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官員的俸祿多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收入來源?

明朝官員的俸祿多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收入來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明代官員的官方標準俸祿是: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從二品四十八石……正九品五石五斗、從九品五石。事實上,明太祖確定的官員俸祿相比其他朝代雖然不高,但足夠滿足官員的生活和公務需要,可是問題就出在洪武年間制定的俸祿標準被定爲“永制”,即它不會隨着經濟水平的發展而產生變化。要知道,在明成祖之後,明朝的經濟便已經迅速發展,物價水平也隨之不斷上升,可是官員的俸祿卻是定數,無法上漲。

不僅如此,明朝官員俸祿的發放也存在問題。在洪武年間,官員的俸祿全部以米糧等實物支給,但在靖難之役後,由於戰亂,明朝糧庫空虛,明成祖於是下令:“天下倉糧,宜撙節以備國用。各處都司官俸,舊全支米者,宜米鈔中半……”(《明太宗實錄》卷12上)自此之後,明朝官員的俸祿分爲本色與折色。所謂本色是指按米糧等實物發放的俸祿,而折色則是指將一部分俸祿折算成白銀與寶鈔,但是明朝初期白銀流通並不廣泛,寶鈔更是由於皇帝的濫發而形同廢紙,因此官員到手的折色實際價值很低。《明憲宗實錄》中就曾記載:丁丑,戶部請以布一匹,準支文武官員俸米二十石。舊兩京文武官折色俸糧,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蘇木胡椒……至是,又折以布,布一匹時估不過二三百錢,而折米二十石,則是米一石,僅值十四五錢也。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有司朦朧奏請,遂爲常例。藉此可以看出,明憲宗時期的折色簡直是對官員的壓榨和剝削,而且其程度令人髮指。

明朝官員的俸祿多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收入來源?

不過,與官員俸祿水平相反,明朝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卻在不斷上升。根據《中國教育通史》記載,明朝通過科舉選拔產生的進士多達兩萬四千餘人,而“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則寫道:“略以吾蘇一郡八州縣言之,大約千五百人,合三年所貢不及二十,鄉試所舉不及三十,歷三年之久,合科貢兩途,而所拔不過才五十人”。由此可見,明朝在官員俸祿極低的情況下參加科舉希望走上仕途的人依舊衆多,而且競爭十分激烈。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爲人是逐利性的,即使存在像海瑞這樣一心只想“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清官,但畢竟不多,大部分的官員走上仕途仍舊是追求富貴。那麼問題就來了,爲什麼明朝官員俸祿如此之低,還會有這麼多人想要做官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許多人也能猜的到,明朝的官員俸祿體系當中存在漏洞,官員可以依靠許多不法途徑來獲取“灰色收入”,而這些灰色收入,往往是他們標準俸祿的數倍乃至數十倍。

明朝的斂財手段有許多,可謂五花八門,不過與其他朝代不同,明朝官員很少在明面上進行貪污腐敗。由於明朝反貪法律嚴苛,加上言官制度使得許多官員都害怕被抓到把柄遭到彈劾,因此明朝的官員獲取灰色收入大部分都是通過大家默認的途徑,比如佔田收租和收取常例錢。

在明朝官員的俸祿不高,但待遇還算豐厚,官員擁有免稅特權,因而許多人都會將田地掛靠在官員的名下,從而省去賦稅,而作爲回報,官員便可以收取一筆客觀的租金。此舉容易造成土地兼併,不過由於整治起來非常困難,因此朝廷數次頒佈聖旨,抑制這種行爲,但都效果不佳。

明朝官員的俸祿多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收入來源? 第2張

而常例錢可謂是明朝官員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許多官員通過常例獲得的錢財比俸祿高出許多。所謂常例錢,便是各級官員在私底下逐漸形成的不成文規定,但由於整個官僚體系都默認它的存在,因此它作爲一項非法收入,卻成爲大部分官員堂而皇之的斂財之道。明朝的常例錢種類衆多,小到官員送禮時的“炭敬、冰敬、別敬”,大到銀錢火耗,都是官員獲取灰色收入的途徑,而且還沒有人管,畢竟就連那些言官自己也不乾淨。

通過常例錢,明朝官員獲取的灰色收入極多,比如海瑞記載的淳安知縣應該收取的常例清單:夏絹銀一百六十兩。太府如數,受否在人。秋糧長銀二十兩。折色糧銀四兩。農桑絹銀十兩……俸米每石折銀一兩。出外直日裏長供應並店錢人情紗緞。

一位地方知縣,一年的常例收入卻可以超過數千兩銀子,其斂財程度令人髮指。明朝官員當中當然有不收取常例錢的,比如記載上述清單的海瑞,不過在其他官員看來,海瑞這種做法無疑是要砸所有人的飯碗,因此海瑞在官場上纔會屢遭排擠。在明朝的官僚體系中,更多的官員還是會接受灰色收入,而且規模極大,層層盤剝,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崇禎長編》中就記載戶科給事中韓一良曾上疏道:今之世局,何處非用錢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愛錢之人……縣官爲行賄之首,而給事爲納賄之魁。州縣之俸薪幾何?而上司票取,撫按薦謝,考滿朝覲,有費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銀非從天降、非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對於官員暗地裏的灰色收入,皇帝當然不會不知道,可是由於明朝官俸制度本就存在問題,貪腐問題不是簡單的存在某個部門,而是遍佈整個明朝的官僚體系,包括皇帝身邊的閣老們,沒有幾位是真正清廉的,因此皇帝和其他大臣根本就無能爲力。張居正在任時,曾對稅制進行改革,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於侵犯了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因此他死後也不得善終,他的改革更是半途而廢。

明朝官員的灰色收入極高,因而衆人才會趨之若鶩的想要做官,畢竟只要做官,就有錢拿,還不用擔心受怕,想必這與朱元璋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而明朝官俸制度的問題和整個官僚體系的腐敗,也使得明朝這顆大樹腐爛到根子裏,明朝滅亡的結局,在官員們堂而皇之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