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3年不食五穀,5年足不出戶,張良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3年不食五穀,5年足不出戶,張良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良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鳴鑼開道,馬隊清場,黑色的旌旗儀仗隊迎面走來。穿着各色官服的官員們剋制的走在整齊的車隊兩側,車隊中間是四架豪華的車輦。

突然間一個重達百斤的黑色鐵錘不偏不倚擊中了第二輛車輦,豪華的車輦轟然倒下,乘者斃命。然而,可惜的是死的並不是秦始皇。一位清瘦的少年見一擊未成只得作罷,迅速的鑽進旁邊的蘆葦叢中,逃離了現場,開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沂水圯橋頭,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走到一位青年旁邊故意將鞋子脫下扔到旁邊,傲慢的指使着這位青年讓他將鞋子撿起來。

3年不食五穀,5年足不出戶,張良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青年雖然不滿,但是本着尊重老人的想法,還是幫老人撿起了鞋子並位老人穿好。老人哈哈一笑便自顧自的轉身離去,留下一頭霧水的青年。人似乎已經走遠,但卻傳來中氣十足的一聲“五日後,橋頭相會。”

可是,這五日之約卻是約了數次,老人百般刁難青年,可青年就是不生氣,依然尊重老人。第四次,老人終於被打動了留下了一本書說道“讀此書則可爲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說罷揚長而去。青年向着老人離去的地方行了禮,打開一看,此書正是《太公兵法》。原來這位少年正是有着謀聖之名的張良,張子房。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劉邦對於張良的高度評價,然而在他們相遇之時,劉邦是極爲不屑的。一位其貌不揚的瘦弱書生而已,但是張良一開口,劉邦便震驚了。正是這樣一位書生,把他心中所想都描述的清清楚楚。而張良也震驚了,第一次有人把他所說聽得清清楚楚。

自此兩人一見如故,本是在投奔景駒的路上,劉邦的出現讓他直接放棄了這個想法,留下來與劉邦一起共圖大業。劉邦的處世之道本就是在市井之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而張良的風格是極其現實的。

在後來的戰爭中,若是沒有張良在一次次的危機中,透過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撥開重重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爲劉邦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也就沒有什麼漢高祖了。

其實,在歷史記錄中,張良並沒有領導過一場知名的戰役。也沒有組織過一場知名的政治變革。但張良絕對是任何帝王都夢寐以求的頂級人才,他對人心和時局的把握妙到毫巔。

劉邦手下這羣驕兵悍將,沒有下過牢獄的寥寥無幾,不管是怎麼樣的人,總會在一個時間點上被狠狠地搞一頓,唯獨張良沒有。而正是由於張良對於人心的洞悉,讓他始終遊離在官場這個權利場之外。

劉邦稱帝后,張良不斷的弱化自己的影響,3年不食五穀,5年足不出戶,他堅持對劉邦說讓自己告老還鄉吧,自己準備去找一名山大川研究長生之道了。

3年不食五穀,5年足不出戶,張良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可現實主義的劉邦並不同意,一來他希望張良繼續爲自己出謀劃策;二來是他根本不信研究長生之道的鬼話。可是這也經不住張良的軟磨硬泡,長此以往,他也覺得既然留不住他,那還是好聚好散吧便同意了張良的請求,但也對張良做出了要求。

他希望張良可以在未來漢室出現危機的時候站出來爲漢室出一份力,張良應允後便在他老師隱居之山50裏一處尋了一風景優美,景色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了下來。

自此張良一心修道再不問凡間事。相較於其他人張良多了一份坦然。劉邦等人,都是從一介平民慢慢成長上去的,唯有張良的起點最高。他的父親是昔日韓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曾看到過這一切。

他知道,站在萬人之上享受的不僅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無限風光;也有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與寂寞。所以在這成王拜相的關鍵時刻,他選擇了激流勇退,並把這份坦然和氣度融化在血脈中,傳給了自己的子子孫孫。

小結:200年後,張良的第八世孫張道陵在蜀中創立了五斗米教。張道陵託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其爲“天師”。自此,天師教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始了長達2000年的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