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政策有何改變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政策有何改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是一個草根出身的皇帝,但此人似乎是天生的皇帝,說到這,或許有人就要說了,哪有什麼人天生就是皇帝,朱元璋不過是生逢其時,對於這點,筆者不予否認,但在當時爲何偏偏是朱元璋當了皇帝,而不是其他人呢?

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繼續說朱元璋,朱元璋是在元末農民起義中起家的,當時中原有很多勢力,諸如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是不可小覷的割據力量。

但朱元璋最有權謀,最終先後兼併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等勢力,平定了江南,繼而開啓了北伐元朝,建立明朝的艱辛歷程。

在北伐初期,朱元璋的志向是徹底推翻蒙古政權,對於蒙古人自然也是打擊和驅逐,正如《元史》中記載的朱元璋在《討元北伐檄文》中的口號: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在這篇檄文中,絲毫看不到朱元璋招撫蒙古人的影子,而在朱元璋北伐戰爭中取得成功,而攻佔了元大都之後,這種打擊和驅逐的政策就發生了變化。

隨着不少蒙古貴族退出了中原的舞臺,朱元璋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和元朝的對抗和推翻元朝的統治了,而是如何穩固自己的政權。

不過此時對於朱元璋威脅最大的,還是元順帝帶領北退的北元政權,因爲當時元順帝是被明軍逼迫,主動撤出元大都的,這也就是說,元順帝的軍事力量並沒有被耗盡,再加上北方本來就是蒙古人生活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了北元有反攻明朝的可能。

元政權的領導人物

在這些因素的疊加下,讓朱元璋不得不改變對蒙古人的管理策略,而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是朱元璋第一步要做的。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政策有何改變

承認元朝正統的地位。

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爲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孫百有餘年。——《明太祖實錄》

封建王朝的朝代更替,無不以正統自居,統治中國近百年的蒙古人也不例外,在北退漠北之後,還在時刻想着恢復大元,這點朱元璋看得也很清楚,爲了降低蒙古人的敵視,朱元璋承認了元朝在中原的正統地位。

正如上述記載,則是朱元璋一再強調的,這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爲華夷之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因時而異,至於是否正統,並不在民族,而在於是否能接受和信奉華夏傳統綱常倫理,只要能,就是正統。

朱元璋的這步棋可謂走得極其之高,不僅讓自己的明朝有了名分,而且也承認了元朝故民的正統身份,正如《明太祖實錄》記載:朕(指朱元璋)既爲天下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

爲了讓蒙古人衆進一步認可自己,朱元璋還多次公開讚譽元世祖的功績,並且還爲其立廟致祭,他說: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此外,朱元璋還尊崇元朝的明君賢臣,對於堅決不降明朝的福壽等人,朱元璋也大加褒揚,這些無疑都增加了朱元璋的“戲份”,也更進一步地讓蒙古人認可這位推翻元朝的始作俑者。

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具體政策。

昔帝王得天下,得大功垂成之際,尤必廣示恩信,雖素相仇敵者,亦皆收而並用之,所以法天地之量而成混一之業也。——《明太祖實錄》

明朝對於蒙古人的招撫和安置政策是在朱元璋奪取了元大都之後就被確定的,雖然這種政策並不是所有的明朝人都能理解接受,朱元璋又豈會對於臣子有所妥協,他認定的事,很少有人能更改。

不過朱元璋也並不是不講道理,對於說服朝中大臣,也是有理有據,比如上述記載,就是朱元璋的看法,即擡出先王爲自己的政策正名,並且宣揚要廣示恩信,以安民爲重,不能單單隻看着曾經的仇恨。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政策有何改變 第2張

也正是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朱元璋開展了大規模的對蒙古的招撫行動,當然也採取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對於投降明朝的蒙古人,無論是被俘還是主動投降,都給予肯定。

比如李文忠在應昌大捷中,俘獲了元政權裏的諸王官僚數百人,朝臣就認爲應該舉行獻俘儀式,以彰顯朱元璋的聲威,但是朱元璋卻不這麼認爲,他要求“禮部榜示,凡北方獻捷至,嘗仕元者,不許稱賀”。

此外朱元璋對於那些終身與明朝爲敵的蒙古將領也以禮相邀,極力爭取,比如說北元政權的支柱王保保,朱元璋就曾七致其書,勸他歸降,並且把他妹妹立爲了秦王妃,並且多次公開稱王保保是“大丈夫”。

其次,對投降的蒙古人,在物質上給予優厚的待遇。

朱元璋對蒙古人,不僅在在身份上給予了肯定,對於投降的蒙古人,在物質上也給予優厚的待遇,只要投降,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不管人數多還是少,都給予賞賜,並且妥善安排他們的生活。

甚至還會分配給房屋,按時發放糧米財物,讓他們擁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正如《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洪武九年九月,河北塔灘達達將校掌家奴五十五人來降,命禮部分三等賜衣物有差。

再次,對於歸降的蒙古首領給予官爵,讓他們可以在明朝爲官。

朱元璋意識到,在蒙古人中,首領的作用非常大,爲了爭取這些首領,朱元璋在告天下詔中就表示,只要蒙古首領來降,一律按才能選用爲官,即:只要率衆來歸,一體量才擢用(出自《明太祖實錄》)。

這也就導致了投降的蒙古人在明朝當官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些人還曾與明朝激烈對抗過,但朱元璋都不管這些,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唯才任用。

最後,對於投降的蒙古士兵編入軍籍,並給予優待。

由於蒙古士兵在作戰中的勇猛表現,對於歸降的蒙古士兵,朱元璋也主張“充實衛所編入軍籍”。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政策有何改變 第3張

明軍攻下元大都之後,曾經以北征軍留守,最初設置了6個衛所守衛北平,而到了洪武八年,北平都司管轄已經發展到了18衛3所,而衛所數量的快速增加,很顯然與蒙古士兵的編入有關。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這裏被編入衛所的並不單單隻有蒙古士兵,其中還有其他族的歸附人,包括色目人、山後人以及滯留於中原的故元軍戶等等。

而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也實施了更爲人性化的政策,即:歸附韃靼及邊軍爲軍,無男丁者除其役(出自《明太祖實錄》)。

這些歸降的蒙古士兵中,有些甚至被委以重任,也給與了他們優厚的待遇,當然也是有職責的,主要有兩方面,即戍守和徵調出征。

這些職責和明朝士兵也沒有什麼差別,正是因爲這種無差別的對待,導致了歸附明朝的蒙古人衆,儘自己所能效忠明朝,在一定程度上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過歸附的蒙古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忠心耿耿的,也有投降之後再次反叛的,而對此朱元璋也採取了兩方面的措施:

發生此類事件,堅決鎮壓。《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即明軍攻破元大都之後,元臣迭裏迷失等留守大都的數人,被迫投降明朝,但是之後就與同僚金剛奴等人密謀謀反,結果被人揭發,這些人全部被斬首。

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蒙古歸降的人中再次發生反叛,主要是在赴內地的途中,而叛逃的原因,多爲強迫遷徙所致,爲此朱元璋又採取了更爲靈活的措施,即願意南下的送入京師,對於不願意去的,那就就地安置,以減少和避免反叛的事情發生。

由此亦可看出,朱元璋雖然用懷柔政策招撫蒙古人衆,但是卻一直沒有放鬆對他們的戒備,一旦謀反或者密謀謀反,那就會以最嚴厲的手段進行打擊,不得不說,朱元璋的帝王權謀之術,確實厲害。

朱元璋以懷柔政策產生的影響。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政策有何改變 第4張

我祖開基,雖延攬英雄不問其類……而爲萬世人臣立極。——《明代蒙古漢籍史料》

在朱元璋懷柔招撫政策的影響下,大批元朝故臣攜家眷歸附明朝,史料所記載,單單在洪武二十年,幾乎每個月都有蒙古人(包括貴族、大臣和平民)南下降明,正如上述引用,則是明人嚴從簡對於朱元璋這種政策的高度讚揚。

據統計,明初曾接納過數十萬故元歸附官兵和自願內遷的北方各族首領,並且得到了明廷的妥善安置。

歸附明朝的蒙古人,經過與漢族的常年交流和交往,也逐漸融入了當地的社會生活,再加上明廷給予的生活保障,大多數蒙古人也都過着安定的生活,這也讓朱元璋和明朝獲得了蒙古人的進一步認可。

可以說,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下,朱元璋爭取到了大多數蒙古人的民心,實現了瓦解元廷殘餘勢力,化敵對力量爲己所用的目的,也正是由於大批蒙古人衆的投奔,加速了北元政權的滅亡進程,對安定明朝北部邊境有着重要影響。

正如《朱元璋的蒙古觀探析》中所述:(朱元璋的懷柔政策)一定程度上逐漸減少了蒙古人對明朝漢族政權的牴觸和對抗,有助於快速穩定秩序,這一做法也有效改善了蒙漢民族關係,爲明代各朝皇帝樹立了楷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