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荀彧明知道會和曹操決裂,他爲什麼甘願幫曹魏?

荀彧明知道會和曹操決裂,他爲什麼甘願幫曹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荀彧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國時三家公司的首席總管家,劉備集團是諸葛亮,孫權集團前期是周瑜張昭,後期是陸遜。曹操手下人才最多,這個位置只有一人,那就是荀彧。其他人如荀攸、賈栩等,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如荀彧重要。就是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在和曹操共同創業的中途,意見相左而分道揚鑣,最終死於非命,算是漢魏間最爲令人扼腕嘆息的事件之一。

一、鼎定之策

曹操能夠一步步地平定天下,好幾次重要選擇,都和荀彧的建策相關。在戰略大方向的把握上,曹操輕率冒進時,荀彧拉住了他,猶豫遲疑時,荀彧敲定促成他。在眼光遠大這個層面上來說,曹操和荀彧算是一對知己。

漢獻帝興平二年,曹操與呂布在兗州交戰。五月,得到徐州牧陶謙去世的消息,曹操有先攻徐州,再回軍取袞州的打算。問計於衆,荀彧建議的中心思想就是建立根據地。劉邦據關中,劉秀守河內,都是建立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牢固地盤,才得以平定天下,稱帝中原。現在袞州就是咱們的根據地,必須先經營好袞州,再顧及其他。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專心於袞州,經年交戰,擊敗呂布。牢牢地控制住了袞州這塊地盤,成爲曹操逐鹿中原的第一桶金。

建安元年,漢獻帝從長安逃到洛陽。荀彧、毛介等人高瞻遠矚地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主張。這種順應人心,迎接皇帝,匡扶朝廷的做法,天下士人必然歸心於曹操集團,絕對樹立起戰略上的大優勢。曹操予以實施,這年的秋天把獻帝迎接到許縣,漢廷經董卓之亂顛沛流離多年,才重新安定下來。從此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爲平定天下打下大好基礎

做成這兩件事,荀彧有大功勞。這種經營天下的高遠目光,纔是荀彧被廣泛稱讚爲“王佐之才”的乾貨。

荀彧明知道會和曹操決裂,他爲什麼甘願幫曹魏?

二、幾個戰略要點

曹操征戰四方,荀彧都是坐鎮許都。曹操身邊是郭嘉、荀攸這幾個人跟着。每到艱難困苦之時,曹操總與荀彧通信,諮詢大方向。而不是有什麼“錦囊妙計”,一舉取勝。——此乃小說家言耳。

建安五年,曹、袁兩雄決戰官渡。曹操兵少糧寡,苦苦支撐。與袁軍相持數月,曹操有扛不住的感覺,寫信給荀彧,打算退回許昌。荀彧回信反對:現在雙方都艱難萬分,誰先打退堂鼓,誰就被動。現在我軍以少於敵人的兵力,扼住咽喉要道半年之久,敵軍依舊動彈不得,其銳氣已盡。目前正是找機會出奇蹟之時,機不可失啊!

經荀彧點明,曹操堅持住了。沒多久果然袁軍許攸投曹,曹操抓住機會,一舉攻燒袁軍糧草,從而扭轉不利戰局,終於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到建安十三年,北方基本平定。如何向南進軍?荀彧說:現在中原已安定,南方倍感壓力。輕軍從宛城一線快速出擊,就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曹操按計揮師南下,荊州劉琮投降,曹操一舉平定荊州。

三、曹操的志向

沒有人天生是個反派。曹操年輕的時候,一樣是一腔熱血,要爲大漢朝貢獻自己的力量。他二十歲,任洛陽北都尉,造五色棒,申明法紀。大太監蹇碩的叔父犯禁,曹操毫不留情地“棒殺之”,威震洛陽。人人知道有個小曹不畏權貴,執法不阿。因此也得罪了權門,爲避禍辭官。後來再經朝廷徵召出山,立志爲國家“討賊立功”,願死後墓誌銘爲“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只是形勢比人強,時代潮流滾滾來,許多人的想法和志向是會變化的。到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消滅了北方最後獨立勢力馬超等關中諸將,北方已是鐵板一塊曹家天下,雖外有孫權、劉備割據一方,但大形勢曹氏是一方獨大,軍界政界都是曹操的人。特別是軍隊,完全是效忠於曹操的“曹家軍”,漢室名存實亡亦!大臣董昭等提議,曹操進爵位爲魏國公。

曹操這時的想法已今非昔比了。他表示:我還是漢室的臣子,但要我交出兵權,歸到封地,那是不行。這是“慕虛名而處實禍。”肯定被別人禍害了。所以曹某人只有一條道走到黑,回不了頭了。春秋時伍子胥掘墓鞭屍報父兄之仇,朋友申包胥勸他夠本了嘛!可以了啊!伍子胥的回答是,我像一個日暮途窮的行者,只有往前趕路,不能回頭。

此時大勢所趨,曹操成爲魏國公,在漢家裏建一個名義爲輔佐漢室的魏國,已是開動程序的機器,只會轟隆隆向前走了。

荀彧明知道會和曹操決裂,他爲什麼甘願幫曹魏? 第2張

四、荀彧的選擇

因爲荀彧在曹軍中超重量級的地位,董昭等人私下先問他的意見。荀彧以爲:曹操興義兵是爲了匡扶漢室,忠貞不二,誠心爲國。君子愛人以德,不應該勸曹操上位爲魏國公!

以荀彧在曹軍中舉足輕重的位置,他說話的分量無疑是重量級的。可以現象曹操得到消息時,心中是多麼的失望和憤怒。你荀彧不是要我行齊桓公那樣的事嗎?九合諸侯,匡扶周室。我曹操也是這麼做的嘛!天下三分之二已歸曹氏,我依舊以大侍奉小,維護漢家的尊嚴法紀。咱們二十多年的相交相識,你怎麼不理解我呢?

三國志上說曹操因此“心不能平”,一個以知己相期許的人,成爲反對自己最大的力量。曹公可是個有大脾氣的大本事的人。於是同年征討孫權,荀彧隨軍,生病留在半道。曹操派人送給他一個食盒,打開一看是空的,荀彧自殺。第二年,曹操成爲魏國公。

後人有譏諷荀彧幫助曹操顛覆了漢家的天下,最後又想挽回即成的事實,前後矛盾,無有始終,爲自作自受。

這或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猜忌。注三國的裴松之就以爲:以荀彧的智慧,早就看出像曹操那樣的雄才,絕對不是衰弱的漢室的忠貞臣子。當時豺狼當道,國將不國,沒有一個超級英雄是難以平定天下的。荀彧一流的才華,存濟世救人之心,到那裏去發揮自己的才能,達到自己爲國爲民的目的?漢末的羣雄中,沒有一個人高過曹操。難道讓荀彧去和董卓、袁紹這樣的人完成大業?所謂“微斯人,吾誰與歸?”

所以荀彧早年投奔曹操是對的,本來他就是看到袁紹的無能和貪心才脫袁入曹的。更何況當時的曹操,一幅忠君爲國的面孔,也做着芟平大亂,保護漢家的事情。完全代表着正義和先進。

到建安十七年,北方割據勢力袁紹、袁術、呂布、馬超等都讓曹操消滅了。曹操功高天下,勢力已強大逼人,天下神器將移,已成定局。所爲形勢使然。

這時荀彧阻止曹操進魏公,實際上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依舊是爲了士人殺身成仁的志向。每一回朝代更換時期,士大夫都面臨着最爲痛苦的抉擇,是成爲新朝代的開國元勳,還是舊朝代的陪葬人選,總是在道德上鞭打着士子的良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