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狄仁傑:唐朝時期名臣,武周時期宰相

狄仁傑:唐朝時期名臣,武周時期宰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唐朝時期名臣、政治家、武周時期的宰相。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爲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樑國公。

人物生平

踏入仕途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

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

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隨唐高宗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狄仁傑:唐朝時期名臣,武周時期宰相

累職拜相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外放寧州刺史。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愛戴。寧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當時,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但當他到達寧州(治今甘肅寧縣)境內後,卻不斷聽到當地百姓稱頌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薦狄仁傑。不久,狄仁傑被徵拜爲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當時,江南之地遍佈淫祠(指民間自行設立、不在祀典的祠廟)。狄仁傑奏知朝廷,焚燬淫祠一千七百餘所,只留下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員的四所祠廟。不久,狄仁傑改任文昌右丞,又於同年九月出任豫州刺史。當時,越王李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還正言斥責張光輔,稱其之罪甚於李貞。 張光輔懷恨在心,便於回朝後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狄仁傑因此被貶爲復州刺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朝爲周,史稱武周。狄仁傑於次年九月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爲宰相。武則天對他道:“你在汝南爲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爲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爲我的朋友。”武則天大爲歎服。

謫貶彭澤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裏,請求送回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

狄仁傑:唐朝時期名臣,武周時期宰相 第2張

武則天看罷帛書,召來俊臣前來質問。來俊臣辯稱:“臣並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連他們的冠帶都未曾剝下,飲食寢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沒有謀反的事實,他們如何肯承認謀反?”武則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來俊臣先給狄仁傑等人穿戴齊整,然後讓周綝入內查看。周綝懼怕來俊臣,只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傑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則天覆命。來俊臣還命人假冒狄仁傑等人的名義,僞造《謝死表》,讓周綝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爲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爲何要作《謝死表》,狄仁傑則答稱並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謝死表》,方知道表章是僞造的,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爲地方官。其中,狄仁傑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此後,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復居宰輔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爲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爲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爲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復,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朝廷徵發百姓戍守安西四鎮,以致怨聲載道。狄仁傑爲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府,復立高氏爲高句麗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議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卻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贊同。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臺御史大夫。

狄仁傑:唐朝時期名臣,武周時期宰相 第3張

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爲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爲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

晚年生活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是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追贈狄仁傑爲司空。

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傑爲樑國公。

天寶六載(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狄仁傑被後晉朝廷追封爲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