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懵懂少年混成四朝元老,石奮的一生如同開了掛

懵懂少年混成四朝元老,石奮的一生如同開了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石奮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個懵懂的少年在西漢官場中闖蕩最終混成四朝元老,他的一生就和小說一般。

中國的歷史很長,青史留名的人太多太多了,但凡能被人記住的無一不是驚才豔豔之輩,石奮只是這些人中最最普通的一位,或許大多數人幾乎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在讀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後,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可以說是西漢前期官場上的一股清流,所以想寫下這篇文章來介紹一下這位“奇葩”。

朝爲無品吏,暮登天子堂。

這是一個亂世,曾經橫掃六合,無敵天下的秦帝國在短短十五年就崩塌了,脆弱的令人難以置信,之後就進入了羣雄逐鹿的時期,最終大浪淘沙下僅剩下了劉邦和項羽兩個霸主,爲了爭奪天下而展開了殊死爭鬥。

懵懂少年混成四朝元老,石奮的一生如同開了掛

亂世什麼的對於河內郡的小吏石奮來說實在是太過遙遠了,他不過是個十五歲的窮苦少年,除了比同齡人多了一點沉穩與恭謹外,並無所長。每日奔波於市井瑣事之中,所思所想亦不過是柴米油鹽、娶妻生子之類的事,並不曾有過什麼雄心壯志,簡單的說,這時的石奮就僅是一個普通的市井小民而已。若不出意外的話,石奮會這麼平庸的渡過渡過一生,石奮自己也是這麼認爲的,直到一個天降大禮包狠狠砸中了他。

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時奮年十五,爲小吏,侍高祖。

某日,石奮正在驛舍中進行着日常的發呆以耗磨無趣的工作時間,許是想到了某個姑娘,臉上露出了少年人特有的笑容。突然聽到屋外人聲鼎沸,接着門簾被掀開,一個身着黑色玄服,氣度非凡的中年老帥哥走了進來,緊接着又有一大堆人擠了進來,正愣神間,聽到他的上司喝道:“小子還愣着幹嘛,還不趕快拜見漢王殿下。”石奮一驚,這就是那位斬白蛇起義,傳說有天子之氣的漢王麼!正待拜見,卻聽那漢王笑道:“不用了,這小娃娃挺有意思,這兩天就讓他來伺候我吧。”這是石奮與劉邦的第一次見面,誰也不知道劉邦爲何會讓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子來服侍他。石奮的命運就這樣改變了。

幾天下來後,劉邦發現這個相比別人來說多了幾分沉穩的小子挺對自己脾氣的。就在一次閒暇時問道:“小娃子啊,你家裏還有些什麼人啊?”“小子家裏貧窮,除了一個失明的老母親外,還有一個會彈琴長的很漂亮的姐姐。”“嗯,看你到是個良善人家,那你願不願意跟從我啊。”“大王爲君,小子乃是大王之子民,自然願盡心竭力跟從大王。”當晚石奮的姐姐就被召入服侍劉邦,然後被封美人,石奮也被任命爲中涓(侍從官)。對於經過滎陽血戰以及長日處在軍旅間的劉邦來說,或許女人才是他最需要的吧,石奮畢竟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這樣的人劉邦身邊從來都不缺。不過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不論是石奮或是他的姐姐,這樣的結果恐怕是最美好的了吧,畢竟是嫁給天子啊。可是還是有點同情石奮的姐姐。不管怎麼說,就這樣,一個懵懂的十五歲少年就這樣踏入了爾虞我詐的官場。

懵懂少年混成四朝元老,石奮的一生如同開了掛 第2張

石奮從一個不入流的小吏一日間就成爲了從四品的中涓,常伴君王左右,是很多人羨慕都羨慕不來的。按理說少年得志,自然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不得不說石奮很聰明,他知道自己是怎麼得到現在的地位的,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恭謹老實,對本職之外的事充耳不聞,對於初入官場的人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了,或許劉邦看上他也有其對權力淡然的緣由吧。後來漢朝建立後,石奮也愈加沉寂了,只是日復一日的做着自己的事,就這樣他平穩的渡過了對其他官員來說朝不保夕的惠帝、呂后時期。

終於,長袖善舞的太宗皇帝登基了,呂后時期的寒霜過去了。這時的石奮已經累積功勞當上了太中大夫(副部長),已經近乎是西漢地位最高的存在之一了,然而石奮還是一如既往的恭謹,和之前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石奮終究是四朝元老了,沒有人可以忽視這個曾經被很多人認爲是倖進的寵臣了。

一門五卿士,號爲萬石君。

“無文學,恭謹無與比。”這是太史公在石奮的列傳中對他的描述,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石奮的看法了。不過對於皇帝來說,有無文學真的有那麼重要麼,只要聽話就夠了,石奮很聰明,所以不管哪一位皇帝在位,都很信任他。況且,石奮果真無文學麼,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儒家的道義,對禮法的恪守當世無人比得上他,他教出的兒子都官至兩千石,以恭謹孝順聞名於世。這樣的人,又怎會無文采。

到了孝景皇帝的時候,石奮已經是九卿之一了,當時存世的從高皇帝劉邦時期就活躍的老臣已經不多了,石奮的地位也愈發超然了,甚至連皇帝都對他感到忌憚。有一次,景帝上朝時,看着距離自己最近的官員中,石家就佔了五個,不由笑着對石奮說:“石卿吶,你和你的四個兒子都官至兩千石,而你又姓石,我看不如稱你爲萬石君算了。”“臣謝皇帝恩賞。”對於做臣子的人來說,這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不過這句話背後的意思也已經很明白了,石奮知道自己已經得到的夠多了,第二年,石奮告老還鄉,景帝也很給面子,給石奮以上大夫俸祿,允許他每年朝見天子時可以上殿不趨,下朝不拜。不過石奮從沒有一次這樣做過,他總是將禮儀和侍奉皇帝放在第一位,就像當初對高皇帝一樣,像石奮這樣的人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或許在退休之後,石奮才真正輕鬆下來吧,曾經那個在工作時發呆,想起心怡的姑娘會笑的石奮會偶爾顯現出來。也是從他退休後的言行,我才喜歡上這位老頑童。對於現在的很多家長來說,或許該學學石奮教導孩子的方法。

每當石奮的孩子犯錯的時候,石奮並不會責罵他們,而是自己一個人默默的坐着絕食,然後一大家子慌着跪拜認錯,那位犯錯的子孫更是負荊請罪,然後這位老大人才會傲嬌的跟子孫們講道理。多麼可愛的一位老先生啊。而石奮的子孫們會因爲石奮絕食而認錯受罰,管中窺豹,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多麼的質樸良善了,而石家也因孝謹恭實的風氣聞名於世,連孔子之鄉的儒士們也自愧不如。

石奮在任期間並沒有多大的政績,不過就像太史公說的那樣“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石奮忠恕仁義的言行早已經默默的影響了當時的風氣,漢朝以孝治天下,自石奮以後,儒家的風尚越來越濃厚了,也有石奮的一份功勞吧。

看完史記裏的這篇傳記後,有時會想,當石奮老時,回想起少年時的那天,會不會後悔答應跟從劉邦。斯人已逝,這個困惑永遠也得不到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