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爲何就不出名了?

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爲何就不出名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兒時應該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類故事,除了“鑿壁偷光”,還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等,許多父母都喜歡用這些古人勤學苦讀的故事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將來有所成就。當然,鑿壁偷光無疑是我們最熟悉的故事了,鑿壁偷光講的是匡衡的故事。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什麼事鑿壁偷光

匡衡從小家貧,所以匡衡希望通過刻苦讀書,從而走上仕途,改變自己的階級。奈何家中太窮了,根本無餘錢給匡衡買書本和蠟燭。匡衡的鄰居是有錢人家,家中的蠟燭長夜不滅,所以匡衡爲了晚上能讀書,就把牆壁鑿了個洞,晚上匡衡就可以靠着從洞中射出的那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了。

雖然在鄰居和自家的牆壁上鑿通個洞,這種行爲是不妥當的,算是破壞他人財物。但是匡衡求知若渴、刻苦好學的精神還是可以體現出來的。所以最終發現自家牆壁破了小洞,來到匡衡家問清緣由的鄰居,也被感動了,他非但沒有責怪匡衡,反而告訴匡衡自己家中藏書很多,讓匡衡今後可以來自己家中讀書。富裕的鄰居甚至給了匡衡足夠的銀子,來支持匡衡完成學業。

這則故事確實挺有教育意義,既凸顯了匡衡的好學,也映襯了鄰居的善心。不過,往往我們小時候通過家長口述和書本中的內容,只知道匡衡小時候的這則故事,那麼大家有沒有好奇,匡衡長大後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後來的匡衡

匡衡並沒有辜負鄰居的支持和善意,在日夜苦讀中,匡衡博覽羣書,在傳統儒學知識領域頗有建樹,尤其是他對於《詩經》的獨特理解,得到了世人的推崇,最終匡衡被推舉入朝爲官。(漢代爲察舉制,由當地鄉賢長官爲朝廷推薦人才)

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爲何就不出名了?

與太子交好

漢宣帝在位時期,儘管儒學造詣深厚,也被漢宣帝認爲才能出衆,但當時的匡衡爲官表現上並不出衆。值得注意的是,漢宣帝在位時,匡衡與當時的太子關係密切。因爲西漢正是崇尚儒學的時代,太子對於飽讀儒經的匡衡的很是讚賞,兩人私下交往頻繁。順帶一提,這裏所說的太子,就是之後的漢元帝,送王昭君出塞的那位。待漢元帝即位,匡衡立刻被提拔,一時間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朝野上下無人不知他的大名

匡衡最終位極人臣

被提拔後,匡衡經常上疏,奏疏內容也沒什麼特別的,多是整頓朝綱廣開言路一類的套詞,當然,這些舉動並沒有什麼政治風險,還能給匡衡贏來不少清譽,也使得漢元帝更加信任他。漢元帝在太子時期就喜好儒學,尤其是《詩經》,這正好是匡衡的長項,在漢元帝即位後,元帝曾多次召匡衡到御書房給自己講解《詩經》和儒學,匡衡還常常用《詩經》中的內容和典故來勸勉皇上。匡衡的頻繁勸諫和其本身的儒學才識,使得漢元帝認爲匡衡確實是一位博學出衆、道德高尚的儒官。很快,匡衡青雲直上,最終官拜宰相,位極人臣。

當然,漢元帝被匡衡的這副“儒官”的面具給騙了,匡衡其實並不算什麼好官,相反,他還做了不少害民之舉。匡衡被漢元帝封爲安樂侯的時候,漢元帝封給他足足三十一萬畝地。漢代時,地圖和地產劃分往往並不準確,匡衡貪心不足,利用地圖邊界劃分的錯誤,偷偷地另將四萬畝民田巧取豪奪、劃爲己有,匡衡也因此富甲一方。但當地百姓田畝被佔,民怨四起,這個事情,等到匡衡十幾年後倒臺時才被清算出來。

爲官不檢點

匡衡的在政治和生活上並不檢點,多次遭人彈劾,不過好在他深受漢元帝寵信,所以都被漢元帝壓下來了。匡衡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匡昌。匡昌因爲老爹是當朝宰相,所以爲人處世驕橫跋扈,輕視國法。有一次,匡昌喝了酒腦子不清醒,把一個人殺了。酒後殺人自然是要被關押的,匡昌的弟弟——也就是匡衡的小兒子看到哥哥下獄,便試圖賄賂獄官,來幫自己的哥哥匡昌越獄。最終事情敗露,追根溯源查到了匡衡身上,匡衡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自然在小兒子營救匡昌的過程中,試圖打點和隱瞞。最終,漢元帝念其是老臣,出於情誼,並未追究。

最終無法善終

最終,待漢元帝之子漢成帝即位,匡衡失勢,政敵伺機彈劾匡衡貪污民田之事,匡衡最終被漢稱帝下令抄家奪職,貶爲庶人。成爲庶人的匡衡無法接受自己天上地下的差別境遇,在家鄉鬱鬱而終。

匡衡爲官時雖做了不少惡事,但他在儒學上的造詣還是得到歷代認可的,這也與他兒時的勤學是密切相關的。當然,這也說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一個人的學識,有時不一定與他的人品掛鉤。所以教科書對鑿壁偷光讚譽有加,但是對匡衡的後續卻不願意提及。大家對於匡衡這樣的歷史人物有何看法呢?歡迎在屏幕下方留言評論。很多人兒時應該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類故事,除了“鑿壁偷光”,還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等,許多父母都喜歡用這些古人勤學苦讀的故事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將來有所成就。當然,鑿壁偷光無疑是我們最熟悉的故事了,鑿壁偷光講的是匡衡的故事。

什麼事鑿壁偷光

匡衡從小家貧,所以匡衡希望通過刻苦讀書,從而走上仕途,改變自己的階級。奈何家中太窮了,根本無餘錢給匡衡買書本和蠟燭。匡衡的鄰居是有錢人家,家中的蠟燭長夜不滅,所以匡衡爲了晚上能讀書,就把牆壁鑿了個洞,晚上匡衡就可以靠着從洞中射出的那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了。

雖然在鄰居和自家的牆壁上鑿通個洞,這種行爲是不妥當的,算是破壞他人財物。但是匡衡求知若渴、刻苦好學的精神還是可以體現出來的。所以最終發現自家牆壁破了小洞,來到匡衡家問清緣由的鄰居,也被感動了,他非但沒有責怪匡衡,反而告訴匡衡自己家中藏書很多,讓匡衡今後可以來自己家中讀書。富裕的鄰居甚至給了匡衡足夠的銀子,來支持匡衡完成學業。

這則故事確實挺有教育意義,既凸顯了匡衡的好學,也映襯了鄰居的善心。不過,往往我們小時候通過家長口述和書本中的內容,只知道匡衡小時候的這則故事,那麼大家有沒有好奇,匡衡長大後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後來的匡衡

匡衡並沒有辜負鄰居的支持和善意,在日夜苦讀中,匡衡博覽羣書,在傳統儒學知識領域頗有建樹,尤其是他對於《詩經》的獨特理解,得到了世人的推崇,最終匡衡被推舉入朝爲官。(漢代爲察舉制,由當地鄉賢長官爲朝廷推薦人才)

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爲何就不出名了? 第2張

與太子交好

漢宣帝在位時期,儘管儒學造詣深厚,也被漢宣帝認爲才能出衆,但當時的匡衡爲官表現上並不出衆。值得注意的是,漢宣帝在位時,匡衡與當時的太子關係密切。因爲西漢正是崇尚儒學的時代,太子對於飽讀儒經的匡衡的很是讚賞,兩人私下交往頻繁。順帶一提,這裏所說的太子,就是之後的漢元帝,送王昭君出塞的那位。待漢元帝即位,匡衡立刻被提拔,一時間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朝野上下無人不知他的大名。

匡衡最終位極人臣

被提拔後,匡衡經常上疏,奏疏內容也沒什麼特別的,多是整頓朝綱廣開言路一類的套詞,當然,這些舉動並沒有什麼政治風險,還能給匡衡贏來不少清譽,也使得漢元帝更加信任他。漢元帝在太子時期就喜好儒學,尤其是《詩經》,這正好是匡衡的長項,在漢元帝即位後,元帝曾多次召匡衡到御書房給自己講解《詩經》和儒學,匡衡還常常用《詩經》中的內容和典故來勸勉皇上。匡衡的頻繁勸諫和其本身的儒學才識,使得漢元帝認爲匡衡確實是一位博學出衆、道德高尚的儒官。很快,匡衡青雲直上,最終官拜宰相,位極人臣。

當然,漢元帝被匡衡的這副“儒官”的面具給騙了,匡衡其實並不算什麼好官,相反,他還做了不少害民之舉。匡衡被漢元帝封爲安樂侯的時候,漢元帝封給他足足三十一萬畝地。漢代時,地圖和地產劃分往往並不準確,匡衡貪心不足,利用地圖邊界劃分的錯誤,偷偷地另將四萬畝民田巧取豪奪、劃爲己有,匡衡也因此富甲一方。但當地百姓田畝被佔,民怨四起,這個事情,等到匡衡十幾年後倒臺時才被清算出來。

爲官不檢點

匡衡的在政治和生活上並不檢點,多次遭人彈劾,不過好在他深受漢元帝寵信,所以都被漢元帝壓下來了。匡衡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匡昌。匡昌因爲老爹是當朝宰相,所以爲人處世驕橫跋扈,輕視國法。有一次,匡昌喝了酒腦子不清醒,把一個人殺了。酒後殺人自然是要被關押的,匡昌的弟弟——也就是匡衡的小兒子看到哥哥下獄,便試圖賄賂獄官,來幫自己的哥哥匡昌越獄。最終事情敗露,追根溯源查到了匡衡身上,匡衡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自然在小兒子營救匡昌的過程中,試圖打點和隱瞞。最終,漢元帝念其是老臣,出於情誼,並未追究。

最終無法善終

最終,待漢元帝之子漢成帝即位,匡衡失勢,政敵伺機彈劾匡衡貪污民田之事,匡衡最終被漢稱帝下令抄家奪職,貶爲庶人。成爲庶人的匡衡無法接受自己天上地下的差別境遇,在家鄉鬱鬱而終。

匡衡爲官時雖做了不少惡事,但他在儒學上的造詣還是得到歷代認可的,這也與他兒時的勤學是密切相關的。當然,這也說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一個人的學識,有時不一定與他的人品掛鉤。所以教科書對鑿壁偷光讚譽有加,但是對匡衡的後續卻不願意提及。大家對於匡衡這樣的歷史人物有何看法呢?歡迎在屏幕下方留言評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