜀國,嚴重威脅着曹魏的統治。鄧艾對於這些少數民族有着長遠的目光。嘉平年間,右賢王劉豹將匈奴合爲一部,力量逐漸集中,引發曹魏朝廷上下重視。

鄧艾上書建言,將讓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首領召入朝廷,加強對其控制,削弱其勢力。鄧艾的建議,對於當時維繫魏國的統治是十分有利的,最後鄧艾的建議得到了採納,少數民族開始大量內遷,增進了民族交流,加速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

淮南平叛

高貴鄉公曹髦即位之後,揚州刺史文欽在壽春起兵叛亂,討伐司馬師。鄧艾率軍前往樂嘉修建浮橋,從而使司馬師統率的大軍能夠迅速佔領樂嘉。文欽戰敗之後,鄧艾迅速追擊。文欽逃奔吳國,吳國將領孫峻想趁魏國內亂之際,率軍渡江。

鎮東將軍諸葛誕令鄧艾率兵駐守肥陽,但鄧艾認爲肥陽位置不太緊要,且距離敵軍較遠,於是便移兵附亭。後同泰山太守諸葛緒一舉擊敗了吳軍,鄧艾因功被任爲安西將軍,成爲魏國主要將領。鄧艾目光長遠,足智多謀,用兵總是能夠料敵機先,率先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展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

攻滅蜀國

蜀國猛將姜維有勇有謀,機智過人,頻頻進攻魏國,多次同鄧艾交手。鄧艾憑藉其傑出的軍事才華,屢次擊敗姜維的進犯,後其趁司馬師病重之際,率蜀國大軍前來進攻,鄧艾則在狄道伏擊,將其擊敗,後鄧艾被任命爲安西將軍。

此時姜維受大敗,衆人皆以爲姜維將會退軍,然而鄧艾卻認爲姜維狡黠,一定會前來偷襲。果然不出鄧艾所料,姜維立即率軍攻打祁山。得知鄧艾早已在岐山有所部署,姜維便立即改道去攻打上珪,鄧艾在段谷伏擊蜀國大軍,姜維大敗。鄧艾作戰,往往能料敵機先,率先搶佔有利地形,最後取得戰爭的勝利。幾次擊敗姜維後,鄧艾被任命爲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爲鄧侯。

鄧艾生前立下諸多戰功 鄧艾最後爲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第2張

姜維

景元三年,姜維再次伐魏,鄧艾率兵迎戰,率先搶佔有利地形,構建阻擊陣地,擊退了姜維大軍,最後迫使姜維退守沓中。景元四年,司馬昭大舉伐蜀,令鄧艾率兵從狄道進攻姜維,牽制姜維兵力,又命諸葛緒率軍攻打姜維的後方,切斷姜維退路。

後鎮西將軍鍾會領兵攻漢中,姜維在得知情況後,立即撤軍,退守劍閣。劍閣地勢險要,鍾會久攻不下,考慮到糧草不濟,打算退兵。而此時鄧艾向司馬昭建議:應當偷渡陰平,姜維如果救成都,則劍閣失守,若守劍閣,則成都失守,如此姜維必將處於進退兩難之際。鄧艾的這一計策,得到了司馬昭的認同。

鄧艾挑選精兵,從陰平小道出發,開山鑿路,由江油進至綿竹,鄧艾擊破了諸葛瞻的大軍後,魏軍乘勝直逼成都,劉禪率王公大臣投降,蜀國滅亡。

鄧艾悲劇人生的原因

第一、居功自傲。鄧艾攻滅蜀國後,居功至偉,內心逐漸起了驕傲之心。鄧艾變得驕傲自大,擅自做主,甚至向朝廷請命,封劉禪爲王留居蜀地。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對於亡國之君的處理,向來是極爲敏感的事,鄧艾卻擅自做主,恰恰觸犯了司馬昭的逆鱗。

第二、違背司馬昭的命令,招致猜忌。鄧艾向司馬昭上書封劉禪爲王,留與蜀地,這些建議在司馬昭眼中有割據西蜀之嫌。因此,司馬昭曾令衛瓘告訴鄧艾,但鄧艾並沒有感到警醒,反而不斷上書爲自己辯解。

鄧艾是魏國滅蜀的第一功臣,得到魏國士兵上下的一衆擁護,而司馬昭在軍事上的功勳泛善可陳,鄧艾便有了功高震主之嫌。司馬昭認爲鄧艾具有篡奪他權力的威脅,便產生了將其除之而後快的想法。

第三、忘乎所以。鄧艾自恃有功,難免遭人記恨。鍾會和鄧艾一同進入蜀國,在劍閣與姜維相持,鄧艾卻趁機偷渡陰平,攻滅蜀國,成爲滅蜀第一功臣。鍾會恰恰又是一個剛愎自用、野心勃勃之人,絕不甘心屈居於鄧艾之下。鄧艾原本注意到了鍾會,但平蜀之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對於鍾會便不再提防。

鄧艾生前立下諸多戰功 鄧艾最後爲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第3張

鄧艾

於是,鍾會便用卑劣的手段模仿鄧艾筆跡,修改司馬昭書信,在鄧艾和司馬昭之間挑撥離間,後又聯合胡烈等人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司馬昭對於鄧艾又十分忌憚,於是便命人將其押送京師。而監軍衛瓘負責穩定形勢,他參與了誣陷鄧艾之事,怕事情敗露,便派人在半道上將鄧艾父子殺死。鄧艾在洛陽的兒子也被誅殺,家人全被髮配至西域,鄧艾的死實是冤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