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衛嗣君爲什麼要以國土交換一名犯人?衛嗣君的治國之法是否正確?

衛嗣君爲什麼要以國土交換一名犯人?衛嗣君的治國之法是否正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衛嗣君爲什麼要以國土交換一名犯人?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衛國曾是一個大國,當年孔子周遊列國14年,有10年是在衛國度過的,還收了很多衛國的學生,其中就有子路。孔子能在衛國留這麼長時間,從側面說明衛國當時的文化氛圍很好,國家也很安定。

衛嗣君爲什麼要以國土交換一名犯人?衛嗣君的治國之法是否正確?

衛國最鼎盛的時期,佔據着河南鶴壁、安陽、濮陽市和河北的邯鄲、邢臺市,還包括山東聊城和菏澤市的部分地區。而到了衛嗣君即位之時,衛國僅僅剩下了一個濮陽。周朝的爵位分爲多個等級,有王、侯、伯、君等等,衛國這個小小的國家,一直夾在大國之間備受欺壓,周顯王二十三年,衛國國君被貶爲侯,不久之後又被貶爲君。衛嗣君就是在衛國岌岌可危的情況之下即位,他有野心,也略懂得些手段。你將他的種種法子拆開來看,還有那麼點意思,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他的種種策略治標不治本,衛國終究難逃覆滅。

衛嗣君是衛國第41位國君,公元335年,他正式即位。他執政5年之後,自稱爲“君”,代表着衛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正式成爲魏國的附屬國。

衛嗣君很有野心,他是想要重振衛國的。在《資治通鑑》之中記載了一件事,衛嗣君在即位之後,做的第一件讓人爭議的事就是抓捕一名逃犯。這個罪犯名爲胥靡,他並非重犯,被衛國通緝之後趕緊逃到了魏國。此人還懂些醫術,到了魏國之後給魏王后治好了病。胥靡不僅僅保住了一條命,還在魏國出了名,是魏國王室的座上賓。衛嗣君偏要將這個逃犯討要回來,他派人去找魏國國君交涉,願意用五十金交換胥靡,衛國國君沒有同意。衛嗣君咬咬牙,願意用百金來換這個逃犯,魏國國君還是沒有同意。衛國的使者前後去魏國談判了五次,都沒有討來這個逃犯。衛嗣君一咬牙,提出用左氏城來換胥靡。

衛嗣君爲什麼要以國土交換一名犯人?衛嗣君的治國之法是否正確? 第2張

這下子不僅僅是魏國的君臣,就連衛國的臣子們也紛紛不解。衛國只剩下了一小塊地皮,還爲一個小小的犯人割讓一座城池嗎?而衛嗣君如此解釋:“治,無所謂小國;亂,無所謂大國。如果以教化引導百姓,那麼即便是三百戶人家的小城池都能治理好,但如果百姓不懂廉恥,即便有十個左氏城又有什麼用呢?”

用一座城去換一個罪犯,衛嗣君爲了嚴刑峻法可謂不惜一切代價。而衛嗣君爲了做好一個國君,還做了不少讓人稱奇的事情,甚至曾經以“釣魚執法”整頓吏治。

衛嗣君讓人偷偷扮作商人,將走私的商品帶在身上,在通過關卡時,守關的官員將其攔下。這個商人掏出一大筆錢給那個官員,那個官員收了錢,就將那走私的“商人”給放了出去。過了幾天,衛嗣君找人將那個官員找到面前,對他說:“前幾日有個過關的商人賄賂了你一大筆錢,你趕緊將這些錢退回去。”這個官員聽了大驚失色,渾身顫抖。

衛嗣君還非常關注官員們的私生活,他聽說衛國有一名縣令非常清廉,在整理被褥的時候,被人看見露出了裏面破舊的牀墊。於是他就讓人送了一套豪華高端的牀單到了官員的家中,表達了對官員的嘉獎。官員們無一不被衛嗣君的明察秋毫所驚歎,衛嗣君此舉出發點是好的。但也讓官員們感覺到心裏不舒服。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你的上司時時注意你家裏的情況,知道你家牀上用品比較破舊,因爲心疼你,找人大張旗鼓送了一套豪華高配的牀上用品送給你,你感激的同時,是不是也覺得自己的隱私被暴露了呢?

衛國這樣的小小的一個國家,很難有一套完備的監察體系。衛嗣君用這種方式,讓官員們以爲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被監督着,一個個誠惶誠恐,絲毫不敢忤逆衛嗣君。其實這只是衛嗣君製造的一種假象,但事情過猶不及,長期的精神壓制反而得到反效果。

衛嗣君在後宮非常寵愛自己的妃子泄姬,在朝上比較寵信大臣如耳。但是內心深處對他們依舊是提防的,生怕他們恃寵而驕、欺君罔上。所以他有意提高魏妃的地位,和泄姬抗衡;在朝中也會重用另一名大臣薄疑,制衡如耳的權勢。

衛嗣君爲什麼要以國土交換一名犯人?衛嗣君的治國之法是否正確? 第3張

衛嗣君一直是想要做一名明君的,他也竭力學習各種帝王之術,卻沒有收到良好的成效。在衛嗣君臨終之前,衛國大臣殷順且要去看衛嗣君,在他走之前,有一個名爲富術的人前來拜見,對他說:“國君將死,朝臣們沒有一個敢再忤逆他,他生前貪戀美色,又寵信奸臣。您來到他面前一定要說:‘您以前所做的事情非常荒唐,寵信的臣子獨攬大權、爲虎作倀,這樣下去,你的子孫都無顏面祭祀先祖。’”

殷順且將這些話全部告訴了衛嗣君,衛嗣君非常震驚,終於是醍醐灌頂,將相位交給了殷順且,希望殷順且能夠輔佐自己的兒子,完成他重振衛國的願望。

從富術的這些話可以看出,衛嗣君的問題不僅僅是不切實際這麼簡單。司馬光很看不慣衛嗣君“好察微隱”,專門盯着官員們的細枝末梢,作爲一名君主,這種評價並不好。荀子還指出了他“貪財”、“功於心計”的缺點,說他“聚斂計數之君也”。衛嗣君聚斂百姓之才,還以權術玩弄臣子,即便有些手段,卻也成了小聰明,小把戲。

曾經,孔子的嫡孫子思曾經在衛國生活,他在衛國是很有聲望的名人,衛侯表面上對他十分尊敬,但從來都將子思的話當作耳旁風。子思當時就非常失望,他認爲衛國國君昏庸,臣子諂媚,百姓的話君主根本聽不見,國家早晚會滅亡。

衛嗣君爲什麼要以國土交換一名犯人?衛嗣君的治國之法是否正確? 第4張

衛國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商鞅、吳起、呂不韋……但這些人都沒有得到母國的重用,全部流落到了其他國家。有人說,衛嗣君只學到了法家的皮毛,有術無道。他的兒子在位30年,只得聽命於魏國,最後被魏國暗殺。

如果你是一位帝王,在國家日漸衰弱時,應該怎麼做?

看似有用的辦法,並不一定能收到成效,看似聰明的帝王,卻並不一定是一名賢能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