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嗎 事實並非如此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嗎 事實並非如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唐高宗李治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唐高宗李治並不軟弱,如果他是這樣,那麼武則天是不太可能成爲皇后的。李治“廢王立武”就是一個證明其並非懦弱皇帝的典型政治事件。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唐高宗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是武則天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唐高宗在感情中懦弱的體現,但事實並非如此。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十月,皇帝下詔“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爲庶人,母及兄弟,併除名,流嶺南。”緊接着這一道詔書的,是立武則天爲後的詔書。兩道詔書一廢一立,王皇后退出歷史舞臺,武則天登上國母寶座。這一廢立時間,並不是簡單的、孤立的、它實際上是李治登基以來皇權與舊臣之間的決戰,以唐高宗完勝而結束。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嗎 事實並非如此

永徽這個年號一共使用了六年,廢后事件的第二年,唐高宗就立即改年號爲顯慶。帝王改年號都帶有極強的政治意義,李治改年號也不是覺得永徽不好聽,意義不好,而是這代表着真正屬於他的時代的來臨,顯慶就有這樣的意思在裏面。而導致李治改年號的原因也很簡單,此前永徽的六個年頭裏,他名義上是皇帝,但真正說了算的是長孫無忌,所以,在搞掉自己的親舅舅之後,換個年號,以彰顯皇帝掌握權力後新朝的新氣象。

李治即位之初,極力奉行太宗的貞觀政策,招賢納諫,勤政愛民,但現實是如此殘酷,他廣開言路,讓朝廷大臣們積極上書,但大臣們反映平平,十分冷淡,搞的灰頭土臉。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此刻的朝廷皆在長孫無忌的控制之中。從永徽二年間兩人的一段對話就能顯現出來。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嗎 事實並非如此 第2張

高宗對長孫無忌說,我要開言路上書,讓能夠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才擢用,雖然上書的人多,但都沒什麼卵用。長孫無忌說了一堆敷衍的話,高宗很不高興,於是追問,聽說各地的官員,還是很講情面。(言下之意就是官員們在拉幫結派,說的就是你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比較狂了。他說,講情面徇私情,自古以來都難避免,不過隨着聖明教化的逐漸感召,人們都向往公道,至於隨心所欲地歪曲法律,實際上一定沒有這樣的事,少量接受別人的禮物,恐怕陛下也不能避免,何況臣下們同親戚朋友之間的個人往來,哪敢即刻斷言完全呢?

你看看,這是一個臣子跟皇帝說的話麼?

兩個人的這一次交鋒,體現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高宗爲什麼要開言路?原因很簡單,他想要有所作爲,想要吸收新的政治力量,培植自己的班底,但長孫無忌卻認爲沒必要開什麼言路,一切不都在控制之中麼。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嗎 事實並非如此 第3張

是的,一切都在長孫無忌的控制之中,高宗很生氣,於是進一步提出了朝廷存在拉幫結派現象的暗指。而長孫無忌卻斷然否認,只承認是人情面子,還把皇帝也拉入其中。

這一次君臣之間的對話,是永徽時被記入史書的唯一一次談話。在《舊唐書》中記述了這一段談話後,筆鋒一轉,就說了當時長孫無忌提出的建議,高宗沒有不採納的。這其實是一種美化,結合上下文,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永徽朝的大權在長孫而不在高宗。

作爲皇帝,如果李治懦弱的話,那麼是不太可能挑戰自己的舅父,關隴集團的領袖長孫無忌的。爲了打破這種局面,李治決定反擊。他的反擊手段是把沒有任何背景的武則天接入宮。

武則天因問鼎皇后寶座而使得情感問題上升爲政治事件,高宗的家事化處理因李義府之言而轉爲國事化,又因李勣之言復回到家事化的處理方式上來,最終確立了武則天的皇后地位,同時也成就了一批政治家,這爲之後徹底擊敗關隴集團奠定了基礎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嗎 事實並非如此 第4張

那麼爲什麼皇后廢立會成爲高宗掌握權力的重要事件呢?

首先,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五姓七家,這個皇后一定程度上是關隴貴族跟山東士族之間利益交換的結果,也就是說,王皇后也代表着關隴集團,她的皇后位置穩固,那就代表關隴集團權力的穩固。另外一個蕭淑妃,出自蘭陵蕭氏,江左四大頂級門閥,這也是關隴集團與江左門閥之間的關係維護所在。所以說,高宗的後宮,實際上已經被關隴集團給把控了。

要破這個局面,只有從後宮入手,廢掉擁有門閥背景的皇后,立一個沒有任何門閥背景的武則天(武則天他爹武士彠雖然是國公,但實際上並不是什麼正經門閥出身。)這是高宗的切入點。

首先將廢后這個事情高度政治化,利用廢后事件來試探朝臣反應,尋找潛在的打手,算是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投資派許敬宗就跳出來了。李治爲什麼當了皇帝想做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癥結就在於朝臣都聽長孫無忌的,所以他利用這一事件來培植自己的班底。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嗎 事實並非如此 第5張

廢后的試探,使得朝廷權力構架出現了三個派別,其一是勢力強大的以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集團;其二是以許敬宗爲首的一批出身寒微,想要通過廢后事件改變自身現狀的挺武派,其三是以李勣爲首的不願意攪入宮廷鬥爭,但在軍隊裏又深具影響力的中間派。

派系的出現,已經表明朝廷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有了派系,李治自然就有了操縱權力的空間,在這齊家,李治不斷利用手中的權力提拔挺武派,積極團結中間派,打壓反武派。

雖然李治把關隴集團的褚遂良、裴行儉等貶到了地方,但這場戰役要贏還少了中間派的支持。中間派雖然只想踏實幹事,不願攪入宮廷鬥爭,但他們明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已經倒向了高宗,李治在問李勣廢后時,李勣就很巧妙地回答“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等於是把除了皇帝之外的所有人派出了。

沒有了軍隊體系的支持,自然廢后水到渠成,長孫無忌回天乏術。

那麼,這一事件高宗取得了什麼樣的戰果呢?

首先,通過將廢后政治化,分化了朝廷鐵板一塊的局面,培植了忠於自己的力量,長孫無忌再也不能利用關隴集團打壓其他人一家獨大從而架空皇帝了,其次,取得了軍隊的支持,這更利於下一步打擊關隴集團,最後,清除了後宮裏面的門閥勢力,再也不用擔心睡覺說夢話都被泄露出去了。

這樣的李治,你能說他軟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