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被公認爲是千古一帝的原因是什麼?秦國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難

秦始皇被公認爲是千古一帝的原因是什麼?秦國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秦始皇。

在秦朝誕生之前,華夏大地上的人們認爲分崩離析、各自爲政是正常的;秦朝之後,人們認爲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纔是合理狀態。秦國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難、秦始皇被公認爲是千古一帝,原因就在這裏。

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上下五千年……這些概念可謂家喻戶曉,但以秦朝爲分水嶺,華夏大地在這前後的政權組織形態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們對“家國”的理念也是兩碼事,夏、商、周跟後世的“朝代”不是同類概念。

在夏朝之前,無論炎黃二帝、還是堯舜禹時期,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私有的,而是“天下爲公”的氏族、部落聯盟,三皇五帝是各方共同認可的首領。

大禹是夏朝的創立者:“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他劃分九州、修整道路,讓天下各諸侯(也就是部落、氏族)前來朝拜;在他去世後,首領之職傳給兒子啓,標誌着“家天下”的開端。縱然如此,華夏大地部落聯盟的組織形式並沒有改變。

秦始皇被公認爲是千古一帝的原因是什麼?秦國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難

殷商一族原本是夏朝之下的部落,祖上出自五帝之一的帝嚳(kù);成湯擔任部落首領時,被任命爲“方伯”,也就是一方諸侯之長,擁有了征討鄰近諸侯的權力。夏朝持續約400年,桀在位期間推行暴政、荒淫無道,成湯於是率領諸侯舉兵討伐。在打敗夏桀後,成湯登上天子之位,諸侯都表示臣服;由於他的根據地在商(今天的河南商丘),所以被稱爲商朝。

商朝持續約600年,歷經六次遷都,後期的270年都待在殷(河南安陽),所以也稱殷商。商朝的社會結構是這樣:王室所在地即都城,被稱爲“天邑都”,旗下統治着許許多多的不同部族。這些部族有些是商王室分出去的,其他大部分要麼是被征服、要麼自願歸順而來。更爲偏遠的地方還存在着“鬼方”等遊牧民族,他們是商朝以及旗下諸侯的共同敵人。

商王室對各部族的掌控力度並不強,各族羣的文化、習俗、語言等都不完全一致,互相間甚至還屢屢爆發戰鬥。那些商王室核心區的人們被稱爲“商人”,其他部落則有自己的名號,比如涇水、渭水流域的“周人”。

姬歷、姬昌擔任部落首領時,曾經被商朝任命爲“西伯”,即西邊的諸侯長。但雙方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在古文中,出現過周人首領古公試圖“翦商”的記載,說明周人向來有往東發展、取殷商而代之的雄心壯志。姬昌在位期間,曾滅掉了四個諸侯國,其他識時務、望風而降的自然不少;在他死後,姬發抓住商紂王東征外族、元氣大傷的機會,發起了滅商戰爭,虛弱的殷都陷落、商朝滅亡。

秦始皇被公認爲是千古一帝的原因是什麼?秦國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難 第2張

周王朝建立後,並沒有立即獲得所有原商朝諸侯的承認,緊接着經過多年的戰爭,以及分封宗室子弟、功臣勳舊,逐漸讓周人自己的諸侯國遍地開花,實現了騰籠換鳥;在巨大的實力壓迫下,其他部族也識時務的依附周王朝,隨着宗法制、周禮等配套“軟制度”的完善,比夏、商時期更穩定的政權組織架構終於形成。

但是,這更多的是由實力威懾、血緣關係支撐起來的鬆散聯盟。周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叫做“王畿”,也就是鎬京、洛邑,其他地區分給了上百個諸侯國(具體數目有爭議);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多,大致只有定期覲見朝貢、聽命出兵助拳、幫助解決王畿內的災害禍亂,至於各諸侯國領地內的一切事務,就由諸侯本人說了算。

隨着時間的推移、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長,一些諸侯國陸續強勢崛起,實力已經遠遠超過周王室。出於對更大利益的訴求,互相間的蠶食、兼併逐漸成爲常態,到了戰國初期,小國逐漸消失、多強並立之勢已然形成。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各諸侯國雖然尊奉周天子這一共主,互相間也會產生人員、經濟、文化等多種形式的交流,但這種鬆散的邦國聯盟形態,意味着距離較遠的諸侯國慢慢會形成不同的風俗、文化、制度、文字。而在戰國時期,隨着曾經的共同信仰——周王室名存實亡,各諸侯國已經是完全獨立的政權實體了,互相間的差異已經越來越明顯,以語言、文字爲例:

“七國之世,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各地區方言的不同容易理解;至於文字,在周宣王時期曾經編撰大篆十五篇,對字體進行了規範;後來逐漸產生區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同的習慣會導致當初的字體產生變形,二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新造了許多字,各國間並不完全一樣。

而在漢朝之前,並沒有“漢人”這個統一的民族叫法,各地區人們的統一稱謂都是什麼?以國號區分,比如秦人、楚人、齊人、趙人.....雖然同出華夏族,但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對立,以及文化、心理上的互不認同。

秦國統一六國之戰名義上只花了十年,但之前經歷了戰國上百年的鋪墊,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歷代秦王向東擴張、持之以恆地消耗東方各國的實力,這纔是秦統一天下的完整過程。各國爲什麼動輒被秦軍斬首數萬、數十萬仍不放棄抵抗?爲什麼燕國幾乎佔領齊國全境卻能被對方順利復國?在戰國時代,從軍事上戰勝對手難,但要在心理上讓對方認輸、認同卻是難上加難。

秦始皇被公認爲是千古一帝的原因是什麼?秦國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難 第3張

秦始皇在軍事上一統天下後,立志要創造一個新的秩序,他嘗試徹底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對華夏大地實現扁平化的直接管理;同時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一攬子方案,就是要在制度、文化、心理上徹底消除隔閡,落實大一統新秩序。

但這是個毫無先例可循的全新摸索,秦朝過於相信嚴刑峻法,卻沒有意識到“攻守之勢異也”;以那時的交通條件,對偏遠地區(如齊、燕、楚)難以實現有效管控;加之各國勳貴對於失去身份憤憤不平,各國百姓對於新體系一時難以適應,各種矛盾的爆發,才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但秦朝雖亡,但秦朝摸索出的新制度已經體現出了致命的吸引力。項羽試圖恢復分封制,結果轉瞬間天下烽煙再起。楚漢之爭結束後,那些信奉分封制的“老人”,要麼在戰爭中消亡殆盡(六國勳貴),要麼被過河拆橋、挨個剷除(漢初異姓諸侯王),劉邦吸取秦亡的教訓,建立起了郡縣、封國並行的折中模式。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隨着經濟的繁盛、人民生活改善,劉氏諸侯國被推恩令肢解、藩國威脅徹底消除,以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確立,漢王朝在制度、文化、心理上徹底實現了對華夏大地的融合;共同身份的認知,在對匈奴的百年戰爭中進一步強化,“漢人”這一標籤逐漸根深蒂固,成了華夏大地的統一身份。

因此,在後世兩千年,縱然“合久必分”,但這時的分裂,只是不同利益集團爲了爭奪控制權的對立,並不是身份、文化認同的分歧,最終仍會“分久必合”。即使遊牧民族入侵,最終也會面臨強大的文化吸引力、被融入中華大羣體中。整個封建時代,任何大一統王朝的輪換,只是帝王家族的變更,決定勝負的只是不同利益集團力量上的強弱,並沒有文化、心理上的排斥。後世統一天下的難度,再也沒有遇到當初秦國那種難度。

其實,看到這裏咱們也會明白,爲何偉人會把“秦皇漢武”視爲封建帝王的佼佼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