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外交家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他是怎麼做到的?

唐朝外交家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他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網上瘋傳唐朝名將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事蹟,其實這真的是“妄傳”。中國古語有“雙拳難敵四手,惡虎還怕狼多”的說法,一個人即便是塊鐵,又能捻幾顆釘呢?真實的情況,王玄策是唐朝使臣,受到印度叛王的欺辱後沒有回大唐搬兵,而是路過唐朝的臣服國吐蕃借兵,吐蕃出兵一千二百人,吐蕃的臣服國泥婆國出兵七千人,這八千多兩國聯軍借給了王玄策,而王玄策憑藉這八千多人,擊敗了中天竺國,俘虜了國王、王妃、王子,帶着一萬多俘虜到唐首都長安報捷,成就了所謂的“一人滅一國”的神話。?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王玄策是繼“唐僧取經”後四度出使印度的“俗人”??

說起王玄策,不能不順便提一下唐僧取經的故事。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是一個俗名陳禕法名玄奘的法師,偷渡到印度去的,沒有唐太宗禮送御弟唐僧一說,當然更沒有什麼通關文諜了。大唐到印度的距離,也沒有十萬八千里,而是路程的一半,五萬裏。到了所謂西天,也不是靈山雷音寺,而是印度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見到的也不是我佛如來,而是受到了印度國王戒日王詩羅逸多的禮遇。戒日王是一個親唐的印度國王,他是一名出色的國王,統一了北印度,同時還是一名劇作家、詩人,著有《龍喜記》、《瓔珞記》、《鍾情記》、《八大靈塔梵贊》、《野朝贊》等著作。他是一名親唐的印度國王,對待偷渡西行求法的玄奘非常友好。而玄奘西行,將中國的《道德經》譯成梵文傳給印度,而將印度的佛教經典帶回唐朝,他是一名文化使者的角色。玄奘法師雖然是偷渡出去的,但回國後卻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和禮遇,成爲當時中國最有名的法師、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

唐朝外交家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他是怎麼做到的?

王玄策和玄奘法師是同時代的人,比玄奘稍晚一點。王玄策曾經四度出使印度(有說三次),開始也是見到的戒日王。不過,他是以唐朝外交官的身份代表國家去的。玄奘西行,翻譯了諸多佛家經典,創作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而王玄策也創作出了《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帶回了寶珠、大珍珠、象牙佛塔、舍利寶塔、佛印等印度寶物,並引進了印度先進的製糖工藝,成爲中印“西藏——印度路”的主要開拓者。??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發生在戒日王去世後,戒日王沒有子嗣,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爲王,採取敵視唐朝的政策,因此王玄策這個三十人的使團就倒黴了,不但其他印度邦國進奉的財寶被搶,連王玄策和副使等使團人員也當了那伏帝的俘虜。好在那伏帝不得人心,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偷偷將王玄策及副使蔣師仁放出,二人成功越獄逃出生天。做爲“天可汗”唐太宗的使臣,竟然被印度小小的邦國俘虜,是可忍孰不可忍,二人下決心一定要報仇雪恥。??

吐蕃借兵給王玄策自有其目的,中天竺國力不敵吐蕃??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並沒有返回唐朝搬請救兵,而是來到了天竺國的近鄰吐蕃,也就是現在中國的西藏高原。吐蕃王朝那時候是一個強大的王朝,國王正是迎娶過唐朝文成公主的松贊干布。吐蕃實際上是長期與唐朝爲敵的,但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不敵唐朝,因此二國聯姻,化敵爲友。吐蕃因爲,與印度爲鄰,領土爭端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古時候的國王們,大多雄才大略有領土野心,靠拳頭說話的。幾乎所有的大國,都是打出來的江山。當王玄策向吐蕃王提出借兵報仇時,正合吐蕃王的意願,一來可以給唐朝一個人情,二來可以藉機擴張領土,何樂而不爲呢???

和印度臨近的還有一個國家,名叫泥婆羅國,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那時候遠比現在強大,是吐蕃國的屬國,當王玄策提出借兵時,吐蕃國借兵一千二百兵精銳騎兵,泥婆羅國借兵七千。於是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便帶領着這八千子弟兵返回中天竺報仇雪恨來了。要說那伏帝還真是個草包,舉國之力竟然打不過王玄策這區區八千人,一番激戰王玄策擒獲了阿羅那順和其妃子、兒子,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王玄策高高興興押着俘虜回長安報捷去了。??

王玄策“小人物”辦大事,但唐對印度沒有領土野心??

王玄策雖然以一人之力,借兵滅了印度一個邦國,但這個歷史上的“大事件”並沒有引起唐朝足夠的重視。王玄策只是因功被封爲“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個什麼官呢?從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階,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當過這個官,有詩“吾年五十加朝散,爾亦今年賜服章”爲證。白居易年到半百了才當了這麼個官。這官職不大,所以史書也並沒有爲王玄策單獨立傳,王玄策青史留名,還是後來被挖掘出來的故事。??

唐朝爲什麼沒有重視這個重大事件呢?因爲唐朝對於印度並沒有領土野心,在西方,唐朝面對的近鄰是吐蕃,離印度還遠着呢。按照遠交近攻的原則,唐朝對印度的政策,是親和。因此,雖然王玄策擊敗了印度,但唐朝並沒有改變與印度諸邦國親近的國策。王玄策與中天竺的戰爭之後,唐朝很快恢復了與天竺諸國的關係,公元691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屍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一同到唐朝的首都長安入朝進獻。??

王玄策的滅國之戰對於吐蕃和泥婆羅國是大有好處的,最大的好處是領土擴張與勢力範圍的擴大。但吐藩的強大,當時並沒有影響到唐朝的霸權,所以唐朝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唐朝除了宣揚了國威以外,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上的好處。實際上,吐蕃的強大對於唐朝有害無益,松贊干布去世後,吐蕃與唐朝由親變敵,滅吐谷渾,侵入西域,與唐王朝爭奪勢力範圍。這都是王玄策與中天竺之戰引發的副作用。另一個副作用是,王玄策向唐太宗引進了中天竺的“老壽星”婆羅門那羅邇娑婆,這個吹噓活了二百多歲的印度人向唐太宗進獻“仙丹”,唐太宗本不信“仙丹”之說,被這位印度人忽悠的相信可以長籌長生,結果病重時將“仙丹”做爲救命良藥,吃完後無效去世,享壽52歲。王玄策引進的這個“人才”成了蠢材,難免不受詬病,大概這也是他再沒有升官的原因之一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