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胡濙是什麼人?他的諡號有何講究?

胡濙是什麼人?他的諡號有何講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爲帝,年號建文。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建文帝在失去皇位後,是死於皇宮大火,還是隱姓埋名遠走他鄉?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能被廣泛接受的答案,直到明朝建文年間兵科給事中、永樂年間戶科都給事中、禮部左侍郎胡濙的墓碑文被發現,這個祕密纔算被揭開了一角:原來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死,他一直活在明成祖朱棣的嚴密監控之下,直到危險徹底消除,完成任務的胡濙纔回到朝堂,最後一路高升,成了仕建文(朱允炆)、永樂(朱棣)、洪熙(朱高熾)、宣德(朱瞻基)、正統(朱祁鎮)、景泰(朱祁鈺)、天順(朱祁鎮)的六朝元老。

很多人都知道胡濙是六朝元老,卻可能不知道他還是明朝最早特務世家的首任掌門人——胡家世代供職錦衣衛,就是因爲他跟蹤監視流亡在外的朱允炆十四年而沒出半點差錯。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來聊一聊明朝最早的特務世家祕聞:半個和尚胡濙尋找邋遢道士張三丰,其實是在跟蹤監視出逃的建文帝朱允炆?

胡濙的諡號很有意思,這位生前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師,死後追贈太保的六朝元老,諡號爲“忠安”。筆者遍翻古代名人錄,好像諡號“忠安”的,僅胡濙一人: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好和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胡濙獲得“忠安”諡號,屬於實至名歸。

胡濙是什麼人?他的諡號有何講究?

胡濙的墓碑文是李賢親自撰寫的,這位李賢也是明朝一位名人,他的名氣比胡濙還大。據說于謙之所以平反昭雪,李賢出了不少力,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于謙之死,李賢難逃干係。

李賢是害了于謙還是幫了于謙,這件事有時間再討論,咱們今天的主要話題是李賢爲胡濙寫的碑文。

那篇《禮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諡忠安胡公(濙)神道碑銘》很長,咱們只摘錄跟建文帝朱允炆有關的一段:“上察近侍中惟公忠實可託,遂命公巡遊天下,以訪異人爲名,實察人心向背……丁內艱,乞終制不允,尋進禮部左侍郎……車駕親征北方,駐蹕宣府,公馳謁行在所,上臥不出,聞公至,喜而起且慰勞之,賜坐與語。凡所歷經川道里郡邑豐嗇民情休慼以至所聞所見保國安民之事悉爲陳說,上欣然納之,向所疑慮者至是皆釋,比退,漏下四鼓。”

這段碑文並不深奧,讀者諸君一看就懂:胡濙如果真的是考察民情當巡視員,是不可能連母親死了都不回家守孝的——這在明朝是絕不允許的。

胡濙爲什麼半夜三更前來打攪明成祖朱棣,這件事在《明史》本紀第四和列傳第五十七中有不同記載:“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朱棣)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惠帝(乾隆給朱允炆的諡號)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很多人都認爲清朝人編修的《明史》不可靠,因爲明朝世襲建州衛家族出身的清朝皇室,對明朝有着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既不能斷絕關係,也不能刻意抹黑,就只好在修史的時候用春秋筆法,告訴人們明朝皇帝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

清聖祖仁皇帝玄燁對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極其推崇的,“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就是玄燁對朱元璋的終極評價。

胡濙是什麼人?他的諡號有何講究? 第2張

雖然清朝皇帝對明朝皇帝比較尊敬,但是清朝的遺老遺少們爲了證明自己“通天紋”的高貴,卻編造出了“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昏君”的順口溜,估計這話被玄燁聽見了,也會氣得從景陵中爬出來扇他們的耳光:雖遠必賠乃至認倭爲父的咸豐、道光、同治、宣統不昏嗎?

明朝有沒有明君,清朝有沒有昏君,這件事十萬八萬字說不清楚,但是《明史》與《神道碑銘》互相印證,卻可以解答一個問題: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駕崩於宮中大火,而是在朱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下離開了京城——殺侄子這種事情做不得,養在宮中,燕王朱棣又不肯做輔成王的周公,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讓他在大明臣民面前銷聲匿跡,但卻又在朱棣親信的嚴密監視之下。

胡濙母死不葬,在外漂泊十四年,就是爲了監控朱允炆的一舉一動,尋訪張邋遢(即張三丰)那不過是藉口而已,因爲張三丰是道家人物,而胡濙則是“半個和尚”,和尚找道士,這件事是不是有點太滑稽了?

胡濙是“半個和尚”,事實李賢在碑文中寫的:“公生而髪白,彌月方黑,母夢一僧持花以遺之,覺而生公,居數日,有僧至家索觀,公見僧即笑。僧曰:‘此吾師天池髙僧後身也,命我求見,以笑爲志,果然。’聞者鹹驚異之。”

“天池僧”胡濙尋找邋遢張三丰是不可能的,於是碑文和《明史》的記載就解釋得通了,胡濙半夜三更跟朱棣密談的內容也可以推斷得出了: 胡濙詳細彙報的朱允炆這些年的行蹤,並表示其人已經壯志全消,朝中大臣也沒有跟他有什麼接觸,您可以放心了;朱棣一聽侄子比較懂事,也表示比較欣慰,對建文朝留下的大臣也可以放心使用了。

“向所疑慮者至是皆釋”“至是疑始釋”,碑文和《明史》如出一轍的記載,表明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已經將這對叔侄之間的恩怨消磨殆盡,從此朱棣安心做皇帝南征北戰,朱允炆隱居山野相伴青燈古佛,明朝的車輪走上了平安的正軌。“喜怒不形於色,待人溫恭有禮”的胡濙最後諡號“忠安”,就是對他一生的最中肯評價。

我們細看明朝史料就會發現,雖然“靖難之役”造成了一些損失,但是朱棣確實比朱允炆更適合當大明帝國的掌舵人:當時北方不穩,而朱允炆又過於柔弱,是絕不敢以天子的身份去鎮守國門的。

朱允炆的下落,直到今天也是一團迷霧,永樂二十一年的午夜密談,只是揭開了祕密的一角,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胡濙已經給朱棣吃了一顆定心丸,他的特工本領,也得到了朱棣的認可。

胡濙是什麼人?他的諡號有何講究? 第3張

聽完胡濙的工作報告,朱棣下旨,盡赦因建文帝而受株連的大臣及家屬,發還其田宅家產,胡家也得到了一個“世襲錦衣衛鎮撫”的鐵飯碗,成了大明王朝最早的特務世家:“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南京,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馳上監國七事……賜璽書、白金、楮幣、襲衣,官其一子錦衣,世鎮撫。”

胡濙跟蹤監視朱允炆十四年,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緊接着又肩負起了監視皇太子朱高熾的重任,說他是明朝最受皇帝信任的“首席特務”,還真是一點都不爲過,他的兩個兒子穿上飛魚服、挎上繡春刀,也當上了職業特工:長子胡長寧世襲錦衣衛鎮撫使,次子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連名字都沒留下,可能是他從事的工作,太過祕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