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衛溫和諸葛直明明發現了臺灣,孫權爲何還要殺他們?

衛溫和諸葛直明明發現了臺灣,孫權爲何還要殺他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孫權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公元229年9月,剛剛登基稱帝的孫權遷都建業,他偶爾在一本古籍中發現了關於夷洲和亶洲的記載,於是便打算藉助強大的水師戰船出海搜尋,俘獲當地民衆以擴充東吳的軍隊規模,按書中描寫的方位,亶洲大概率是今天的日本,而夷洲就是臺灣,上大將軍陸遜和衛將軍全琮等人聞訊後都上書勸阻,認爲作戰取勝不在兵多,當年見主公孫策創立基業時兵士纔不過500人,如今遠涉重洋深入萬里之外,情形實在難以預測,恐怕謀利不成反被其害。

但孫權不聽,公元230年初,孫權命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1萬名兵士、30艘戰船從建業出發浮海遠航,數月之後船隊終於成功到達夷洲,在遠古時期,臺灣與中國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到了距今約二萬年以前,隨着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陸地逐漸被淹沒,於是出現了一條可以徒步通行的跨海通道,被稱作“東山陸橋”,直到距今約八千五百年前,東山陸橋才完全被淹沒於海底,臺灣也就此成了一座孤懸海外的島嶼。

衛溫和諸葛直明明發現了臺灣,孫權爲何還要殺他們?

島上的原住民其實都是由大陸遷移過去的,直到東山陸橋消失之後才徹底斷了聯繫,衛溫和諸葛直到達時,臺灣正處在原始部落的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大約相當於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可見臺灣的文明程度至少要落後大陸3000多年,衛溫和諸葛直在臺灣待了一年,與本地的高山族人相處得非常愉快。

毫不誇張的說,他們帶去的先進工具及農業耕種技術和金屬鑄造技術,讓臺灣的文明進程瞬間前進了數千年,但很多吳軍將士因水土不服而染病,臺灣的醫療水平又過於落後,因此病死的人越來越多,於是衛溫和諸葛直決定回返,數千高山族人自願跟隨。

公元231年2月,船隊迴歸建業,這是史書中首次出現關於臺灣的明確記載,這是一次偉大的地理髮現,它證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這一層意義孫權是看不到的,他認爲衛溫和諸葛直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卻徒勞無功,亶洲也沒能找到,一萬精銳病死了十之八九,只帶回了數千土著,站在抓壯丁的角度上,這明顯是一樁賠本兒的買賣,於是孫權大怒,衛溫和諸葛直二人雙雙被誅殺,可憐孫權至死也不會想到,這也讓他感覺顏面無光的遠航,會在幾千年之後成爲他此生最耀眼的功業之一。

衛溫和諸葛直明明發現了臺灣,孫權爲何還要殺他們? 第2張

孫權稱帝之後除了南下,還曾命校尉張剛和管篤二人北上出使遼東,與公孫淵取得了聯繫,遼東與東吳遠隔千里並不接壤,孫權之所以上趕着巴結公孫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戰馬,馬匹可以騎乘,也可以託運自重,是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馬的產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因此與遊牧民族接壤的幽州、幷州和涼州就成了戰馬的三大主產區,當時這三個州全部控制在魏國手裏,於是靠着數量龐大的精銳騎兵,魏國在陸戰中始終具備明顯的優勢。

益州的南中地區也產馬,只是數量較少,馬種也不好,南中馬個頭矮小,遠不如北方馬高大雄偉,但好歹能將就着用,而且蜀國北部緊挨着涼州,可以從羌族或氐族人手中買到一些優質的隴西馬,因此蜀國雖然也缺馬,但情況要比東吳好得多,東吳佔據的三個州,揚州、荊州和交州,產犀牛、產孔雀甚至還產大象,就是不產馬,多年來江東的戰馬要麼就是從戰場上繳獲的,要麼就是魏蜀兩國贈送的。

孫權當大魏吳王的時候,曹丕曾送來少量的駿馬,孫權也經常利用朝貢的機會派使臣到北方買馬,孫權稱帝之後,魏吳兩國徹底翻了臉,吳國的馬雲也就只剩了靠蜀國施捨這一條路,但戰馬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況且蜀國自己也不富裕,因此諸葛亮雖然每次派使臣來都會送孫權一些馬,但數量非常有限。

衛溫和諸葛直明明發現了臺灣,孫權爲何還要殺他們? 第3張

比如史書中記載的最多的一次就是鄧芝出使武昌時,一次性送了孫權200匹戰馬,在這種情況下,“搞馬”也就成了孫權的一項重要工作,與蜀國的衛蔚陳震協議平分天下時明確規定,滅掉魏國後,徐州、豫州、幽州和青州歸吳國,幷州、涼州、冀州和兗州歸蜀國,司州則以函谷關爲界分屬兩國,可這樣劃分看起來非常彆扭,因爲幽州就成了吳國的一塊飛地。

按地理位置,吳國應該要兗州或者要最富庶冀州,孫權之所以捨近求遠,意思很明白,即使不接壤三大戰馬主產區,我也必須得佔一個,於是孫權便上趕着和遼東的公孫淵搭上了線,指望通過朝貢和貿易等方式搞點優質的遼東戰馬,孫權不會吟詩作賦,也不擅長帶兵打仗,因此論文韜武略與曹操、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相差甚遠,但論精明,孫權卻堪稱三國第一,多年來孫權搞外交做生意就沒吃過虧,可之後發生的事情卻大大超出了孫權的預料,人家這位公孫淵先生是開黑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