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風光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打不過秦瓊?

風光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打不過秦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李密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隋末大亂之際,一支名爲瓦崗軍的農民武裝橫行天下,3年間瓦崗軍威震四方,“胡騎千羣,長戟百萬。飲馬則河洛可竭,作氣則篙華 自飛”,大名鼎鼎的秦叔寶、程咬金便是瓦崗軍中的大將,乃至單雄信、徐世勣、魏徵等大人物都縱橫其中。

風光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打不過秦瓊?

而正是這樣一支風光一時的起義軍,在公元618年突然潰敗。

是什麼原因導致瓦崗軍突然失敗?其中又有多少鮮爲人知的歷史細節?瓦崗軍首領李密,以及徐世勣、秦叔寶、程知節、魏徵等人,都是隋末唐初大名鼎鼎的人物。

瓦崗軍轉戰四方,稱雄河南,摧毀了隋朝官軍主力,成爲天下義軍推戴的盟主。然而也正是這樣一支風光一時的起義軍,在勢力達到頂峯後,突然之間風流雲散、無跡可尋。是什麼原因導致瓦崗軍突然失敗?其中又有多少鮮爲人知的歷史細節?

一、李密的戰略失誤

衆所周知,瓦崗軍的發展壯大與其首領李密、翟讓是分不開的。而其中又以李密爲首要人物。

在李密的領導下,瓦崗軍破金堤關,殺張須陀,據興洛倉,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由萬餘人發展到數十萬人。終於在大業十三年二月,由翟讓推舉,李密稱魏公,改元永平,正式建立起一個和隋王朝對抗的政權。

李密的選擇是打宇文化及。

這一決定令人難以理解。

風光一時的瓦崗軍,爲什麼打不過秦瓊? 第2張

宇文化及揹負着弒君的惡名,而且又擅立秦王楊浩爲帝,不論於隋朝官方還是於起義軍,都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份兒,放他入關,自然會有人收拾他。最現實的是,洛陽的王世充就不大可能與宇文化及和平相處。

瓦崗軍完全可以讓開道路,放宇文化及入長安,引誘其他力量與其相攻相殺,瓦崗軍躡其後,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從這個意義上說,處理好宇文化及問題,反倒可以抵消進攻洛陽的戰略失誤。

但遺憾的是李密又一次作出了錯誤選擇。他自恃兵力強盛,率部在河南北部與宇文化及惡戰一場,將隋朝最後一支主力驍果軍打得潰不成軍。宇文化及向北逃竄,李密無力追擊,便又收兵回到洛陽,繼續進攻王世充。

只是此時的瓦崗軍已不復昔日之勇。驍果軍是隋軍精銳中的精銳,瓦崗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勁兵良馬在戰鬥中極大消耗,從力量對比上看,對王世充已沒有太大的優勢了。

就在這兩大戰略失誤之後,李密和瓦崗軍迎來了末日。

三、邙山之戰

王世充和李密在洛陽一帶已前後交戰百餘次,雙方各有損傷,李密的重要謀士柴孝和在與王世充的戰鬥中溺死於洛河,王世充的部將楊威、王辯、霍舉、劉長恭、樑德等也死於對瓦崗軍的戰鬥中。

在宇文化及事件之後,勝利的天平已悄悄倒向王世充。

李密雖知實力受損,卻沒有認真考慮怎麼作出改變。瓦崗軍沒有建立像樣的政權,沒有固定的府庫,也沒有補給系統,所有糧秣均來自於隋朝糧倉。吃到後來,儲糧浩大的回洛倉也逐漸告罄,李密只好壓縮開支,減少對將士的賞賜。瓦崗軍將士久戰疲勞,又得不到獎賞,軍心日漸離阻。

在此形勢下,王世充率其精銳主力五千人來決戰。李密強行迎戰,結果

公元618年九月,王世充率五千兵來決戰。在戰前李密採納了多數將領的正面迎敵主張,卻殊不知此時的瓦崗軍已經在數次大戰後傷及元氣,已不復當年之勇。結果與王世充一戰既敗;而在己部造成受重創後,李密又因初勝宇文化及,驕傲輕敵,不設壁壘,致使王世充部派一支200餘人的奇兵突襲成功,瓦崗軍又敗。

李密打算回到洛口倉城休養生息,就在即將入倉城的前夕,李密的右長史邴元真信心動搖,把瓦崗軍的動向告知了王世充。

李密雖已偵知邴元真的情況,卻假裝不知,將計就計,企圖等王世充軍過洛河時半渡而擊之。然而瓦崗軍屢敗之餘,已無復當初軍紀嚴明、令行禁止的氣象。李密派去偵察王世充進軍的候騎,竟然粗心大意沒有偵察到情況。王世充大衆已然涉洛,李密才倉皇出軍迎敵。結果力不能支,敗走虎牢關。

正是李密一次次的驕傲輕敵,不斷給王世充以喘息、補充的機會,使得原本各有勝算的情況下瓦崗軍戰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已再無翻身之可能。邙山之戰失敗後,李密不久便投降唐朝,之後又被殺。

邙山之戰雖然是瓦崗軍失敗的終點站,卻也是在之前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的必然結果。李密的戰略失誤、部隊上下失和、常年征戰部隊元氣虧損等等等等,都致使在中原大地上風頭一時無兩的瓦崗軍,在短短一年之內迅速失敗,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