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周文帝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執政二十餘年奠定北周基礎

周文帝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執政二十餘年奠定北周基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宇文泰,即周文帝,南北朝時期傑出軍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執政二十餘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礎。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諡號爲文公。周孝閔帝受禪後,追尊爲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爲文皇帝,號其墓爲成陵。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人物生平

邊鎮武吏

宇文泰的先祖源出南匈奴,後融入鮮卑族中,號宇文部。後爲鮮卑慕容皝所滅,其餘部乃仕於慕容氏諸燕。及後燕爲北魏擊敗,乃歸北魏,不久被徙居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遂世居守之。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鎮兵鮮于修禮率領北鎮流民於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起義,宇文泰一家亦參加了起義隊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軍擊敗,宇文肱及其長子宇文顥、次子宇文連陣亡,宇文泰與其兄宇文洛生倖免於難,入鮮于修禮軍中。鮮于修禮死後,宇文泰又加入葛榮軍中,被任爲將帥。葛榮失敗後,爾朱榮畏懼宇文兄弟有異心,於是網羅其他罪名,誅殺宇文洛生。因爲宇文泰慷慨陳述,才釋去爾朱榮對他的戒心,免遭其難。由於宇文泰與爾朱榮的部將賀拔嶽有舊,賀拔嶽亦是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軍人,與宇文泰之父宇文肱關係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編在賀拔嶽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爾朱榮以爾朱天光爲主帥,賀拔嶽和侯莫陳悅爲副帥,率兵前往鎮壓關隴起義軍。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隨賀拔嶽入關,因鎮壓起義軍有功累遷至徵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增邑三百戶,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在鎮壓關隴起義的過程中,宇文泰乘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對吏民施以恩惠,羸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是年九月,孝莊帝元子攸誅殺爾朱榮,但大權仍操在握有大軍的爾朱氏手中。

賀拔干將

太昌元年(532年),高歡攻滅爾朱氏,擁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總大政。他任命賀拔嶽爲關西大行臺,賀拔嶽任命宇文泰爲行臺左丞,領府司馬,加散騎常侍。事無鉅細,都委任於他。高歡在朝中位居大丞相,秉掌大權。孝武帝元修密與賀拔嶽相結,想牽制高歡。時爲府司馬的宇文泰自請出使晉陽(今山西太原),來觀察高歡的爲人。宇文泰到了晉陽之後,與高歡口答應對,敏捷雄辯,高歡欲留宇文泰爲己用,宇文泰固辭而返。宇文泰回到長安,對賀拔嶽分析了當時形勢:“高歡決不甘於爲臣下者,他之所以還沒有篡奪皇位,是憚於你們兄弟二人。至於侯莫陳悅其人,不過是個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機會,才得以居高位,其既無憂國之心,也就不爲高歡所排忌,只要早作準備,取之不難。如今河西費也頭有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擁兵三千,靈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紇豆陵拔利也各擁部衆,各懷志向。因此,如果我們領軍前往隴地,扼其要害,顯示自己的兵威,並以德行令民衆信服,就可以收取他們的兵馬以充實我們的隊伍。那時,向西安撫氐、羌等少數民族,向北能羈縻漠北的部族,我們再還軍長安,輔佐魏室。這不就是當年齊桓公、晉文公安撫周室、稱霸天下的舉動嗎?”賀拔嶽聽了非常佩服,遂派宇文泰到洛陽見孝武帝,密陳其打算,孝武帝聽後大喜,加宇文泰爲武衛將軍。

周文帝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執政二十餘年奠定北周基礎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授賀拔嶽爲都督雍、華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賀拔嶽以牧馬爲名,引兵西屯平涼(今甘肅華亭西)。是年,賀拔嶽以夏州(治巖綠,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邊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爲刺史,在衆人的極力推舉下,以宇文泰爲使持節、武衛將軍、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了夏州後,撫慰流民,結好少數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勢。

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嶽聯合侯莫陳悅討伐曹泥,結果中了侯莫陳悅之計,賀拔嶽被謀殺。賀拔嶽部三軍無主,惶惶不安。有的將領提議由宇文泰統帥賀拔嶽部隊,但宇文泰的好友勸阻說,形勢不明,處境危險,應觀察一下再作決定,但宇文泰卻認爲:“難得易失者時也,不俟終日者機也,今不早赴,將恐衆心自離。”他立即趕赴涼州接管了賀部的指揮權,約集衆將陳說利害,巡視各營寨,穩定軍心。而且擊敗侯莫陳悅,向東進據長安。有了立政關隴的基礎。

宰制關隴

宇文泰統領賀拔嶽軍後,一面命諸軍戒嚴,準備進討侯莫陳悅,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並與元毗及諸將刑牲盟誓,相約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詔以宇文泰爲大都督,統領賀拔嶽所部人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認後,立即進攻侯莫陳悅。十一月,宇文泰遣李虎、李弼等討伐曹泥。次年,曹泥降,靈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強置於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以加強控制。宇文泰平定秦、隴後,實力增強,孝武帝以泰爲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承製封拜,成爲僅次於高歡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歡,事泄之後,高歡已有所戒備。中軍將軍王思政對孝武帝說:“高歡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陽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進攻,難以守禦,宇文泰心存魏室,不如前往關中,憑藉他的力量與高歡抗衡。”孝武帝深以爲然。先是,秦隴剛平,夏州長史於謹曾勸宇文泰上書孝武帝,徙都關中,以效曹操之舉,挾天子以令諸侯。宇文泰接受了這一意見,將高歡結好自己的書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於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歡,泰又遣大都督樑御率步騎五千屯於黃河、渭水合口處,以爲聲援,令秦州刺史駱超率輕騎一千入洛陽。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賢領精騎一千赴洛陽。因此,當孝武帝向大臣徵詢徙都關中的意見時,上下幾乎都表示同意。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敵高歡,遂從洛陽率輕騎入關,遷都長安,加授宇文泰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是年十月,高歡另擁魏孝靜帝元善見即位,徙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史稱東魏,高氏繼續控制着東魏朝政。孝武帝遷徙到長安之後,政令全部取決於宇文泰,孝武帝仍受制於人,心中不悅,與宇文泰漸生嫌隙,不滿之情溢於言表。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爲帝,史稱西魏。次年正月,元寶炬於長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統,是爲西魏文帝。宇文泰仍控制着西魏朝政實權,爲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行臺,爵安定郡公。北魏由是一分爲二。

潼關爭勝

當時東魏勢強,高歡有平關隴之志。西魏大統元年(535年)正月,高歡率大軍造三座浮橋,在蒲阪(今山西永濟)準備搶渡黃河。第一次東西魏大戰小關之戰拉開序幕。東魏大行臺尚書司馬子如率大都督竇泰、秦州刺史韓軌等攻潼關。西魏宇文泰屯軍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司馬子如等回軍,自蒲津(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黃河渡口)夜渡黃河,攻華州(今陝西大荔),被刺史王羆擊退。大統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歡爲避免兩面作戰,遣使向南朝樑請和。同時,乘關中饑荒,督軍三路討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領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竇泰攻潼關,高歡親領兵自晉陽趨蒲阪。

大統三年(537年)正月,高歡軍屯蒲阪,於黃河架三座浮橋,欲渡河。駐守廣陽(今陝西臨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後,認爲東魏軍分路出擊,以架橋示渡,實爲牽制西魏軍,欲使竇泰軍得以西入。竇泰爲高歡之驍將,屢勝而驕,應該首先攻打他的隊伍。竇泰軍敗,則高歡不戰自退。而諸將認爲,高歡在近,竇泰在遠,捨近即遠不妥,不如分兵抵禦。

周文帝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執政二十餘年奠定北周基礎 第2張

宇文泰率騎六千自廣陽回長安,徵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見。宇文深認爲,若先攻高歡,竇泰赴救,我將腹背受敵。若以輕銳潛出小關(今陝西潼關東),先擊竇泰,高歡持重,難以及時出救。竇泰敗,高歡的兵勢肯定受挫,此時再回師擊之,可獲全勝。宇文泰納其策。於是對外揚言捨棄關中、退守隴右,以迷惑東魏軍,同時自長安潛軍東出,正月十七日早晨到達小關。竇泰突聞西魏軍到達,驚惶失措,急忙自風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黃河北岸)南渡迎擊,宇文泰出馬牧澤(今陝西華山北麓),派出軍隊襲擊竇泰,竇泰軍隊被擊潰。竇泰自殺,所部被俘萬餘人。高歡以黃河冰薄難以赴救,撤浮橋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軍。宇文泰在潼關之戰中審時度勢,利用東魏軍的弱點,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舉獲勝。雙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歡失敗告終。

沙苑大戰

大統三年(537年),高歡親自帶兵二十萬自壺口出發趕往蒲津。第二次東西魏大戰開始。宇文泰由於關中旱災大飢,帶着不到一萬的軍馬在桓農穀倉休整了五十多天,宇文泰的部隊沒有得到補充,缺兵少糧,各州的部隊未能按字文泰的命令準時集結。宇文泰聽說高歡渡黃河來戰,趕忙入關準備。高歡將領高敖曹帶三萬兵馬就把桓農團團圍住。高歡的參謀勸說道:“西魏連年遭受饑荒,所以宇文泰軍冒險到陝州來搶倉粟糧食,現高敖曹已經圍住桓農糧倉,糧食運不出去。我們最好分兵諸道,不與宇文泰的軍隊接戰,等到麥秋時分,宇文泰軍民餓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所以我們最好別渡黃河。”大將侯景也勸告:“我軍幾十萬士兵一舉前來,萬一不勝,一時難以集結兵馬。不如把大軍一分爲二,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後軍全力攻上;前軍若敗,後軍可以接應,到時作爲後備隊出擊迎敵。”高歡爲竇泰報仇心切,這兩條意見都沒有聽進去,自蒲津渡過黃河前進。

宇文泰得知東魏大軍逼境,率軍近萬人返關中,並告誡華州刺史王羆等嚴加守備。高歡率軍至馮翊(華州治所,今陝西大荔)城下,勸王羆投降,遭拒絕。高歡料難攻下,遂轉涉洛水,軍於馮翊南之許原西。宇文泰至渭水南,下令徵召諸州兵迎戰。當時州兵未集,諸將以衆寡懸殊,主張待東魏軍西進,以觀其勢。宇文泰認爲,若東魏軍至長安,必擾亂人心,可趁其遠來新至擊之。遂於渭水架設浮橋,令部衆攜三日糧,輕騎北渡渭水,輜重自渭南沿着渭水向西行。十月初一,進至沙苑,接近東魏軍。宇文泰派部將達奚武領數騎扮成東魏軍前往偵察。

初二早晨,宇文泰採納部將李弼之策,率兵背水東西列陣,以李弼爲右翼,部將趙貴爲左翼,選擇駐地以東十里葦深土濘的渭曲設伏,令將士皆偃戈於蘆葦中,聞鼓聲即起。午後,東魏軍至渭曲,都督斛律羌舉以爲葦深土濘,不如暫與西魏軍相持,同時暗遣銳卒直取長安。高歡主張燒蘆葦焚西魏軍。司空侯景建議生擒宇文泰。部將彭樂揚言可以生擒宇文泰。高歡聽從了侯景、彭樂的意見,揮軍直前。東魏軍見西魏軍兵少,未等列陣便爭相進擊。兩軍將交,宇文泰擊鼓,伏兵驟起,奮勇衝殺。西魏驃騎大將軍於謹等六軍配合作戰,李弼領騎兵橫擊,將東魏軍分割爲二,宇文泰軍大破高歡。高歡率殘部東渡黃河遁走。宇文泰率西魏軍追至黃河邊,斬俘八萬人,宇文泰選留士卒兩萬餘人,其餘的放歸鄉里。此戰下來,宇文泰大勝高歡。高敖曹聞聽敗聞,也從桓農撤圍,退保洛陽。宇文泰經此一勝,兵精糧足,皆大歡喜。宇文泰命令將士每人在戰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後升爲柱國大將軍。

鏖戰東魏

大統四年(538年),高歡大將侯景、高敖曹重兵包圍洛陽金墉城,燒燬洛陽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帶着西魏文帝元寶炬回洛陽祭掃北魏帝陵廟,聞訊後率軍馳援,臨陣斬殺高歡大將莫多婁貸文。侯景連夜撤圍北返,宇文泰追擊。侯景擺長陣,北據河橋,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與宇文泰大軍交戰。混戰之中,宇文泰戰馬中流矢驚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東魏大軍追圍上來,左右都散走。都督李穆下馬,用馬鞭擊打狼狽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裝在罵一個小兵。追圍的東魏兵聽李穆的口氣認定掉下馬來的宇文泰不是西魏軍統帥,都扭頭去追殺別人。李穆扶宇文泰上馬,雙雙逃去。由於此時西魏後軍大至,軍勢復振,掉頭迎擊侯景軍,侯景軍大敗,敗北而去。高敖曹心氣高傲,一直看不起宇文泰,命左右大張寫有官品將名的旌旗和顯示貴重的傘蓋,跨馬臨陣。西魏軍調動最精銳的軍隊圍攻高敖曹,致使其全軍盡沒,最後單騎跑往河陽南城。恰巧守將是高歡的一個堂叔高永樂,素與高敖曹有過結,關閉城門不讓高敖曹進城。西魏大隊追兵趕到,高敖曹知道性命不保,轉身昂頭迎前。斬去高敖曹頭顱的兵士回到西魏後,獲賞絹萬段,每年按量發給,直至宇文泰奠定的北周滅亡,賞絹還沒有給完。高歡聽見高敖曹死訊,如喪肝膽,把高永樂打了二百軍棍,追贈高敖曹爲太師、大司馬、太尉。

西魏万俟普自投奔東魏以來,因爲其年歲較高,高歡對他總是格外照顧。此役,潰散的東魏各軍紛紛過河橋北渡,只有万俟洛一軍不動如山,西魏軍追至河橋,万俟洛慨然陳詞;“万俟受洛幹在此,能來可來也!”西魏人畏懼而去。當天,東西魏交戰的陣形很大,首尾不能相望,恰逢此時天降大霧,彼此之間不能分辨,僵弛的形勢開始出現轉機,西魏獨孤信,李遠的右軍,趙貴,怡峯的左軍戰況急轉直下,同時又失去了同宇文泰、元寶炬的聯繫,紛紛放棄部隊先行溜之大吉。後軍的李虎,念賢見獨孤信等開蹽也一起向後方撤退,宇文泰見諸軍瓦解,不敢獨留,與元寶炬燒了大營後遁去。

夜幕降臨後,東魏兵退去,王思政的親信在戰場上找到宇文泰,回到大營已是深夜。此時元寶炬與宇文泰退到恆農,城中守將早作鳥當散去。東魏被俘士兵乘機閉門自守,宇文泰攻破城池,斬殺爲首作亂的數百人。當晚,蔡佑也趕到恆農,宇文泰大喜“承先(蔡佑字)你來了我就不用擔心了。”當天的戰事令宇文泰膽戰心驚,竟夜不能寐,後來枕着蔡佑大腿,纔可安心入睡。此刻高歡帶七千騎兵匆匆趕往前線,而西魏已撤走,高歡隨即進攻金墉,守將長孫子彥將城中房屋宮室付之一炬棄城逃跑,高歡剷平金墉而還。此役,東魏雖奪回中原要衝洛陽,西魏也折損部分兵馬,但並未傷及西魏要害,致使當年十二月西魏的局部反攻中洛陽再次淪陷。

周文帝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執政二十餘年奠定北周基礎 第3張

邙山大戰

大統九年(543年),兩魏第四次大戰(邙山大戰)揭開序幕。此次戰爭的導火索是由於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投降西魏引起。恰值高仲密即將外放爲北豫州刺史,驚懼氣惱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東魏的戰略要地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親率諸軍接應高仲密,軍至洛陽,包圍河橋南城。高歡也親自將兵十萬,自黃河北岸渡河,據邙山爲陣,數日不戰。宇文泰盡留輜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襲高歡。黎明時分,兩軍相交,高歡大將彭樂以數千騎兵直衝入西魏北軍,所向皆潰。不久,東魏彭樂遣使告捷,俘獲西魏臨洮王元柬等五個王爺及督將參謀等總共四十八人。高歡派彭樂追擊宇文泰。宇文泰狼狽不堪,邊跑邊在馬上向彭樂哀求:“這不是彭樂將軍嗎?今你殺掉我,明你還有用嗎?幹嘛不馬上還營,把我丟下的金銀寶物一併取走呢?”彭樂是個粗人,也覺此話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丟棄的營中把一大袋金寶放在馬上奔回向高歡覆命。

彭樂見高歡後報告說:“宇文泰僥倖逃跑,已經嚇得破膽。”高歡既高興彭樂大戰又極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樂趴在地上,親自上前抓住彭樂的大腦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齒良久,手中刀舉了幾次要當場砍下彭樂腦袋,權衡再三,未忍下手。鼓樂滿臉是血,揚頭乞求高歡再給他五千人馬,回陣復追宇文泰。高歡罵道:“你把人都放跑了,還說什麼回陣復追。”派人取來三千匹絹壓堆在彭樂背上,因以賞其戰勝之功。轉天,東西魏兩軍重振旗鼓復戰。宇文泰三軍合擊東魏軍,高歡大敗,斬俘六萬。高歡一時間連坐騎也被射死,手下赫連陽順自己下馬把馬讓給高歡,連同七個人隨後保護。

由於西魏趙貴等五個將領的手下軍隊敗退,戰場形勢又發生變化。東魏兵重新集結,衝殺過來。宇文泰出擊,不敵而退,率軍逃跑,東魏軍隊追擊。由於獨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從後襲擾東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脫,屯軍渭河上游。高歡將兵入陝州,部下封子繪勸高歡乘勝追擊,定能一統兩魏。但其餘將領皆無鬥志,志氣衰竭,不敢再戰。其時宇文泰已成強弩之末,只要高歡軍至,必死無疑。高歡見衆將志沮,便下令還軍,失去絕佳的機會。一直爲宇文泰堅守桓農糧倉的王思政聽說西魏軍大敗的消息,不僅不逃,反而讓人大開城門,自己解衣躺在城樓上,慰勉將士,以激勵士卒,表示自己的膽略。幾天後東魏兵殺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又知道王思政的名聲,心中大怯,竟不戰逃走。東魏軍自此重新奪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獲高仲密妻兒送至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此後兩三年,兩魏間暫時無大戰。

扭轉劣勢

大統十二年(546年)九月,高歡親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據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縣西南),想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這個釘子。西魏幷州刺史韋孝寬鎮守玉壁,頑強抵抗。高歡先後採用斷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戰術,圍城五十餘日,士卒死亡七萬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後高歡染疾,只得解圍而去。玉壁之戰,高歡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餘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憤恚成疾,次年正月,發病而死。自此,宇文泰扭轉了過去的劣勢,和東魏勢均力敵了。

高歡死後,長子高澄執掌東魏朝政。高澄與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高澄忌憚侯景權重,欲奪其兵權,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於西魏。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時又對機詐權變的侯景十分謹慎,分派大軍絡繹接收侯景所佔土地,並示意景交出軍隊,入朝長安。其時,高澄在侯景叛變後,也派大軍進逼,於是,侯景轉而投歸蕭樑,之後發動了一場侯景之亂。在平定侯景之亂的過程中,蕭氏兄弟爭奪帝位,相互殘殺。宇文泰乘機略取南朝梁的土地,奪得漢東、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長江上游和漢水。

周文帝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執政二十餘年奠定北周基礎 第4張

大統十七年(552年),侯景敗亡,梁武帝第七子蕭繹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稱帝,是爲梁元帝。蕭繹在侯景未平前,曾稱臣於西魏,與西魏訂立盟約;西魏以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南),樑以安陸(今湖北安陸)爲界,請同附庸,並送質子。既稱帝后便不再稱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問,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樑已統一,西魏應將所佔樑、益、襄陽等地歸還樑朝。宇文仁恕還告宇文泰後,宇文泰認爲既已取得樑、益二州,就應進一步規取江漢,恰巧此時蕭繹侄蕭詧入朝西魏,請求出兵擊蕭繹。於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命於謹、宇文護等率步騎五萬,進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處死,魏軍挑選江陵百姓男女十餘萬口,驅歸關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給蕭詧,同時又將原來樑朝控制的雍州諸郡收歸西魏作郡縣。這樣,西魏的疆域擴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帶。這一系列的勝利使西魏成爲當時三國中最具統一實力的政權,爲以後北周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奠定帝業

大統十七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寶炬駕崩,太子元欽繼位,是爲西魏廢帝。更爲元年,但不再立年號,西魏皇帝自此不立年號。一些元氏宗室不甘心政由宰輔的局面,想從宇文泰手中奪回大權。尚書元烈陰謀發動政變誅殺宇文泰,事泄,爲宇文泰所殺。廢帝對元烈之死深感同情,對宇文泰十分不滿,密謀誅之,謀再泄。於是在廢帝三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廢殺元欽,立其弟齊王拓跋廓爲帝,是爲西魏恭帝。並重新恢復皇室舊姓拓跋。此後,西魏皇帝手中只剩下皇帝的空名,宇文氏的禪代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西魏一朝二十三年,宇文泰始終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2]。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漢族士人蘇綽、盧辯依據《周禮》制定的新官制。這套新官制拋棄了魏晉以來的官職名號,仿《周禮》設立六官:宇文泰爲太師、大丞相;李弼爲太傅、大司徒;趙貴爲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爲大司馬,於謹爲大司寇;侯莫陳崇爲大司空,餘官稱號也都仿《周禮》,但並不是將秦漢官制一概廢除,而是參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職仍行秦漢舊法而不變。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即將官吏的等級分爲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數多者官高,如柱國大將軍爲正九命,驃騎、車騎大將軍爲九命。命實際上就是品,不過,品以正一品爲最高官,命以正九命爲最高官。同時,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際,將地方官吏任免之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宇文泰改革官制也和建立府兵制度一樣,具有濃郁的復古色彩,只不過前者是從漢族古代社會尋找依據,後者是從鮮卑族的部落時代得到啓發。宇文泰通過這種託古改制,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正統的外衣。以向人們顯示,宇文氏政權並非僭僞,取消民族間的心理隔閡。而在府兵制中,則通過鮮卑化,照顧鮮卑民族的感情,泯滅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宇文泰通過這些改革,鞏固了統治基礎。

北巡去世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內蒙古境內烏加河)。九月,還至牽屯山(今寧夏固原縣西)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子宇文護前去,以託付大事。宇文護趕到涇州(今甘肅涇川北),宇文泰已經病危,他託孤於侄宇文護:“我的兒子們都還年幼,如今外敵強悍,內部對手也很多,今後國家之事,都由你決定,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

同年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宇文泰卒於雲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時年五十歲,葬於成陵(今陝西省富平縣北),諡號文公。是月,其子宇文覺嗣其位爲太師、大冢宰,由宇文護輔政。次年,宇文覺稱帝,國號周,是爲周孝閔帝,北周建立。宇文泰先後被追尊爲文王、文皇帝,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