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的兄弟爲什麼會以允”字輩命名?原因是什麼

雍正的兄弟爲什麼會以允”字輩命名?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雍正的兄弟爲什麼會以允”字輩命名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當人們通覽有關清朝雍正皇帝的文史讀物時,會發現雍正的名字叫做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是姓,胤禛是他的名字,而“雍正”是他即皇位後的年號。

耐人尋味的是,而他的親兄弟卻以“允”字排輩,如: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等等。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這是爲了避當朝皇帝的名諱。

雍正的兄弟爲什麼會以允”字輩命名?原因是什麼

溯本求源,封建時代君主觀念神聖不可侵犯,爲人臣子者在言及或書寫君主姓名時,必須避忌,以示尊重,這種風氣始於周朝,行於秦漢,盛於隋唐,嚴於趙宋。

據說宋時有個州官田登,竟與皇帝相比,在其管轄的州境之內讓百姓諱言“登”字,甚至連同音字也不許提,所以州中人在言及“燈”時以火代替。

正月十五日照例應該燈紅火明、煙花爆竹,於是官書佈告曰:“本州依舊例,放火三日”。見者無不捧腹大笑,感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據說這句諺語即出於此。

避諱的方法,各朝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筆和改音等。

如胤禛的“胤”字改爲“允”字可謂是匠心獨具,把“胤”字分化組合而成的“允”字,其結構爲取“胤”字的“兒”部和“厶”部,拼湊爲“允”字。

清朝本沒有這些清規戒律,從大草原入主中原的滿族政-權,他們說的、用的都是滿語,滿語系拼音字母組合,本不存在什麼偏旁、部首、缺筆、改寫等問題,滿族舊俗對起名文化尊卑觀念、避講諱名也不十分重視。

順治定鼎燕京、開創大清後,未及探涉漢族文化,不幸英年早逝,24歲就撒手人寰。

雍正的兄弟爲什麼會以允”字輩命名?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順治的兒子康熙即統後,對漢人禮儀、儒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勤奮研習,從中領悟到漢族文化博大精深,利於統國治民,故逐漸漢化。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他完全採取漢人命名制度,編出了子孫排行用字,從“胤礽”起以後出生的皇子依次類推,名字的第一個字從“胤”字,第二字從“福”字的“礻”旁,寓意皇家子孫後代福祉綿延。

在實現人名的漢化之後,康熙朝又仿照前朝實行了“敬避御名”的制度。意即皇帝的名字一般人不能採用,如已採用必須更改。康熙名玄燁,遇“玄”字一般用“元”字代替,遇“燁”字則在書寫時必須缺末筆。

雍正是位極端獨裁的君主,他不但繼承了康熙“敬避御名”的制度,而且有所深化。

雍正的兄弟爲什麼會以允”字輩命名?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雍正改元后,“胤禛”這個名字就“會當凌絕頂”,誰也不能再享有了。在百姓中遇“胤”字要改寫成“嗣”或“裔”等字,遇“禛”字則用“真”、“貞”或將這二字各缺最後一筆代替。

爲彰顯惟我獨尊、權利至上的心態,他把康熙御賜給弟兄們的名字也納入了敬避御名的範圍,因此今天各種清史讀本中,雍正的弟兄都清一色的改爲“允”字了。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雍正作爲堂堂大清皇帝,享受這點特權並不爲過,只是那時候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萬一不小心直接說出皇帝的名諱,搞不了就要被治罪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