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曹操殺楊修,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沒有曹操,中國歷史上便不會有魏晉。曹操,是一個逢亂世,披荊斬棘,運籌帷幄,終成大業的偉大政治家。曹操不僅僅是愛才,在絕不手軟的情況下也很果斷。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曹操與陳宮說出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恰恰說明了他人性的複雜。作爲傑出的政治家,一代超世之傑或者是奸雄的曹操,其性格更是複雜和多面的。從曹操的性格和楊修的性格探尋楊修爲何被曹操所殺,是對還是錯。

一、才華橫溢的楊修遇現實主義人性的曹操

1、楊修的身世之謎

楊修出身於豪門望族, 楊修是太尉楊彪之子,祖上四世都是太尉,是東漢名門望族,與袁紹家庭聲望同樣不可小覷。生於東漢末年,是曹操手下一位有才學的謀士。

據史書記載,曹丕登基稱帝之後,依然顧忌士大夫階層的勢力,爲籠絡人心,想要楊彪做太尉,被楊彪斷然拒絕。不過這不影響任命楊彪爲光祿大夫的重要職位。可見楊氏家族當時的勢力和影響力之大。

2、爲何楊修願爲曹操賣命?

楊修身處東漢亂世,孫曹劉三家爭霸,楊修作爲一代名士,在大漢朝不再能擔負“道”的時候,他自然的把“道”肩負在了自己的身上,冷眼觀察着孫曹劉三家,哪一家有能力,有資格得到他楊修的扶助,從而振興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這個時候的楊修還沒有找到這樣的明主,報國無門,實現理想無路,所以心中惆悵。

當楊修發現曹操已先於自己祭掃過郭嘉墓時,曹操的愛才之心就己經打動了他,在曹操微服與他談話時,楊修感覺到曹操祭掃郭嘉墓,意卻在他楊修時,一種被重視的愉悅感,再加上曹操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憂國憂民之心,正符合了一個士子救國的政治理想,所有這些使楊修決定爲曹操效力,從而實現自身的抱負。

楊修明知自己面對的是曹操,卻不揭穿,等着曹操自己說出來,一方面體現了士子在面對權勢時的不卑不亢另一方面,楊修也有意在曹操面前展示自己的才一華和政治理念。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第2張

楊修,雖然才華橫溢,遇事有先知,卻也沒被塑造成像半仙一樣的諸葛亮,萬事盡在他掌握。他只是一個比普通人聰明,會用腦子的讀書人。立下了軍令狀,半年之期將到,不見孔文岱的音信,楊修雖然故作鎮定,內心還是焦急的,自己在花園之中以藥當酒,孔賢弟無消息令他玄望。

二、楊修的死因是何?

1、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

對於他的死因,除了《後漢書》中“雞肋”一說外,《三國演義》中寫楊修之死時好像在竭力的告訴我們,楊修之死是因爲曹操“忌才”,其實這不是真實的。其中有一場景是曹操爲了賣弄自己的才幹,在花園的門上寫一個“活”字,而楊修這傢伙不給曹操面子,曹操懷恨在心。

還有一個場景是曹操本想試一試曹植的才能,楊修偏偏顯示自己的才幹教曹植怎麼做,楊修這樣的行爲被曹操知道後勃然大怒。這幾個事件楊修自恃傲才,不把別人看在眼裏,恰恰說明了也沒有把自己看在眼裏,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所殺的一個客觀的原因。

2、歷史曹楊二人真實的摩擦事件

有一次,曹操以錦袍相贈時,楊修有着得遇明主的歡心。可當他得知孔文岱被殺之後,他的信念動搖了,夜夢殺人的藉口太不可信了,孔文岱是楊修舉薦的,殺孔文岱,就是對他不信任的一種表現,主公不信任自己,那麼有再大的抱負,又談何實現呢理想無法實現的失望,士子的尊嚴受到了侮辱,楊修剛剛纔有得遇明主,實現抱負的歡心,瞬間就消失殆盡了。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第3張

錦袍的落地,也標誌着曹操和楊修之間第一次產生了裂痕,這個裂痕在以後會越來越大,直到雙方都無法承受時,曹操便會以殺楊修來結束這一切。

曹操兵出斜谷,進退不得,楊修意在退兵,曹操面子上又過不去。這個時候的楊修,充分體現了一個士子的內在精神,他行事的標準,只看對錯,只要他認爲這樣是對的,是有利於國家民生,有利於大局的,他就一定要這樣去做,全然不會顧及自身的安危,也就更不會想到主公曹操的面子問題。

不過這也正是爲官的大忌,做官是要爲領導意圖是從的,對錯不重要,領導滿意才重要。楊修纔不會管這些,他自負的說“我料定他不敢斷然殺我楊修。”

一個自傲的士子躍然臺上。楊修料到曹操要退兵,雖然還沒說出來,他就急着要去安排退兵的後事了,雖然後來證明他是對的,可他一再挑戰曹操的權威,是任何一個權臣都不能容忍的。

士子是自傲的,楊修是自負的,常常容不得別人對自己的行爲說三道四,只要有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那就是這個人有問題。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第4張

楊修的性格在對待階級相同或者其他謀士身上倒無可厚非,可他面對的是曹操,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總是被楊修弄的很下不來臺面,曹操的威嚴何在?

三、君主權臣的博弈

1、曹操的隱忍與楊修的不懂人情世故

明君賢相往往相互依傍,忠臣昏君總是捉對廝殺。君主權臣是“勢”的代表,他們一方面依賴衛“道”的士子輔助自己的統治,證明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兩者發生交鋒的時候,又會對士子恨得咬牙切齒,忍無可忍,就要殺一做百,維護權威。

曹操惱的是楊修久久不能釋懷,還要賣弄高才。楊修想逼曹操認錯,重議出兵之事,可他不瞭解,對於權勢人格來說,什麼都可以商量,認錯是沒得商量的,一個沒事就認錯的君王,哪還有威信可言。

曹操他內心的想法永遠不會表現在臉上,而士子的心情往往讓人一看便知。在曹操給楊修牽馬這個情景中,曹操在馬下怒火中燒,馬上的楊修就好過麼他也一樣的煎熬。對於一個士子來說,禮數上是過不去的,可“道”的尊嚴又要求他坐下去,楊修苦於沒有一個合適的臺階給自己下。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第5張

這也是士子們共同的弱點,在秉持正義的時候,往往不懂人情世故,一味的遵循儒家道家思想,捆綁自己也捆綁了別人,反而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信任。

2、臨死前楊修與曹操的肺腑之言

臨刑之前,曹操殺修之心已決,也就不會再和楊修計較之前的事情楊修抱着必死之心,也就不再顧忌什麼君臣之別,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二人才能敞開心扉,做臨別之談。楊修本是性情中人,而權相曹操卻不同,如果不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如果不是面對將死的楊修,他又怎會放下心防,拋卻種種顧忌,一傾肺腑之言呢。

曹操本愛楊修之才,欲借其才而共成大業楊修也確實有才幹,期望投得明主,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樣兩個惺惺相惜的人,又爲何會走到這一步呢。

刑場之上,曹操得報,諸葛亮突襲糧草的計謀,被楊修化解,這樣的情境再一次激發了曹操內心的矛盾,他一直在殺與不殺之間猶疑,愛才之心始終不減。這時的曹操,惜才之心是占上峯的,可作爲一個獨斷專行,自信滿滿的垂相,礙於面子,又不好隨便更改自己的決定,要知朝令夕改可是爲官的大忌。

所以他希望有人能給他找個臺階下來,好赦免楊修,留下這隻擎天手。可衆人的反應刺激了曹操,他所有的心腹愛將都跪在地上爲楊修作保,“平日裏一片頌揚對曹某”,但這樣的場景不得不讓曹操生疑,難道衆望所歸是楊修。

曹操對人才如此愛惜 曹操最後爲什麼還要殺楊修 第6張

對於曹操來說,這衆人的做法說明我殺楊修是錯的了?人可以死,城可以丟,仗可以敗,最忌諱的就是有人威脅到了自己的權威。這時的曹操殺修之心再一次堅定,屏退衆人,要和楊修說說心裏話,作一次最後的告別了。

結語:

曹操的權勢人格,楊修的士子精神,在現實社會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羣,而他們之間那種不可調和的性格衝突所形成的悲劇命運,能引起每一個人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

曹操確實要和楊修說說心裏話,以解自己內心的苦悶同時內心深處也許還抱有那麼一點點希望,想最後一次努力,收服楊修的心,如果楊修能求曹操饒他不死,曹操是一定會同意的。

怎奈楊修一點都不領情,還在一點一點揭着曹操心裏的傷疤。他們心裏都明白,可性格的矛盾決定了這場命運的悲劇,只能互指對方不明白,最後兩人由相對而笑變成相對而泣,人的性格原來包含着多種因素,面臨新的考驗,於是,原來未得到顯現的因素突出的顯現出來,這是人性中複雜豐富的一面。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