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堅和董卓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孫堅爲什麼攻擊董卓最兇

孫堅和董卓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孫堅爲什麼攻擊董卓最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孫堅和董卓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挾持漢帝,作亂京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袁術、韓馥、劉岱等諸侯組成聯軍,以袁紹爲盟主,討伐董卓。

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孫堅的行動最爲堅決,作戰最爲勇猛,他以相對弱勢的兵力,先擊敗胡軫呂布帶領的五千人馬,後來又斬殺華雄(對,華雄不是關羽殺的),把董卓打得很狼狽。

關東諸侯中,董卓也最怕孫堅。《三國志》引晉人華嶠《山陽公載記》,董卓對部下說:“關東軍數敗矣,皆畏孤,無能爲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意思是說,關東諸侯都是酒囊飯袋,就孫堅厲害,大家都給我小心點。

孫堅和董卓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孫堅爲什麼攻擊董卓最兇

孫堅

因爲孫堅勇猛,當時董卓想用非軍事手段來處理問題,拉攏孫堅。董卓曾派李催去見孫堅,要和孫家和親,和孫堅當兒女親家,還讓孫堅列出家裏子弟名單,可以讓他們當郡守、刺史這樣的大官。這待遇相當優厚了,但被孫堅斷然回絕。孫堅憤怒地說:“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意思是不殺光你全家,我孫堅死不瞑目。這話放得夠狠的,有點古惑仔的感覺。

董卓拉攏不了孫堅,只好避其鋒芒,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孫堅追到洛陽後,拿佔據地利的董卓也沒啥辦法,就去豫州自己發展了。

孫堅咋發展的,這是後話。今天我們想討論的主要問題是,諸侯之中,爲啥孫堅打董卓的積極性最高呢?(曹操積極性也很高,但實力不行,一敗塗地)

孫堅和董卓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孫堅爲什麼攻擊董卓最兇 第2張

董卓

孫堅和董卓有很深的私怨

表面看來,孫堅似乎是爲了公義。孫堅攻打董卓時,有這樣一個插曲。孫堅當時依附袁術,軍糧由袁術調撥。有人就對袁術說,孫堅比董卓還兇猛呢,如果他打敗了董卓,還會依附將軍嗎?你不是是趕走了狼,但養了老虎嗎?袁術一聽,覺得有道理,就停止了對孫堅的軍糧供應。

當時情況緊急,孫堅連夜去見袁術,說了這樣一番話:“(堅)所以出身不顧,上爲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

孫堅這幾句話意思是說,我和董卓拼命,不是爲了自己,上是爲了國家,下是和爲了袁術將軍你的私仇。當時董卓殺了袁術叔叔袁槐一家,所以孫堅說“爲了將軍私仇”。袁術很尷尬,立即重新調撥軍糧給孫堅。

這幾句話擲地有聲,光明磊落,孫堅成功在歷史上豎起了一個大公無私的人設。但實際上,孫堅攻打董卓,最主要的還是爲了自己。

孫堅攻擊董卓最兇

孫堅說“與卓非有骨肉之怨”,這是說了假話。他和董卓的仇恨,是相當深的。

孫堅和董卓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孫堅爲什麼攻擊董卓最兇 第3張

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邊章、韓遂作亂涼州,時任中郎將的董卓拒絕討伐,養寇爲患,朝廷派司空張溫帶兵討伐邊章、韓遂,張溫出兵時,帶着孫堅。邊章、韓遂聽說朝廷出兵了,直接跑掉了,張溫不戰而勝。因爲沒有打仗,所以武將們都沒有軍功,也就沒有封賞。

只有一人例外,就是孫堅,他加拜議郎。議郎這官沒什麼權力,俸祿只有六百石,但不要小看這個議郎,孫堅當了議郎後,就是當了京官,而且擁有了被任命爲地方高官的資格。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果然,此後不久,孫堅就被任命爲長沙太守。

那孫堅憑啥當上議郎呢?就是張溫帶兵西進時,孫堅進言,要張溫殺掉董卓。當時張溫招董卓來軍營報道,董卓不但遲到,而且傲慢無禮。孫堅說董卓有三大罪名,藐視上級,惑亂軍心,不按命令行事,大概就這個意思吧,勸張溫殺董卓。張溫沒聽孫堅意見,但孫堅這個建議傳到了京城,大家都覺得孫堅說的有道理,無不嘆息。所以孫堅破例當上了議郎。

消息既然擴散開了,董卓當然也知道了。孫堅要拿自己人頭邀功,你說董卓會怎麼想?而孫堅呢,也深知董卓爲人,董卓一旦持續坐大,必然會找自己算賬,所以他才一心想把董卓弄死。

孫堅對軍功很貪婪,軍功是他唯一的晉升階梯

孫堅往死打董卓,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軍功的貪婪。

東漢時想當官,主要靠察舉和徵辟。其中察舉是自下而上的推薦制,徵辟是自上而下的徵召制。東漢末期,察舉選拔,主要靠門第族望,只有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纔有望通過察舉當官。徵辟就更難了,只要聲望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走這條路線。

孫堅的問題就在於出身寒微。一些古書附會說孫堅是孫武的後代,就算這是真的,但到了孫堅父親這一代,家境也已經沒落了。所以,《三國志》才說孫堅“孤微發跡”。

出身寒門,在當時就很難出人頭地了,好在孫堅有他自身的優勢,就是“智勇”。、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孫堅十七歲時,和父親乘船去錢塘,正好遇見盜賊搶劫商人財物,在路邊分贓。孫堅對父親說,我去幹掉這夥強盜,怎麼樣?父親說,這不是你能幹的。孫堅不顧父親勸阻,拿着刀,在岸邊用手比比劃劃,裝出調動士兵包圍盜賊的樣子。盜賊不知虛實,以爲官府來了很多人,再加上做賊心虛,就一鬨而散了。孫堅殺掉一個跑得慢的,提着人頭回來見父親。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於是顯聞”,孫堅就出名了。官府讓他當“假尉”,就是代理公安局長兼武裝部長。這是孫堅崛起的第一步。

從此孫堅就步步高昇。次年,熹平元年(172年),孫堅以郡司馬的名義,招募千餘人,參加了討伐江浙一帶盜賊的行動,立下戰功,先後擔任了鹽瀆、盱眙、下邳三縣的縣丞。縣丞官不大,但孫堅流轉三地,名聲不錯,趁機招募了數百“好事少年”,培養了自己的私人武裝。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孫堅率領一千多人,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在右中郎將朱儁手下作戰,擔任佐軍司馬。孫堅作戰很英勇,有一次重傷,摔落草中,差點死掉。戰馬獨自跑回軍營,帶着衆人來救他,孫堅這才撿回一條命。然後沒等傷勢痊癒,孫堅又參加戰鬥。那孫堅爲什麼這麼拼命呢?

因爲他深知,以他的出身,軍功是他晉升的唯一路徑(這一點他很像出身卑下的公孫瓚)。

黃巾之亂後,朱儁給孫堅請功,任命他爲別部司馬。所謂“別部司馬”,就是將軍手下可以獨自帶一路兵打仗的將領,比如關羽和張飛,就都當過劉備的別部司馬。朱儁擔任中郎將,是級別很高的將領,在他手下任別部司馬,孫堅的仕途更進一步。

中平三年,孫堅隨張溫討伐邊章、韓遂。上面我們提過了,孫堅因主張殺董卓被拜爲議郎。

同年,長沙區星造反,孫堅被任命爲長沙太守,帶兵鎮壓。這是孫堅第一次成爲封疆大吏。孫堅很快就把轄區內的反叛者搞定了,這時,他做一個很有意味的決定,顯示出他對軍功的渴望,就是“越境尋討”。

啥意思呢,就是轄區的反叛者不夠打了,要去帶兵別人的轄區幫忙。這在當時,絕對是違反規定的。但孫堅給出的理由卻冠冕堂皇,是“越界攻討,以全異國。以此獲罪,何愧海內乎?”意思是我幫國家保全疆土,就算朝廷怪罪,我也是問心無愧的。孫堅確實能打仗,很快就把隔壁零陵、桂陽的反叛者剿滅了。孫堅因軍功被封爲烏程侯,年僅32歲。

孫堅的發跡,如此依賴軍功,你說遇到董卓作亂這種漢奸的機會,他能不抓住嗎?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孫堅拼命攻擊董卓,一是和董卓結怨很深,二是希望獲得軍功,進一步晉升。

外飾忠義,內顯奸詐,這纔是真正的孫堅

孫堅和董卓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孫堅爲什麼攻擊董卓最兇 第4張

說到這兒,可能有小夥伴會有不同看法:什麼私怨、貪功,都是你的個人推測,說不定孫堅就是一個忠義之人,公而忘私,一心爲國家平亂。

這種看法,不是小看筆者,是太小看孫堅了。東漢末年,羣雄並起,最後能在亂世生存下來的人,必然都是“智詐勇狠”的人物。孫堅同樣如此,他也是一個爲了目的不擇手段,一個狡詐陰狠的梟雄。忠義只是他的僞裝,否則他得到傳國玉璽,爲什麼不還給獻帝呢?

還有三個事件可以證明這一點。

第一,矯命殺荊州刺史王叡。王叡曾經和孫堅是搭檔,兩人一起討伐過零陵、桂零的賊寇,但王叡覺得孫堅是武官,有點看不起他,可能言語上也有輕蔑的地方,孫堅含恨在心。後來董卓作亂,孫堅起兵路過荊州時,他詐稱收到了朝廷的命令,攻殺王叡。當時王叡也想起兵討伐董卓,收攏了不少人馬,囤積了不少糧草,也都被孫堅收歸己有。王叡不是敵人是盟友,可孫堅爲了私恨,更可能爲了他的兵馬和糧草),用陰謀手段殺死了王叡。

第二,詐病殺南陽太守張諮。孫堅攻打董卓,途徑南陽,要求南陽太守張諮提供糧草。張諮拒絕,意思咱倆官差不多,你憑啥命令我?孫堅決心殺掉張諮,就設下一計,說自己得了急病,然後又是請醫生治病又是請巫師祈禱;同時,還派親信去見張諮,說自己不行了,要把手下的士兵都交給張諮。張諮信以爲真,又貪心孫堅的兵馬,就帶五六百人去見孫堅。孫堅臥在牀上接見張諮,不一會兒,突然跳起來,大罵張諮,然後把他殺掉了。

王叡、張諮既不是孫堅屬下,也不是董卓一黨,孫堅用詐計殺兩人,怎麼說都不是光明磊落的行爲。但時處亂世,要成就霸業,就不能有婦人之仁。有學者認爲,孫堅殺兩人,不僅僅是爲了軍馬糧草,也是爲了解除後顧之憂,爲以後在荊楚區域發展做好準備。

第三,強令屬下代自己去死。

孫堅和董卓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孫堅爲什麼攻擊董卓最兇 第5張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孫堅討伐董卓時戰敗,被華雄帶騎兵追擊。孫堅戴着紅色頭巾過於顯眼,成爲敵人追擊的目標。部下祖茂見狀,就主動要求孫堅摘下頭巾,自己戴上,然後朝另一個方向跑去。華雄見到了紅色頭巾,就去追祖茂了,孫堅得以脫身。祖茂被追得無路可走,就將頭巾縛在一個柱子上,自己藏在樹林裏。華雄追近,到柱子前查看,祖茂從林後衝出,要殺華雄,結果反被華雄大喝一聲,砍於馬下。

這個故事表現出祖茂對孫堅忠心的一面。但在正史上,故事並不是這樣的。《三國志》記載,

“堅移屯樑東,大爲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

故事的主要出入在於,孫堅“令”祖茂帶自己的紅巾,而是不是祖茂主動要求的,後來祖茂也很機靈,成功逃走了。這個“令”字,揭露了歷史的真相,展現了孫堅的梟雄本色:爲了自己活命,不惜犧牲部下。

從上面這三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孫堅可不是什麼仁人君子,忠義之臣,而是和曹操、劉備一樣智詐勇狠俱全的亂世梟雄。

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羅貫中:《三國演義》張作耀:《孫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