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楚漢爭霸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最初之時雙方實力差距那麼大,最後做的天下的人爲何是劉邦而不是項羽?

在楚漢戰爭之前,沒有人相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可是四年過後,劉邦當了皇帝,項羽自刎於烏江,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楚霸王,灰飛煙滅。回顧項羽一生,英雄、壯烈、勇氣 ,或許皆有之,實則窩囊得很。英雄應該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是遇到挫折打擊就一蹶不振,消極避世,放棄生命,否則劉邦都不瞭解該死幾回了。實際上,只有劉邦才配“英雄”這個稱呼。

此刻,我們不禁會問,劉邦究竟有何神奇之處,他爲什麼能戰勝期望值很高的項羽,並且讓項羽陷入絕望,看不到一絲捲土重來的希望呢?

在漢司馬遷的筆下,劉邦幽默風趣,舉手投足間一副嬉皮笑臉的模樣,宋代司馬光筆下的劉邦同樣也帶着不少的喜感:

“劉邦,字季,爲人隆準、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資治通鑑》

劉邦平民出身,沒有學過諸如“領導能力與管理”一類的課程,但他的領導能力非凡優秀,自出機杼,又中規中矩,靈活多變,還不離大道。也正是劉邦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讓他在羣雄逐鹿的秦未脫穎而出,最終滅掉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一、劉邦的成功之道

劉邦稱帝后,一次在洛陽(後遷都長安)宴會羣臣,酒酣耳熱之際,一本正經地總結起了自己的成功經驗。他問羣臣,寡人能得天下,爲何項羽不能?你們都要據實回答,不須諂媚敷衍!

劉邦雖有言在先,可是羣臣還是說了恭維的話。他們說,陛下與大家一同分享勝利的成果,項羽卻不能。劉邦聽後呵呵一笑,並不滿意,他說,你們充其量只說對了一半,還是由寡人告訴你們吧!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爲我禽也。”——《資治通鑑》

劉邦的意思是說,他能戰勝項羽,用了三個很關鍵的人,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出類拔萃,是人中豪傑,替他解決了他所面臨的一切難題,而項羽只有范增一個重要的謀士,最終還拋棄了。大家聽了劉邦的結論,都很佩服,無不交口稱讚。

劉邦把成功歸於“三傑”,說明他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知人之智。衆所周知,蕭何與劉邦一起長大,他了解蕭何能力及爲人,重用其在情理之中。張良貴族出身(韓國相門之後),與劉邦有過一段相遇、相交、相知的過程,之後才漸漸建立起了合作關係。所以,只有重用韓信,才能體現劉邦識人用人的魄力。

韓信是淮陰人(今屬江蘇淮安),與劉邦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徐州)、項羽的故鄉下相(今屬江蘇宿遷)遙相毗鄰。因此,韓信早年的一些人生經歷可能也瞞不住劉邦或項羽,比如寄食爲生,受胯下之辱等那些“光榮事蹟”。所以,項羽的部將龍且從來就沒有正眼看韓信,他認爲韓信膽小怕事,根本不像個男人,怎麼能領兵打仗。這可能也是韓信一再獻計,卻不被項梁、項羽叔侄重用的主要原因。

也正因如此,劉邦最初對韓信的態度與項氏叔侄沒什麼差別,當他進入漢中,韓信隻身來投時,他照舊讓韓信坐了冷板凳。但在經夏侯嬰、蕭何極力推薦後,劉邦的態度立刻改變,並拜韓信爲大將,這就是劉邦讓人佩服的氣度。下面我們從劉邦所面臨的問題,做進一步佐證。

第一,劉邦大將一片,親信一堆,比如周勃、灌嬰、曹參、王陵、樊噲,都是從沛縣帶出來的猛將故友,無論是年紀、資歷、軍功等方面,都在韓信之上。可是劉邦卻拜只有28歲的韓信爲大將軍,讓他凌駕於諸將之上,可見劉邦不僅要邁過自己心裏這道關,更需說服那幫賣弄資格的老熟人。

後來陳平來投之時,劉邦授予監軍一職,結果招來周勃等人的一致反對,可想而知,劉邦重用韓信時的阻力會有多大。可最終的結果是,諸將不僅服從韓信的命令,也授受了陳平的監督,說明劉邦把自己的意志完全貫徹了下去,從而體現了他非凡的領導力。

第二,韓信拜將之後,立刻爲劉邦分析當下戰略態勢,提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東出策略。劉邦豁然開朗,恨自己不能早用韓信,並立即付諸實施韓信提出的策略,表現出了高度的判斷和決斷能力。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2張

彭城之敗後,劉邦又採納韓信建議,讓韓信率兵另闢蹊徑,向北方開闢戰場,在項羽後方實現戰略滲透與包圍。劉邦則故意屯據於宛、葉一帶,將項羽的主力引向南陽方向,以配合韓信在北邊開展的軍事行動

劉邦的設想最終得以實現,在鴻溝議和之前,項羽已經處於他的戰略包圍之中,迫使項羽無可奈何之下接受議和,然後率領僅存的10萬兵馬匆匆東歸,從而也拉開了垓下之圍的序幕,也敲響了西楚國走向覆滅的前奏。

第三,韓信並非池中之物,如何駕馭,也考驗着劉邦的領導智慧。首先,劉邦在表面上從不懷疑韓信的忠心,對韓信做到了言聽計從(漢中對、北方戰場的開闢等已如前述)。韓信深受感動,所以在佔領齊國後,面對項羽使者武涉的遊說,始終不爲所動。他說: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爲信謝項王!”

劉邦雖然信任韓信,但不代表不去,所以他不僅用恩寵籠絡韓信,而且還採取了必要的制約措施。比如,韓信的監軍張耳,是劉邦的兒女親家;韓信手下的大將周勃、樊噲、曹參、灌嬰等,都是劉邦的內線,所以韓信的大軍必須保持着對於劉邦的忠誠,這也是韓信的大軍能被劉邦輕易收回的原因。由此可見,如果韓信要甩開劉邦自立門戶,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總之,識人,用人,駕馭人,在用韓信問題上,劉邦將領袖功力發揮到爐火純青、登峯造極、淋漓盡致。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3張

二、項羽失敗的原因

晉朝“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在遊歷位於滎陽廣武楚漢戰爭的古戰場時,曾有感而發:“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阮籍雖勉強承認劉邦是英雄,但言外之意也透露着對項羽蔑視,如果項羽真有能力,又怎麼可能成就了劉邦!阮籍的話雖然有些放蕩不羈,也帶些酸酸的味道,但是我們也不能無視項羽身上存在的某些缺點。

項羽爲人“剛猛”。吳中(會稽郡)起兵之時就一劍擊殺了郡守殷通;其後每攻克一座城池,基本都要上演民不聊生的一幕;北上救趙,直接取卿子冠軍宋義而代之;鉅鹿之戰,破釜沉舟,豪氣萬丈,大破秦軍,諸侯軍前來拜見時,均不敢仰視,只是膝地而行,可見項羽之氣勢威嚴;章邯率衆投降,項羽將二十萬降卒活埋於新安,眼睛都不眨一下;進咸陽後,屠城縱火,一片焦土,就連沒有任何威脅的秦王子嬰都不放過。總之,表面上看,項羽確剛猛無比,可實際上是匹夫之勇,短視、與殘暴不仁,毫無懷濟天才的格局。

反觀劉邦,無時無刻不在珍視自己的名聲,他爲人大度,樂善好施,有仁愛之心,被稱爲“長者”,這也是楚懷王熊心首先派他西取關中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劉邦一路向西,沒有大動干戈,鮮有激烈的戰爭發生,很快就進入關中。入關之後,他又約法三章,嚴束士卒,秋毫無犯。有人主張殺掉秦王子嬰,劉邦斷然拒絕。一系列的善舉,果然爲劉邦疊加起了良好聲譽,關中百姓無不希望劉邦就地稱王。

回頭再看項羽,垓下之戰,回天乏術,他黯然神傷地對部下說: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資治通鑑》

窮途末路,項羽不反省自己的失誤,卻把失敗歸爲天意,可見其冥頑不化的根性。誠然,統帥的能力重要,但不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4張

吳起曾經說過,人們在選擇選將才時,經常看重其勇猛的一面,但實際上,勇猛對於一個將軍來說,只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一個很小因素,統帥不是必須挺矛弄槍,衝鋒陷陣,一馬當先,而是運籌帷幄,知人、用人。

所以,項羽縱然有萬夫不當之勇,卻容不下韓信、陳平這樣的帥才、智囊,並且迫使他們投奔劉邦,站到自己的對立面。唯一死心塌地輔佐他的亞父范增,還被他氣走,發疽而死。人才都跑光了,成了孤家寡人的項羽,怎麼可能不敗!

四年楚漢戰爭,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屈不撓。劉邦爲什麼這樣堅持,因爲他在下一盤大棋:他在正面牽制項羽,北方戰場的韓信、項羽背後的彭越,以及側方的英布,都在完成一個敵後包抄、側面迂迴、破壞敵方糧道的戰術安排,構建一個整體的部局。所以,整個楚漢戰爭,看似項羽把劉邦打的灰頭土臉、抱頭鼠竄,實則是被劉邦牽着鼻子走,最終鑽入劉邦張開的口袋。

可是,項羽最終卻把失敗歸結於天意,將責任一推了之,這似乎也挽回面子,甚至還用“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的豪舉,佐證自己的觀點。但在“成王敗寇”的歷史背景之下,項羽不僅幼稚,而且可悲。

逃到烏江邊上,船伕勸項羽過江,捲土重來。項羽老調重彈:

“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資治通鑑》

生死攸關,命懸一線,一邊是“天命”的託詞,一邊還是不能釋懷的面子。最終“面子”成了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30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5張

三、劉邦的成功,務實與理性完美展現

項羽愛面子,劉邦也不例外,但劉邦懂得面子沒有務實重要的道理,所以,他能夠把握住根本利益與次要利益之間的關係,把面子之類的事情看輕或丟棄。

劉邦西進到陳留時,“高陽酒徒”酈食其前來拜訪。推薦酈食其的人是一個騎卒,而酈食其本人又是一個儒生,劉邦向來看不起儒生,自然也不會重視酈食其。當時劉邦被兩個女子侍候着洗腳,所以也不忌諱,準備三言兩語打發酈食其走人。

酈食其見狀,直言劉邦無禮,不尊重人才。劉邦聽後,感覺酈食其不是泛泛之輩,於是馬上整衣冠,請於上座。後來,酈食其講了許多縱橫謀略,劉邦茅塞頓開,馬上賜酈食其酒食,前倨後恭的態度變化,毫無過渡。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6張

務實需要理性,要審時度勢。劉邦入咸陽,很想享受秦宮的金寶美人、狗馬之物,於是打算住下不走。結果樊噲、張良先後提醒他,是要享樂,還是要成就大業?劉邦猛然警醒,立即搬出皇宮,將大軍駐紮於霸上,恭候項羽率領諸侯大軍到來。也正是劉邦這一理智的舉動,爲他稍後的鴻門宴脫險贏得了籌碼。

鴻門宴上,劉邦放下身段,獻上厚禮,卑躬屈膝,主動向項羽請罪,最終躲過一劫。項羽分封諸侯時,劉邦最先入關,按“懷王之約”,理應封爲關中王,結果卻安排到漢中爲王。劉邦憤憤不平,想找項羽拼命,但經蕭何、周勃等人勸解,他放下衝動,乖乖去了漢中。顯然,到漢中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與項羽拼命等同自取滅亡。

彭城之戰失敗,劉邦回沛縣接家眷,結果大人們不知去向,只遇到了兒子女兒。劉邦將他們抱上車,可後面楚軍窮追不捨,劉邦幾次推兒女下車,要獨自逃跑,隨從夏侯嬰又一次次把孩子們抱上車,劉邦憤怒之下差點斬了夏侯嬰。所以多數人認爲劉邦自私、心狠。其實,孩子們跟着劉邦危險更大,即便孩子落到楚軍手裏也見得會丟命。事實上,劉邦的其他家屬被抓,項羽也沒有加害他們,只是做了28個月的人質。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7張

退一步說,劉邦即便是爲了逃命而放棄孩子,這樣的行爲也待商榷,因爲劉邦活着,他的家人才有人質價值,否則劉邦死去,項羽不可能留着他們給劉邦報仇。同樣道理,在廣武山對峙之時,項羽用烹殺劉邦父親的方法脅迫劉邦出戰,劉邦不予理睬,只說了一句“到時分我一杯羹”便揚長而去。這次世人可能要罵劉邦不孝,但如果劉邦出戰,正中項羽下懷,到時很可能灰飛煙滅,家國天下無從談起。

劉邦理性務實,無論家國問題,還是功臣問題,一切從實際利益出發。衆所周知,沒有韓信,劉邦難得天下,可是他只讓韓信只做了一年左右的楚王,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貶爲淮陰侯。從此韓信怏怏不快,牢騷滿腹,漸起反意,劉邦又授意呂后將其殺掉。歸根結底,劉邦不容韓信這個隱患存在,那怕是背上殺功臣的罵名,也在所不辭。

再舉個例子,雍齒曾經隨劉邦起兵,後留守豐邑(今江蘇豐縣),結果魏相周巿來攻,雍齒獻城投降。劉邦回兵豐邑,屢攻不下,着急上火,生病不起。後來雍齒又輾轉歸附了劉邦,立下很多戰功,劉邦報當年之仇,卻遲遲沒有動手。後來將士爭功,有謀反之兆,劉邦依張良之計,封雍齒爲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戶,這纔打消了衆人“封地不夠,擔心被殺”的焦慮。

再比如,季布是項羽手下的猛將,多次打的劉邦狼狽不堪。劉邦稱帝后,懸賞千金緝拿季布。季布隱姓埋名,髡髮毀容,藏匿民間爲奴。有人建議劉邦,說季布是能人啊,逼急了他必然南走越,北走胡,成爲大漢的對手。再說,季布雖是項羽的大將,但楚漢相爭,爲項王出力何止他一人,陛下能斬盡殺絕嗎?所以陛下應該赦免季布。劉邦覺得確實有道理,於是下詔赦免季布,還任命他爲郎中。

但丁公就沒有季布走運了。丁公本名丁固,也是項羽的部將,彭城之戰,丁公奉命追擊敗逃的劉邦。劉邦命懸一線,向丁公求饒,他說,兩賢狹路相逢,何必逼迫太甚。丁公聽後,便放過劉邦。劉邦當上皇帝,丁公前來邀賞。劉邦卻說,丁公爲將不忠,害項王失了天下,罪該萬死,於是推出斬首。

楚漢爭霸最後爲什麼是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8張

雍齒劇照

劉邦爲何要殺丁公?因爲丁公可用來作反面教材,對懷有不忠之心的大臣,是一種警示。司馬光,對此大加讚賞,說劉邦並非刻薄寡恩,而是能斷大義,慮事深遠,從鞏固政權的高度看問題,不爲兒女恩怨所左右。

總之,與項羽的沐猴而冠,衣錦還鄉、沽名釣譽相比,劉邦更注意維護自己寬大長者的“仁者”形象,又務實、理性地處理當下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作爲一個開國的統治者,劉邦確實高人一籌,項羽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