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夷陵之戰劉備東征 孫權爲什麼要着急求和

夷陵之戰劉備東征 孫權爲什麼要着急求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夷陵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夷陵之戰都沒有開始打,孫權爲什麼會着急求和退還土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剛襲殺關羽之初,孫權還是很囂張的。

北面,孫權一度重新進駐了曹丕放棄的襄陽;西面,孫權把劉璋搬了出來,表爲益州牧,進入秭歸,做出一副覬覦益州的姿態。

不過,當劉備真的要東征時,原本囂張的孫權卻急忙求和!

劉備的反應也十分奇怪。

夷陵之戰劉備東征 孫權爲什麼要着急求和

一方面,劉備言辭拒絕了孫權、諸葛瑾求和的請求,另一方面,又在攻佔秭歸後延遲了5個月才發兵西進。

這是怎麼回事呢?

突然硬不起來的孫權

在決心和劉備翻臉前,孫權採納了呂蒙的規劃。

呂蒙認爲:襲殺關羽後,孫皎駐紮南郡,以爲中心;呂蒙自率軍駐襄陽,雄視北方;潘璋駐白帝,堵塞劉備;蔣欽率水軍遊弋江面,爲機動部隊。如此,孫權集團可以牢牢控制荊州!

這個規劃十分囂張。他不但襲取南郡,還要把屬於曹操的襄陽,屬於劉備的白帝通通拿下,一副志在全取荊州,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

因此,襲取南郡之初,孫權集團十分囂張。

西面,藉着襲殺關羽的機會,陸遜攻取了夷陵、秭歸,控制了大部分三峽地區,並把被安置在公安的劉璋搬了出來,任命爲益州牧,一副要取益州的樣子。

北面,曹丕放棄襄陽後,孫權派人一度控制了襄陽。

然而,轉瞬之間,孫權就倒黴了。

220年,一年之間,呂蒙規劃中最重要的將領,呂蒙、孫皎、蔣欽全部去世(疑似與流行病有關),只剩下一個潘璋。

如此,東吳突然陷入缺乏將才的窘境。

一方面,羣龍無首。從後來陸遜擔任大都督之初衆將不服來看,當時的東吳沒有能夠服衆的統帥。

另一方面,名將缺失。早先在赤壁之戰,幾次濡須之戰中的主角將領,甘寧、淩統等人,也都在前後不久去世,新一代將領孫桓、李異、朱然等人當時還沒有證明自己。

因此,夷陵之戰開戰之初,孫權對擊敗劉備缺乏足夠信心,提出議和。

不過,其議和條件可謂毫無誠意!

毫無讓步之意的議和條件

221年秋七月,劉備開始東征。

孫權派人求和,並讓諸葛瑾也寫信勸和。

孫權的求和條件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諸葛瑾的信件來看,孫權的求和條件可謂毫無讓步之願。

諸葛瑾的信件表示:劉備您好好想想,關羽的仇打還是大漢的仇大?荊州大還是天下大?您應該暫時放下關羽之仇,荊州之恨,先一起打曹魏呀!

意思很明確,也有些“無恥”:荊州我奪了就奪了,關羽我殺了就殺了。您不應該老實盯着荊州、關羽,要胸懷天下呀!

荊州的土地一寸不給,關羽的仇也不會給任何說法,反正就是到此爲止,不要打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孫權、諸葛瑾相信:吳蜀大舉交兵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只有他曹魏最高興!劉備你也是一世英雄,這點道理你不該不懂!只要冷靜下來,就不會不顧一切的東征了!

孫權、諸葛瑾的想法,與當時的主流看法不謀而合。

夷陵之戰前,主流意見就是認爲:吳蜀之間打不起來。

在夷陵之戰爆發前一個月,221年六月,曹丕曾招集羣臣,討論吳蜀是否會開戰。

滿朝文武,只有劉曄一個人認爲劉備一定會東征,其他人都認爲蜀國小國,關羽死後連自保都難,哪裏還敢東征?

而在蜀漢內部,趙雲公開反對東征,認爲國賊是曹魏,應先討伐曹魏,而諸葛亮雖沒有執着地公開表態,但也持保留意見(後來認爲法正若在,必能勸阻劉備東征)。

可見,當時的主流意見認爲吳蜀真打不符合各自利益,不太可能真的打起來。

孫權、諸葛瑾認爲,主動求和,算是主動給盛怒之下的劉備一個臺階下,或許就可以到此爲止。

不知道他們是否還記得:這樣的鬼話,劉備已經信過一次了。

不想被“吃定”的劉備

然而,劉備卻需要做出改變了。

盡一切可能維繫孫劉聯合,全力先打曹操(曹魏),劉備又不是沒嘗試過。

215年,孫權已經突然襲擊了南三郡。當時劉備就回軍公安,雙方險些大打出手。

只是因爲曹操的威脅,劉備與孫權以湘江爲界,盟約而退。

可是,巨大的讓步,並沒有換來聯盟的鞏固。

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呂蒙又在後面捅出了刀子。

現在,劉備要東征,孫權又要講和。

看起來,東吳是“吃定”了劉備呀!你的大敵是曹魏,所以不可能和我徹底翻臉。而只要你不敢和我徹底翻臉,我就可以看準時機“吃定”你!

試問:如果劉備這次又準和了,下次劉備進攻曹魏,孫權又會在後面耍什麼把戲呢?

劉備不想被“吃定”,他試圖做出改變。

曹操去世時,劉備試圖以弔喪爲名,與曹魏修好,以專心對付東吳。

只是因爲曹丕稱帝,劉備實在不可能與曹魏和解,因此才作罷。

儘管與曹魏和解的計劃無法實施,但這釋放出一個信號:劉備不是非要先討伐“國賊”!因爲他討伐“國賊”,孫權在後方襲擊他!可一可二不可再三!

劉備,不想再被“吃定”了。

東征,奪回南郡等地,已經不是是否能繼續執行《隆中對》荊、益兩路進攻的問題,而是能否北伐的問題!

劉備,至少要讓東吳付出代價,並奪回南郡等地!

然而,出於執行《隆中對》的考慮,劉備必須恢復荊州,出於避免東吳再“毫無代價”偷襲的考慮,劉備也必須東征!

戰場優勢

孫權與劉備講和,是221年秋七月。

當時的劉備,已經表現出相當的軍事優勢。

原本,爲了應付劉備的進攻,孫權的防禦部署爲:將巫、秭歸從宜都郡劃出,另設固陵郡,並讓陸遜率李異、劉阿堅守固陵郡。

夷陵之戰劉備東征 孫權爲什麼要着急求和 第2張

然而,就在秋十月,馮習、吳班擊破李異,奪取了李異的巫和陸遜的秭歸。

軍事上佔盡優勢,外交上對手卻沒有做出任何讓步。

劉備憑什麼要接受孫權的求和呢?

更重要的是,劉備期待着形勢出現更有利的變化。

劉備的期待

攻佔秭歸後,劉備停了下來,一停就是5個月。

他期待着形勢的變化。

一方面是荊州的變化。

自劉表時期開始,劉備就在荊州經營多年,此後,劉備、關羽更是久鎮南郡、南三郡,素得人心。

反觀孫權,自劉表時代開始,就與荊州征戰不休,結下大仇。

因此,劉備派馬良前往荊州活動,期待出現響應的力量。

另一方面,是曹魏的態度。

吳蜀交兵後,曹丕蠢蠢欲動。

夷陵之戰劉備東征 孫權爲什麼要着急求和 第3張

一開始,曹丕是準備伐蜀,不過因“蜀遠吳近”,遭到羣臣反對,遂改變方略,準備圖吳。

曹魏軍沒有治兵關中,而是集兵於宛等地。

無論是劉備還是陸遜,都很清楚:曹丕雖然揚言是要幫助東吳,實際上是伺機攻吳。

事實上,當時劉曄等人已經極力主張立刻伐吳,只是曹丕仍然在觀察形勢,等待機會而已。

荊州形勢有變,或者曹魏攻吳,任何一個事情發生,孫權都可能做出巨大讓步!

如此,劉備可以以較小代價收回南郡等地,並繼續執行其《隆中對》的方略。

全部失算,三足鼎立

然而,事情並沒有朝着劉備想象的方向發展。

孫權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大膽啓用荊州降將,招降荊州士人,安撫荊州人心,使荊州保持了基本穩定。

因此,除了沙摩柯率萬餘人響應劉備外,荊州沒有出現大的變動。

同時,曹丕雖有南下之心,但也在等待孫劉兩敗俱傷,你劉備不大打,曹丕也不南下,只是利用劉備的壓力,試圖迫使孫權遣子爲質。

最終,等了5個月的劉備不能再等,只得東進。

結果,連營數百里,進退不能的人,成了劉備自己!

事情也沒有朝着曹丕設想的方向發展。

原本,他期待吳蜀兩敗俱傷,他坐收漁翁之利。

然而,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以很小的代價擊敗了劉備。

隨即,元氣未傷的東吳又擊敗了曹丕的三道伐吳,曹丕計劃破產!

先擊敗劉備,再擊敗曹丕,孫權看起來“火”了一把。

然而,他也失算了!

魏吳蜀,總體上是兩弱抗一強的格局。

夷陵之戰劉備東征 孫權爲什麼要着急求和 第4張

孫權讓呂蒙“白衣渡江”前,孫劉已經由聯合“抗”曹,發展成了聯合“伐曹”。當時的曹操在漢中、荊州戰場連連失利,在徐州、淮南等地的力量也被迫削弱,孫劉獲得了唯一一次可能擊敗曹操集團的機會。

然而,夷陵之戰後,蜀元氣大傷,吳蜀雖然後來複合,但機遇已經錯過了!

此後,諸葛亮、姜維、孫權、諸葛恪多次北伐,雖然熱熱鬧鬧,但已經難以再回到當初“威震華夏”的時刻了!

三雄全部失算。

三國的歷史,繼續!

孫權、劉備,都是成熟的政治家。

他們既要互相聯合,以維繫“兩弱抗一強”的局面,但又需要解決彼此之間的爭端。

因此,在處理彼此之間爭端時,力求最小代價是其主要原則。

孫權佔了好處後求和,希望以最小代價鞏固其“白衣渡江”的成果。

劉備拒絕這種求和,期望利用各種壓力,迫使孫權讓出南郡等地,以最小代價恢復土地。

高手對決,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掌握形勢,這是正常的事情。

後人靜靜欣賞前人博弈就好,不必替古人惋惜,更不該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