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陸遜的真實死因是什麼?孫權逼死他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陸遜的真實死因是什麼?孫權逼死他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陸遜和周瑜、魯肅、呂蒙等東吳大都督一樣,都深受孫權的信任。比如在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爲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彼時,劉備率領5萬大軍征討東吳,在東吳面臨險境的背景下,孫權將精銳的東吳大軍交給陸遜。等到孫權稱帝之後,以陸遜爲上大將軍。到了公元244年,陸遜被孫權拜爲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那麼,問題來了,孫權原本十分信任陸遜,後來卻派手下多次斥責他,令其含恨而終!換而言之,孫權爲何要逼死陸遜呢?

首先,關於陸遜的結局,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對於孫權來說,多次派人去斥責陸遜,考慮到陸遜當時的年級,顯然無法長期忍受這樣的責怪,最終含恨而終。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陸遜可以說是孫權逼死的。那麼,問題來了,從不遜色於劉備、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孫權爲什麼從十分信任陸遜,轉變到要逼死這位東吳的大將軍和丞相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爲直言不諱、剛正不阿的陸遜犯了孫權的忌諱,引起了孫權的猜忌甚至說是殺心。

歷史上陸遜的真實死因是什麼?孫權逼死他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料的記載,在孫權稱帝后,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爲了爭奪太子之位兩宮並立,在此背景下,東吳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與此相對應的是,陸遜起初站在中立立場。不過,在孫權、太子孫和的關係惡化後,陸遜選擇爲太子孫和發聲,至少讓人認爲陸遜在支持太子孫和。衆所周知,在封建王朝下,大臣,特別是手握兵權的大臣參與到皇帝的立儲一事上的話,可以說是犯了大忌。舉例來說,岳飛在公元1137也就是紹興七年的時候,曾經向宋高宗趙構建言,希望能夠從趙伯琮和趙伯璩兩個養子中間,抓緊找一個合適的來立爲太子。

對此,非常明顯的是,岳飛的建言犯了宋高宗趙構的忌諱,那就是立儲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皇帝的家事。而這,也成爲岳飛最終含冤被殺的原因之一。回到陸遜來說,如果陸遜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臣子,其參與到立儲這一件事情上,顯然不會遭到孫權太大的猜忌和反感。但是,陸遜在東吳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其地位甚至高於岳飛在南宋朝廷的地位。所以,這自然遭到了孫權的擔心,如果陸遜和太子孫和聯合起來的話,那麼自己的位置還能不能坐穩了呢?除此之外,孫權逼死陸遜,還有一次偷聽存在直接的關係。

歷史上陸遜的真實死因是什麼?孫權逼死他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最後,根據《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料的記載,太子孫和的役使曾藏於孫權的牀下,偷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爲儲之事。對此,孫和通過陸胤,將這一消息告知了陸遜。在此背景下,陸遜直接上書孫權,陳述嫡庶之分,也即支持太子孫和,希望孫權不要輕易廢立皇子。陸遜的一番話,讓孫權發覺自己和大臣的對話居然被人偷聽了,這讓多疑的孫權深感不安和憤怒。於是,孫權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等人捉拿起來審問,至於陸遜,因爲勞苦功高,雖然沒有被關押起來,但是,其也遭到了牽連,並且被孫權派人多次斥責。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爲對話遭到了偷聽,這直接觸及到了孫權的底線,並導致陸遜最終憤忿而卒,含恨而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