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神宗朱翊鈞簡介:朱翊鈞爲何能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

明神宗朱翊鈞簡介:朱翊鈞爲何能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神宗朱翊鈞的生平經歷是怎樣的?明神宗最後是怎麼死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神宗朱翊鈞簡介: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

明神宗朱翊鈞簡介:朱翊鈞爲何能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

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爲一大詬病,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生平經歷是怎樣的?

早期經歷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鈞出生在裕王府,是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穆宗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鈐,俱早亡。四子朱翊鏐與朱翊鈞同爲李氏所生。朱翊鈞的誕生給裕王府帶來歡樂,王府張燈結綵,來道賀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然而,這種喜慶的氣氛很快就煙消雲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現象。

原來朱翊鈞的祖父嘉靖皇帝,對於這個皇孫的出世並不高興,而是產生一種憤恨的心理。因此,關於朱翊鈞的誕生,沒人敢報告皇帝,更不敢爲之起名字,直到5歲時,這個皇孫纔有了朱翊鈞這個名字。穆宗說:賜你名字,名爲鈞,是說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含義非常重大。你當念念不忘。

沖齡即位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隆慶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隆慶帝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後坐着皇后陳氏、皇貴妃李氏,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隆慶帝抓住高拱的手,臨危託孤,“以全國使先生勞累”。

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位大學士受託之後,掩淚而出。第二天,隆慶帝即崩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內閣爭紛

明神宗即位時,擺在他面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朝綱,矯除積習”。這個問題,以後變得更爲激烈。按照隆慶帝的佈置,高拱是外廷的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朱翊鈞自然依靠馮保。但是,馮保與高拱的關係非常惡劣。此前,司禮監掌印太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後推薦了陳洪、孟衝,就是不願讓馮保做掌印太監。神宗自己在登極詔中也命令他們:朕方在沖年,尚賴文武親賢,“共圖化理”,“與民更始”。

明神宗朱翊鈞簡介:朱翊鈞爲何能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 第2張

太嶽輔政

張居正爲內閣首輔以後,神宗將內廷的事務託給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九日,張居正剛剛走馬上任幾天,神宗就在平臺(即後左門)單獨召見他,共商大計。

由於明穆宗在位從沒有召見過大臣,所以這事在當時曾引起轟動,使廷臣看到神宗承業治國的精神和決心,又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明神宗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萬曆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朝廷機構辦事效率。

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明神宗說:“事不考成,何由底績。”其時,因爲神宗年幼,對祖制還不十分明白,不曉得箇中的利害關係。後來,他意識到張居正的權力過大,“幾乎震主”,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執政晚期

明神宗晚年身體虛弱,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親政期間,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

朱翊鈞荒怠的情形,還真有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不願意上朝聽政;後一階段是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覆,直接“留中”不發。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願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於太監或大臣,整個文官政府的運轉就可能陷於停頓。

時朱翊鈞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這就是萬曆朝後期的官場大勢。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衆多。正如梁啓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像兩羣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朱翊鈞的荒怠造成的。

明神宗朱翊鈞簡介:朱翊鈞爲何能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 第3張

與世長辭

就在明神宗晏處深宮,“萬事不理”,導致從內廷到外廷鬧得不可開交之際,遼東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出兵南犯,嚮明軍發動進攻,遼東戰爭爆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後金政權正式建國,終於成爲明朝的主要威脅。自此明朝遼東的形勢也隨之每況愈下。尤其是經過東征援朝戰爭和礦稅使高淮亂遼以後,遼東邊防空虛,軍民困甚,供應艱難,加上明神宗用人不當,明軍屢屢敗北。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薩爾滸之戰,明軍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喪師九萬,敗局遂成。遼東戰爭每年約需銀四百餘萬兩,明神宗爲了應付這筆龐大的軍費,自萬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後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加派開始。加派非但無濟於事,反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紛紛投入反對明皇朝的革命洪流。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緒低落,愁眉不展。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萬曆皇帝朱翊鈞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48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爲朱翊鈞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足足是48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駕崩。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爲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紀元未滿48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