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秦惠文王爲何殺死商鞅,商鞅之死的原因和漢文帝誅殺晁錯,如出一轍,從秦惠文王的執政能力,變法被繼續推進等角度分析原因,國家利益至上,君王的無奈之舉

商鞅這個人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從一個小小的無名之輩到最終用驚世變法改變戰國時代的格局,從最初的遊歷魏國而不得志,到後來成爲了秦國發展的根基,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

也正是因爲商鞅的存在,秦國的發展才能夠順風順水,秦國才能夠在戰國時代崛起,才能夠有與各大諸侯國進行爭霸的機會,秦國之所以能夠在最後一統中原與這個人的變法也是有着分不開的關係的。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爲秦國的發展奠定了根基的人,他最終的結局卻並不美好。據說商鞅最終死於五馬分屍,這可謂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法。事實上,史書上說,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支撐,那些曾經在商鞅變法當中受到利益損害的貴族們,想要置商鞅於死地之後進行復闢,而沒有了秦孝公對於商鞅的庇護,他便成爲了刀俎上的魚肉,最終被逼謀反,死在了戰場之上。

在他死後,貴族們依舊不解氣,對他的屍體實施了車裂之刑,一代傳奇商鞅就這樣消亡在了歷史當中。那麼秦惠文王爲什麼要放任商鞅被貴族們迫害呢?又爲什麼在商鞅死後一就要對他實施車裂之刑呢?

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

有人說那是因爲秦惠文王幼年時期,曾經因爲商鞅而受到嚴重的懲罰,因此對商鞅懷恨在心。有人說是因爲秦惠文王的老師贏虔被商鞅實施懲罰而導致殘疾,爲了替自己的老師報仇才害死了商鞅,那麼這兩種說法真的是正確的嗎?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秦惠文王爲什麼要殺死商鞅?他究竟是爲了公報私仇還是有什麼需要掩人耳目的目的呢?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第2張

實際上,秦惠文王之所以要殺死商鞅,表面上來看是要順應貴族的想法,給貴族重新登上秦國權力舞臺的機會。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以緩兵之計,想要用商鞅的死來安撫躍躍欲試的貴族們,同時安撫自己憤懣不平的老師,爲他進一步的推行變法爭取機會,我們之所以這麼說,有以下幾個原因來進行例證。

商鞅死後,變法繼續進行

第一個在商鞅死後他的變法並沒有停止,甚至在秦惠文王的推動之下,商鞅的變法在秦國實施的更加順風順水。在秦孝公時期,因爲秦國積貧積弱已久,變法推行的並不是十分的順利,那個時候貴族對於秦國發展的阻攔還比較嚴重,百姓們也處在那種“有功無賞,有田無耕”的狀態之下,並不能夠爲秦國整個國家的發展提供多少力量,所以在秦孝公時期變法其實是磕磕絆絆地進行的,雖然到了後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那畢竟只是一個開始。

商鞅臣服貴族,變法能夠成功得益於秦孝公的支持

可是秦孝公卻是死在正值壯年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商鞅是因爲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才能夠在秦國進行變法,貴族之所以能夠臣服在商鞅的變法之下,也是因爲秦孝公的原因;而這個時候,秦孝公卻突然離世,貴族們失去了壓制,自然不甘心就這樣交出手中的權利,因此,在這樣的一個歷史時間段內,秦國是最爲危險,而變法也是最爲脆弱的。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第3張

我們上面已經說過,秦國在之前其實是積貧積弱已久,受貴族的影響已經有幾百年,所以貴族在秦國的紮根是非常深,而變法才實行了幾十年,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秦惠文王與想要復辟的貴族勢力硬碰硬的話,那麼很有可能致使秦國陷入內部混亂,讓秦國剛剛積蓄的國家實力被揮霍一空,同時在那樣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裏,一個陷入了內部混亂的國家,很容易成爲其他國家爭相討伐的對象。

秦惠文王殺死商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如此一來,秦國就極其容易土崩瓦解,前輩們的努力也將功虧一簣。所以在這個時候,秦惠文王需要做的必須是首先安撫貴族,所以只能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表面上順應貴族的意志除掉商鞅,但是在暗地裏需要加強商鞅變法在秦國的影響,讓變法成爲秦國發展道路上不可割裂的因素,也只有這樣秦國才能夠保持之前的發展狀態。

其實如果秦惠文王真的是站在貴族那一邊的話,那麼在商鞅死後,他的變法必定不會在秦國繼續推行下去,可是事實卻恰好相反,商鞅雖然離開人世了,但是他的變法卻遺留了下來,秦國依舊在根據他的變法藍圖進行發展和規劃,依舊以它的變法爲根基,不斷地發展壯大。所以我們從商鞅變法並沒有停止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秦惠文往首先不是真正的站在貴族那一邊的君主,這也就表明她並非是與商鞅的變法對立的人。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第4張

嬴虜是最大貴族,也是秦惠文王的老師

第二個是因爲當時與商鞅站在對立面的人是贏虔,贏虔是什麼人呢?他是秦孝公嬴渠樑的哥哥,也是秦孝公能夠登上秦國王位的主要推動者,實際上,贏虔的治國能力以及他的軍事能力並不比秦孝公要弱,不過可惜的是,贏虔是秦獻公的庶子,在身份地位上是沒有資格去登上秦國的王位的,贏虔也十分明白這一點,所以與其與秦孝公爭得頭破血流,不如由自己做主將其推上王位,那麼他將是秦孝公繼位的大功臣,是秦國最大的貴族。

可是讓贏虔沒有想到的是,秦孝公繼位之後,便任用了商鞅進行變法,而商鞅變法的核心便是革除貴族的權力,讓貴族失去對秦國發展的控制。這就讓贏虔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後來贏虔又成爲了秦惠文王的老師,那時年輕的秦惠文王還是秦國的太子,卻觸犯了秦國的法典,可商鞅變法在那個時候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法治的概念正在被人們漸漸地接受,如果這個時候不能讓人們看到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話,那麼商鞅的變法就會成爲一紙空談。

秦惠文王觸犯法律,商鞅處罰嬴虜

但是太子畢竟是國家的根基,所以商鞅便選擇了處罰秦惠文王的老師,也就是我們上述所說的贏虔。如此一來,贏虔與商鞅之間的恩怨就此開始,可是商鞅只是一介草民,如果沒有秦孝公的賞識和任用,他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在歷史上出人頭地,但是贏虔卻是當時秦國貴族之首,代表的是貴族的利益,代表的也是貴族的權威。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第5張

可以說,作爲秦國舊貴族的首腦又作爲秦惠文王曾經的老師,在秦孝公死後,他在秦國的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因此,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貴族與商鞅有着恩怨糾葛的話,那麼秦惠文王或許還能從中調和,可是商鞅的死對頭卻是贏虔,一個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無法招惹的人,所以爲了能夠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也爲了讓秦國的發展更加穩定,他無論如何都不能夠讓贏虔帶領着臣服於他的貴族重新登上秦國的舞臺,所以他必須除掉商鞅。

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秦惠文王之所以選擇殺死商鞅,其實是爲了變法能夠更加順利的進行,爲了秦國不再承受像之前那樣被貴族影響的磨難,爲了能夠讓秦國先輩們的努力不功虧一簣。

或許他這樣的做法對於商鞅不甚公平,可是作爲一個繼承了秦國曆代先輩意志的君主,作爲一個掌握着秦國發展命運的君主,他連自己的無奈都沒有辦法去消磨,連自己的命運都沒有辦法去安排,又如何能夠讓他爲了一個人而放棄一個國家呢?或許如果他真的爲了商鞅去貴族硬碰硬的話,那纔是對秦國最大的不負責任,纔是對先輩們最大的不尊重。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第6張

漢文帝誅殺晁錯與商鞅之死如出一轍

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後來到漢文帝與晁錯。在劉邦建立天下之後,採取郡國並行的制度,也就是說,在大漢王朝的統治範圍之內還有諸侯王的存在,後來漢朝的權力傳承到漢文帝手中之後,他手下的大臣晁錯,清楚地看到了諸侯存在對於皇室權威的危險,主張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然後進一步收回他們的封地,以此來鞏固皇帝的權力,來使社會更加和平穩定的發展。

漢文帝其實明知道晁錯,這樣的主張是正確的,可是晁錯的這種策略卻是侵犯了諸侯王的權力地位,因此,在衆多諸侯王合力的逼迫之下,漢文帝不得不殺死晁錯來安撫沆瀣一氣的諸侯王,這其實就與我們上述所說的商鞅之死,有着很大的相似之處,這也充分體現了作爲一個君主的糾結和無奈。

君主爲了息事寧人而犧牲個人利益,實屬無奈

很多時候君主的權力是否穩定,還要取決於朝中的勢力是否均衡,像是贏虔那樣身爲貴族之首的王族,又像是漢朝那樣龐大的諸侯王聯合,這都是能夠顛覆一個社會穩定發展的潛在因素。

因此,作爲一個君主,在沒有完全的把握能夠消除這些潛在因素的條件之下,只能夠選擇息事寧人,而這種息事寧人必定要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可是這在當時那個社會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或許這種犧牲一個人來安定整個天下的做法,並不能夠被絕大多數的人所認同。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第7張

可是作爲一個君主,他的直接目的或者說根本利益,就是天下的安定,就是朝堂局勢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之下,以一個人作爲籌碼是完全可以實施的,我們並不能說這就是君主的錯誤,因爲對於他們來講,很多事情也不是能夠憑藉一個人去掌控的。

無論是漢文帝也好還是秦惠文王也好,他們都曾經在無奈之下做了讓後來人不甚理解的事情,可是不得不說他們這樣的做法卻是確實爲國家謀取了實際利益的,或許在我們看不到的黑暗深處,在午夜夢迴的時候,他們也曾獨自痛惜過。

秦惠文王能力有目共睹,國家利益至上

其實秦惠文王作爲秦國的第一位王,他在執政方面的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在商鞅死後,他安撫了那些躁動的貴族,讓他們再也沒有藉口來威脅君主,之後又趁此機會大力推行商鞅變法,讓秦國的發展更加的迅速,後來又任用張儀爲秦國謀取了很多的實際利益,並派遣司馬錯攻打下了巴蜀地區,爲秦國增添了一個天然糧倉,爲後使戰爭爆發提供了很大的糧草支撐。

實際上我們從張儀與司馬錯對於巴蜀問題的主張上來看,就能夠發現秦惠文王這個人並不是任人唯親的。張儀是秦惠文王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也是秦惠文王身邊的紅人,可是在面對張儀攻打韓國與司馬錯攻打巴蜀主張的衝突的時候,他並沒有直接聽信張儀的建議,而是經過了慎重的考量和商議,最終支持了司馬錯的主張。

所以由此來看,秦惠文王其實是一個將國家的發展利益放在最前端的人,無論是自己十分寵幸的大臣也好,還是由別人推上位的大臣也好,只要能爲秦國的發展謀取切實的利益,那麼他們的處張在何時何地都能站穩腳跟。

商鞅和晁錯之死有何相似之處?秦惠文王爲何放任貴族迫害商鞅? 第8張

綜述

筆者認爲,或許秦惠文王與商鞅之間或許曾經發生過摩擦,但是對於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來說,他能夠選擇去推行商鞅的變法,就表明着他是認同法治制度的,所以如果說他是因爲自己的私人恩怨將商鞅逼上絕路的話,也是說不通的。

我們通過這樣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到,成爲一位君主或許並不是一個多麼光彩的事情,他們雖然在萬人之上的無人之巔,他們雖然掌控着一個國家發展的命脈,掌控着很多人的前途與命運,但是在很多時候,他們也是擁有諸多無奈的,他們身上揹負着很大的責任,揹負着一個國家發展的重擔。

我們作爲普通人,如果自身的痛苦與糾結沒有人去理解,都會痛不欲生,更何況一個被國家的發展所束縛的君主了。

所以在當我們去面對一些歷史事件的時候,不能夠僅地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更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君主作爲國家統治者的自身考量,而不是單純的通過一件事情的表面現象去看待一個社會和一位君主,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分析出一個更加貼合曆史事實的結論,也才能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君主形象,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那些無奈的舉動,更好地理解他們所選擇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