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在位期間有何成就?

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在位期間有何成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八位大汗。今天來說說他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元仁宗在位期間,大力進行改革,重用漢族文臣,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其目的是鞏固其統治地位,以復興元朝。

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在位期間有何成就?

一.自幼熟讀儒家經典,仁義爲重助兄登基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出生於至元二十二年四月九日(1285年4月9日),他師從太常少卿李孟,自幼熟讀儒家經典,還傾心翻釋這些書籍。

大德十一年,元成宗駕崩,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其母回京城大都奔喪,他與右丞相哈剌哈孫合謀,誅殺了想自立的安西王阿難答與中書左丞相阿忽臺。但他沒有自立,而是以仁義爲重,擁立統軍北邊的長兄懷寧王海山爲帝,即爲元武宗。武宗即位後他被立爲皇太子(實爲皇太弟),並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

二.即位革新,以儒治國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去世,元仁宗繼位,汗號普顏篤汗。他即位後,大膽革新,重用漢族文臣,整頓朝政,力圖改變成武兩宗的衰敗之勢。

元仁宗年幼時的老師就是漢族人李孟,他即位後又重用以王約爲代表的漢族文臣,以儒治國,大膽實施了革新。其表現突出的有恢復科舉、翻譯或出版漢語書籍等幾個方面。

皇慶二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延祐元年(1314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全國舉行鄉試,一共錄取300人;後在京城大都舉行會試,取中選者100人;又在皇宮舉行殿試(廷試),最終錄取護都答兒、張起巖等56人爲進士

此次科舉模仿唐、宋的舊制,尊崇朱熹之學,史稱“延祐復科”。自蒙古元朝消滅金、宋朝後,科舉就一直廢棄了。“延祐復科”距離宋亡36年,距離金亡更達81年,漢族士人從這次科舉開始,重獲正常的晉身途徑。這使得元朝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

元仁宗非常喜愛漢文化,這從他和他的臣僚(特別是蒙古和色目臣僚)對儒家政治學說和漢人歷史經驗的渴求,以及下令翻譯或出版的著作的數量和性質上就能反映出來。

他們翻譯成蒙古文的漢文著作包括:儒家經典《尚書》;宋人真德秀(1178—1235年)撰寫的《大學衍義》;與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有關的兩部著作,吳兢(670—749年)撰寫的《貞觀政要》和太宗本人爲他的繼承者撰寫的《帝範》;司馬光(1019—1086年)撰寫的偉大史書《資治通鑑》。

在元仁宗贊助下出版的漢文著作包括:儒家經典《孝經》;劉向撰寫的《烈女傳》;唐代學者陸淳研究《春秋》的論著以及元代官修農書《農桑輯要》。元仁宗這些行爲,反映的是他作爲天子有倡導大衆道德和增加物質福利的責任。

在下令翻譯《貞觀政要》時,元仁宗指出此書有益於國家,並希望蒙古人和色目人能夠誦讀與研習該書的譯本。這位蒙古君主顯然是希望蒙古和色目精英們,包括他自己,能夠學習儒家的政治學說和漢人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唐太宗的教誡,其最終目的是能把國家管理得更好。

可能是因爲在多元文化社會確定統一的法典有難以克服的困難,也可能是因爲蒙古統治精英認爲統一法典會限制他們的權力所以採取了反對的態度,所以從元廷建立起至元仁宗朝代前,就從未制定一個通行全國的標準法典。

元仁宗即位後,敏銳地看到,從元廷建立起就從未制定一個通行全國的標準法典。因此,他決定將編撰法典作爲其改革元代制度的另一個組成部分。

在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的當月,元仁宗他就命令中書省臣彙集從忽必烈朝初年以來的律令條規。到碩德八剌即位後兩年的延祐十年(1323年),這一法典以《大元通制》的名目正式頒行。

《大元通制》和也是在元仁宗朝由江西地方政府或私人編輯的《元典章》,是元代法制史的兩個里程碑,也是征服王朝的元朝日趨成熟的反映。

另外,至大四年(1311年)冬季,元仁宗下令撤銷諸王的札魯忽赤(漢譯斷事官),蒙古人如犯盜詐者,則命所隸千戶鞫問。由於札魯忽赤代表諸王處理他們領地中的蒙古人的法律事務,撤銷它顯然意味着取消了諸王直接審理他們屬下的蒙古人案件的權力。所以皇帝的這一命令似乎只實行了很短的時間,就宣告失敗了。

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在位期間有何成就? 第2張

元仁宗嘗試削弱諸王權力失敗的原因是,儘管從元世祖忽必烈起,元朝就推行了中央集權的政策,但蒙古諸王仍然擁有對他們領地相當多的行政、軍事、財政、司法權。如果進一步削弱他們的權力,必將面臨蒙古和元帝國一條最基本原則的正面挑戰,這是一項政治冒險。

這就造成元仁宗按照中原傳統方式,對元朝政府的改革無法走得太遠,他也就不能削弱蒙古諸王的行政權、司法權和經濟特權來加強中央集權。

三.老wu感悟:

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到:元仁宗在位期間,曾重用漢族文臣,實行科舉制度,推行“以儒治國”政策。所有這些措施表面上看,似乎是提高了漢族人在元朝中的地位(元朝建立後,漢族人一直被排在最低位置,列蒙古人、色目人之後,爲第三至第四位)。

其實,元仁宗重用漢族文臣、推行“以儒治國”政策的真實想法是:緩解民族矛盾,借用漢人及漢族文化來管理他的元朝帝國,最終達到復興元朝、長期維護其統治地位的目的。

總之,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相對其他元朝皇帝來說,還是比較明智的一位君主,這與他的廟號“仁宗”還是比較相稱的,在他之後的其他蒙古君王們,就很少有像他這樣重用漢族文臣、以儒治國的了,所以,元朝帝國最終走上了短命而亡(不足百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