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盤點明朝開國六大異姓王,分別是哪些人?

盤點明朝開國六大異姓王,分別是哪些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衆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明朝時朱元璋就追封了跟隨自己的六大名將爲異姓王,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六人。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盤點明朝開國六大異姓王,分別是哪些人?

徐達

一、中山武寧王徐達(1332年-1385年),漢族,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

徐達農家出身,自幼習武,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開始跟隨朱元璋。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衆人,於是委以重任,征戰四方。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徐達衝鋒陷陣,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攻打採石城(今安徽當塗)。在攻打採石磯和太平府的戰鬥中,徐達與常遇春二人衝鋒陷陣,勇冠三軍,擒元將陳也先。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徐達率軍一日攻克京口(今江蘇鎮江),被授統軍元帥。徐達率軍圍攻毗陵(今江蘇常州),生擒張士誠胞弟張士德,又與常遇春生擒其部將張德,次年,徐達攻克毗陵、寧國、宣城。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達會同俞通海的水師一起進攻陳友諒的池州,大破敵軍。徐達攻克池州,擒其守將,並繳獲其全部戰船。徐達因功拜奉國上將軍。接着,徐達乘勝攻克無爲州、潛山。之後,徐達用離間之計,使陳友諒殺安慶守將趙普勝,徐達攻下安慶。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陳友諒率大軍進犯池州。徐達會同常遇春一面誘敵進兵,一面選精兵萬餘埋伏在九華山下,斷其後路。當陳友諒軍至城下,伏兵四起,城內精兵衝出,內外夾擊,陳友諒軍大亂,斬首萬餘,生擒三千。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激戰。陳友諒擁兵六十萬,朱元璋只有二十萬人。第一天交戰。徐達身先諸將,指揮將士勇敢拼殺,一舉擊潰陳友諒的前鋒部隊,殲敵一千五百人,繳獲鉅艦一艘,軍威大振。朱元璋取得了鄱陽湖戰役的勝利,全部殲滅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徐達升左相國。二月,平定武昌。八月,徐達會合楊瓊等人略取湖南,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力。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爲大將軍,常遇春爲副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攻打張士誠。徐達派兵夜襲敵兵營地,切斷張士誠軍糧道。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繼攻克。徐達統率大軍圍困平江(今江蘇蘇州市),日夜用炮轟擊城中。九月,平江城中糧盡。徐達下令全軍強攻破城,將士人人奮勇爭先。徐達督軍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攻破閭門水寨,直逼城下。張士誠軍全線崩潰。平江城破,張士誠自縊而亡。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命徐達爲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爲副,率領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徐達先揮師攻佔汴梁。四月,徐達率領明軍在塔兒灣(河南偃帥縣)大敗五萬元軍,攻佔洛陽。隨後,徐達、常遇春分兵攻佔河南諸州。潼關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逃跑。徐達等派兵進駐潼關,並西進佔領華州(陝西華縣)。七月,徐達率軍渡黃河,會合山東各路明軍,沿運河繼續北進,在通州(北京通縣)擊敗元軍萬餘人,進逼大都。元順帝聽到消息,在夜裏率領妻兒逃往元上都。八月,明軍佔領大都,元王朝至此滅亡。

元朝滅亡後,元大將王保保擁兵十萬,坐守山西太原。徐達率軍進入山西,攻取了澤州、潞州。王保保向大都的方向,欲與徐達決戰。徐達並不回師救大都,反而直取太原。王保保聽說太原告急,慌忙率數萬騎兵馳回,在太原城下紮營。徐達晚上突出奇兵,夜襲王保保軍營。徐達身先士卒,王保保敗兵逃跑。之後徐達與王保保在蘭州決戰,雙方交鋒之下,徐達全殲王保保軍八萬多人,王保保僅帶了妻兒,逃去元上都。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連克數城,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徹底平定陝西。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達受命爲徵虜大將軍北伐北元,大敗元軍,擒獲元惠宗嫡子及諸王將相數百人。朱元璋封徐達魏國公。此後,徐達多次領軍北伐北元,並在邊疆訓練士兵,加固城牆、戍守邊防。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爲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被朱元璋譽爲“萬里長城”。

常遇春

二、開平忠武王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家。成人後,常遇春體貌奇偉,精於騎射。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率軍渡江南下,在採石磯(今馬鞍山市)戰役中,面對着元朝水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衝入敵陣,左右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此戰後,常遇春升至元帥。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領三軍到達衢州城下,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之後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元軍火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投降。至正二十年(1360年),常遇春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陳友諒率兵襲取池州。徐達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餘,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決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軍三萬人設伏。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軍,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衝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陳友諒一百多艘鉅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升任行省參知政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六十萬大軍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展開大決戰。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鬥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軍的追擊和常遇春的堵截。陳友諒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此戰,常遇春功勞最大,升爲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常遇春隨徐達率軍攻佔廬州。接着,又與鄧愈會合收復江西等郡縣,嶺南等地望風降附。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常遇春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佔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爲大將軍,常遇春爲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平江(今蘇州)孤立無援,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常遇春以功進封爲鄂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爲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爲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徐達、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四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衝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這一仗,佔領了河南和潼關。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爲北平府,元朝滅亡。

稍事休整即又揮軍西進,攻取山西。與精銳的王保保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由鳳翔奔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爲了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元順帝逃到應昌府(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突然病卒,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爲震悼,賜葬鐘山之下,並親自出奠。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李文忠

三、岐陽武靖王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

李文忠的母親是朱元璋的姐姐朱氏。1352年(至正十二年),李文忠隨父親投奔舅舅朱元璋。1357年(至正十七年),李文忠率領朱元璋的親軍支援池州,擊敗池州守軍,又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個縣。1358年(至正十八年),朱文忠會同鄧愈、胡大海進入浙江,從元朝軍隊手中奪得建德,升爲親軍都指揮。不久,張士誠侵擾嚴州,李文忠率軍於東門抵禦,另派將領出北門,抄小路襲擊敵人後路,兩軍夾擊,大破張士誠。過了一個月,張士誠再次進攻,李文忠又在大浪灘打敗敵軍,乘勝攻克分水。張士誠派遣將領佔據三溪,李文忠又率軍將其擊敗。李文忠的官職升爲同僉行樞密院事。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江南苗兵發動叛變,殺害了胡大海和耿再成。李文忠平定苗亂,被授爲浙東行省左丞,總制嚴衢、信處諸州軍事。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謝再興叛降於張士誠,率軍進犯東陽。李文忠與胡深在義烏迎戰,率領千名騎兵橫突敵陣,大敗謝再興。之後,李文忠採納胡深的計策,在離諸全五十里處另築一城,與諸全互爲掎角。張士誠派遣李伯升率十六萬大軍前來進攻,未能攻克。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春,張士誠又派李伯升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李文忠下令與敵軍會戰。於是命徐大興、湯克明等統率左軍,嚴德、王德等統率右軍,而自己親率中軍首當其衝。處州援兵這時也已趕到,奮勇搏擊。李文忠橫握長矛率領數十名精銳騎兵,從高處奔馳而下,衝往敵軍中堅之中。敵軍精銳騎兵將李文忠重重包圍。李文忠親手殺敵甚多,引騎向外猛衝,所向披靡。大軍乘機進攻,城中軍隊也擂鼓吶喊着猛衝出城,敵軍大潰,李文忠軍追擊敗兵數十里,斬首數萬,俘獲將領六百,士兵三千,李伯升僅只自身倖免逃脫。

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秋天,朱元璋的大軍討伐張士誠,李文忠受命進攻杭州以牽制敵軍。李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廬、新城、富陽,然後進攻餘杭。餘杭守將謝五,是謝再興的弟弟,李文忠給他寫信招降,答應不殺他。謝五與謝再興之子五人出城投降。諸將請求處以死刑,李文忠不同意。然後直趨杭州,杭州守將潘元明也投降,李文忠整肅軍隊進入杭州。朱文忠獲軍三萬,糧食二十萬,被朱元璋就地加封爲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李文忠率軍進逼福建。返師之後,賊寇金子隆等聚衆搶劫,李文忠再次討伐,將其擒獲,於是平定建州、延州、汀州。

1369 年(洪武二年)春,李文忠跟隨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趕走元順帝。常遇春死後,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統率軍隊,奉詔會合大將軍徐達進攻慶陽。行至太原時,獲悉太原被圍告急,於是率領軍隊從雁門關出發,駐紮在馬邑,打敗北元軍,擒獲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天亮時,敵軍大至,李文忠派二營將士,殊死作戰,估計敵軍已經疲憊,纔派出精兵,左右夾擊,大破敵軍,擒獲敵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

1370 年(洪武三年),李文忠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率領十萬人出野狐嶺。當時元順帝已死,元昭宗新立。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軍兼程奔往應昌。元昭宗北逃,李文忠俘獲其嫡長子及諸王將相數百人。經過興州時,擒獲北元國公江文清等,降服三萬七千人。到達紅羅山時,又降服楊思祖的部衆一萬六千餘人。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勞最大,被授爲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爲曹國公,參與軍國大事,每年的俸祿三千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

1372年(洪武五年)李文忠爲左副將軍,從東路北征。軍隊進至臚朐河時,李文忠命部將韓政等保護輜重,而自己率領大軍,迅速趕至土剌河。北元太師蠻子哈剌章率領部衆全部渡河,列陣以待。到達阿魯渾河時,敵軍逐漸增多。李文忠馬中飛箭,他下馬之後,手持短器,繼續戰鬥。指揮使李榮將自己的戰馬交給李文忠,而自己則奪乘敵軍戰馬。李文忠重獲戰馬,更加殊死作戰,終於將敵軍打敗,俘獲敵兵數以萬計。之後因爲缺水而退軍。此戰,兩軍勝負相當,而宣寧侯曹良臣,指揮使周顯、常榮、張耀都已戰死,因此明太祖未予賞賜。

1373年(洪武六年),李文忠率軍前往北平、山西邊境,在三角村擊敗敵軍。1374年(洪武七年),派遣部將分道出塞。到達三不剌川,俘獲平章陳安禮。到達順寧、楊門,斬首真珠驢。到達白登,擒獲太尉不花。這年秋天,李文忠率軍進攻大寧、高州,攻克兩地,斬殺宗王朵朵失裏,擒獲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俘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後進軍豐州,擒獲元朝舊官十二人,馬駝牛羊甚多。此後,李文忠屢次率軍防備邊境。

1377年(洪武十年),李文忠受命與韓國公李善長一起商議軍國要事。1379年(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與西平侯沐英合兵將其討平,並築城於東籠山南川,設置洮州衛。還朝之後,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1384年(洪武十七年)農曆三月,李文忠去世,終年四十六歲。明太祖親自寫文致祭,追封李文忠爲岐陽王,諡號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位列第三。

盤點明朝開國六大異姓王,分別是哪些人? 第2張

鄧愈

四、寧河武順王鄧愈(1337~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鄧友德在年少時就跟隨父親起兵反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鄧友德率所部萬餘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封鄧友德爲管軍總管,賜名鄧愈。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命鄧愈和常遇春領兵自巢湖南下,先後攻佔牛渚磯、太平府、溧陽、溧水、句容、蕪湖。

之後,元朝大將蠻子海牙率領水師集結於採石磯,準備進攻太平,鄧愈率領士兵偷襲,攻入敵軍大寨,俘虜了對方的精銳兵將;又用兩隻小船,裝滿作燃料用的雜木,雜木內藏火藥,灌以油脂,小船衝入元軍水師之中,火勢猛烈,元軍大敗,死傷無數。鄧愈等將領乘勝率軍渡江,進攻金陵。元朝南臺御史福壽督兵死守,鄧愈等人浴血奮戰,終於攻破金陵,殺死福壽。後來鄧愈又和徐達順勢佔領鎮江、丹陽、金壇、廣德。朱元璋因鄧愈戰功卓著,提升鄧愈爲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破元軍謝國璽於城下,俘其總管武世榮,獲甲士千人。

至正十七年(1357年) ,朱元璋又因鄧愈的軍功,提升鄧愈爲樞密院院判。同年農曆七月,朱元璋命鄧愈爲徵南將軍,以胡大海爲副將,攻取旌德、績溪、休寧,並乘勝攻佔江南重鎮徽州。湖南“苗帥”楊完者率兵十萬來進攻徽州。當時徽州城郭殘破,鄧愈身邊只有少數士兵,情況危急。於是鄧愈激勵士兵,明立賞罰,大開徽州城西門,佈下疑兵計。苗軍見狀,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後,晝夜兼程趕回,與鄧愈裏應外合,協力拼殺,苗軍大敗而逃。

鄧愈又先後轉戰皖、浙、贛等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敵軍望風而降。遷僉行樞密院事,攻佔杭州,擊敗李伯升的援軍,說降饒州守將於光,並擊退陳友諒的多次進犯。鄧愈升任江南行省參政,總制各翼軍馬,先後攻佔浮樑、樂平、餘干、建昌。進攻江西時,陳友諒部將、撫州守將鄧克明投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鄧愈被提爲江西行省參政,朱元璋命鄧愈輔佐大都督朱文正鎮守洪都(今南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號稱率領60萬人馬圍攻洪都,樓船高與城等,乘漲直抵城下,圍數百重。鄧愈防守撫州門,城牆破損了30餘丈,鄧愈率軍且戰且築,協助朱文正堅守85天。鄱陽湖之戰後,鄧愈又奉命先後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爲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陽之後,鄧愈又以湖廣行省平章的官職,鎮守襄陽等處。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封鄧愈爲右御史大夫。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加封鄧愈爲太子諭德。同年,徐達、常遇春率領軍隊進攻山東,鄧愈作爲偏師進行配合,從湖北出發進攻河南。平定中原後,朱元璋命鄧愈爲征戍將軍正總兵,平定江淮等地未歸附的州縣。不到兩年,江淮等地均歸附明朝。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任命鄧愈爲徵虜左副將軍,協同徐達遠征甘肅。鄧愈率兵奮戰北元殘軍王保保部,斬首兩千級,俘獲王公百餘人,士兵八萬多人,駱駝、馬匹、輜重不計其數。同年八月,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烏斯藏(今西藏)諸部,招降吐蕃,追擊北元豫王至西黃河,在黑松林斬殺元大將阿撒禿,大軍深入甘肅西北數千裏。因此,河州以西皆屬明朝版圖。十一月,鄧愈班師還京,官職授爲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爵位封爲衛國公,參與軍國大事。

洪武四年(1371年),鄧愈在明攻滅夏蜀之戰中,坐鎮襄陽,籌措運輸軍隊中人吃的糧食和馬吃的草料,供應從徵各部。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同年四月,鄧愈任徵西將軍,和副將軍沐英前去征討吐蕃反抗勢力。鄧愈、沐英領兵至甘肅、青藏,分三路前進,進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殺敵人至崑崙山,俘虜斬首萬人,獲馬、牛、羊二十餘萬匹,招降諸國,開闢疆土數千裏。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鄧愈在回師途中因病去世。追封爲寧河王,諡號武順。

湯和

五、東甌襄武王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明朝開國名將,軍事家。

至正十二年(1352年),湯和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他因作戰勇敢而被封爲千戶之職。之後湯和邀請兒時夥伴朱元璋參加義軍。於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朱元璋入伍後,因功被提升爲鎮撫之職,級別在湯和之上。

至正十三年(1353年),湯和隨朱元璋進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爲管軍總管。又隨朱元璋攻取和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湯和隨朱元璋平定太平,繳獲三百匹戰馬。在攻擊陳野先時,湯和被飛箭射中左大腿,他將箭拔出後繼續投入戰鬥,最後與諸將擒拿住陳野先,攻佔了溧水、句容。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湯和隨軍平定集慶(今南京),立下了功勳。平定集慶後不久,湯和又跟隨徐達攻取鎮江,晉升爲統軍元帥,其後又率領軍隊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呂城(今丹陽),降服陳保二,攻取金壇、常州,然後湯和以樞密院同僉的身份駐守常州。

張士誠屢次出兵侵犯常州,湯和全都將他們擊退,並俘虜敵人數以千計。隨後,湯和進取無錫,大破吳軍於錫山,晉升爲中書左丞;又以水師打敗張士誠的水軍打敗,俘獲千戶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湯和率軍援救長興,與張士信戰於城下,城中出兵,與湯和一起夾擊,大敗敵軍,俘獲士兵八千人;解圍之後,湯和率軍返回,討平江西諸山寨。永新守將周安反叛,湯和率軍進攻,將其打敗,連破其十七寨,然後圍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並將他獻給朱元璋,然後還守常州。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湯和隨大軍討伐張士誠,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吳江州,攻克平江。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稱吳王,封湯和爲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湯和被授爲徵南將軍,與副將吳禎征討方國珍。攻下餘姚、上虞,攻取慶元。方國珍逃亡入海,湯和率軍追擊,將其打敗,俘獲敵軍大帥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斬首無數,然後回軍平定各城。湯和派使者招降方國珍,方國珍投降,湯和獲得士兵二萬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東地區全部平定。湯和又與副將廖永忠一起前去討伐陳友定。洪武元年(1368年),湯和又攻佔延平,擒獲陳友定,將其押送京城。

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北伐,湯和受命在明州造船運糧。之後,湯和被授以偏將軍,跟隨大將軍徐達西征,與馮勝一起攻取澤、潞、晉、絳諸州郡。同年五月,湯和隨徐達攻佔興元(今陝西漢中)。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率軍進入潼關,平定涇州、慶陽,將守將張良臣俘獲斬首。湯和被授徵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率水師溯江伐蜀。傅友德率軍從北路伐蜀。最終平定蜀地明夏政權。但湯和功勞不及傅友德、廖永忠。

洪武五年(1372年),湯和以右副將軍的身份,隨大將軍徐達北伐,遇敵於斷頭山,戰敗。湯和隨即與李善長一起駐紮中都。又鎮守北平,修築彰德城,跟隨徐達在定西將擴廓打敗,平定寧夏,向北追擊到察罕腦兒,擒獲蒙古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多萬頭。後來在攻戰東勝、大同、宣府的戰役中,湯和都立有戰功。回京後,官職授爲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爵位封爲中山侯。

洪武九年(1376年),伯顏帖木兒屢次寇邊,湯和以徵西將軍的身份駐防延安。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湯和晉封爲信國公,每年的俸祿三千石,參加商議軍國大事。湯和多次去中都、臨清、北平操練軍隊,修繕城牆。洪武十四年(1381年),湯和以左副將軍的身份率軍出塞,征討乃兒不花,攻佔敵人的灰山營,俘獲平章別裏哥、樞密使通而歸。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蠻族叛亂,湯和以徵虜將軍隨楚王征討,俘獲敵軍四萬人,擒獲蠻族的首領而歸。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湯和請求解除兵權,朱元璋大喜。當時倭寇經常騷擾沿海一帶,朱元璋命湯和負責,湯和在江浙沿海一帶築城五十九座。之後湯和便告老還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湯和病逝,終年七十歲,朱元璋追封湯和爲東甌王,諡號襄武。

沐英

六、黔寧昭靖王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漢族,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歲的沐英被朱元璋收留,認沐英爲義子。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八歲的沐英開始擔當軍事要任。被朱元璋封爲帳前都尉,鎮守鎮江;後提拔爲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今上饒)。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軍和陸軍取福建,沐英領兵自西進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分水關,佔領崇安(今武夷山市),又攻破閔溪十八寨,俘虜陳友定部將馮谷保。朱元璋命他鎮守建寧(今福建建寧縣),節制福建三衛。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鎮國將軍,任大都督府僉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軍事中樞,掌天下兵馬。沐英年紀雖輕,在府中七年,處事果斷,解決問題明快,毫無遺漏,馬皇后多次稱讚他的才幹,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擔任徵西副將軍,跟隨衛國公鄧愈出征吐蕃。洪武十年(1377年),鄧愈、沐英領兵至甘肅、青藏,分三路前進,進攻川藏,一直打到崑崙山。得勝而回,沒有久留。回師途中鄧愈去世,沐英率領軍隊返回,因軍功獲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沐英爲徵西將軍,與藍玉等統兵征伐西番。開始的時候在土門峽取得勝利,再進攻到洮州(今甘肅省臨潭縣),俘虜西番十八族頭領阿昌失納。又在東籠山築城,擒獲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定朵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裏,俘獲男女二萬、各種牲畜二十餘萬。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率兵進擊屯兵和林的一支殘留元朝勢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渡過黃河,翻越賀蘭山,經過流沙,用了七天到達距敵營五十里處。沐英分兵四路前進,一路從後面偷襲敵人,兩路左右夾擊,沐英親率精騎正面衝擊,四面合圍,一舉戰勝,俘虜元朝親王數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領兵出古北口,隨大將軍徐達北征。沐英獨當一面,攻取公主山長寨,攻克全寧四部,然後渡過臚朐河,俘虜知院李宣及部衆。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爲帥,藍玉、沐英爲副,率軍三十萬征討雲南的元朝殘部。沐英隨傅友德等率主力先進逼曲靖。元朝樑王派達裏麻率十萬軍隊前去抵禦。沐英等人率領士兵冒着霧前進,迅速到達曲靖。明軍突然出現,達裏麻大驚。當時達裏麻軍列陣白石江一岸,明朝軍隊在另一岸。沐英獻計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幾十人從下游潛渡,到達對岸後鳴金吹角,大造聲勢,致使達裏麻軍陣勢開始動亂,明朝軍隊趁機渡江。明軍登岸後與達裏麻的軍隊展開大戰。達裏麻大敗被俘,元樑王聞訊自殺。沐英、藍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盤踞雲南的殘元勢力被消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和藍玉領兵西攻割據大理的段氏。段氏聚衆守在點蒼山。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將士在他的後面跟隨。段氏不知背後虛實,陣勢潰亂,兵敗被俘。攻佔大理後,雲南西部大部歸附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沐英,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雲南諸蠻,設立烏撒、畢節二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雲南土官楊苴糾集了二十萬叛軍攻打昆明。當時昆明城中缺糧,多數士兵生病,形勢危急。沐英聞訊,率兵返回昆明,和守軍合力,打敗叛軍,斬首六萬,守住昆明,穩定了局勢。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雲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酋長作亂,沐英將其征討降服。並趁機平定普定、廣南諸蠻,打通田州糧道。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請求讓軍隊屯田開墾。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議。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平定浪穹蠻族,並奉詔自永寧至大理,每六十里設一堡壘,留下軍隊屯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國主思倫發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寧正率軍將其擊敗。次年,思倫發再次侵犯定邊,軍隊號稱三十萬。沐英挑選騎兵三萬奔往援救,設置三行火炮勁弩。蠻軍驅趕百象,身披甲衣。沐英將軍隊分成三路進攻。明軍炮弩齊發,象都掉頭而跑。大軍乘機衝殺,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象,其餘的象全被射死。蠻賊將帥各遭百餘箭,伏在象背死去。定邊之戰,明軍大獲全勝,思倫發逃走,諸蠻深受震懾,麓川從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會合傅友德討平東川蠻,又平息越州酋長阿資及廣西阿赤部。

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