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袁崇煥本來是一員康慶明江 爲什麼最後會成爲一位罪臣呢

袁崇煥本來是一員康慶明江 爲什麼最後會成爲一位罪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袁崇煥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崇煥是明末將領,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爭議。袁崇煥早年曾多次率軍擊敗清軍,取得寧遠、寧錦戰役的勝利,但後來因爲魏忠賢導致辭官回鄉。等崇禎皇帝即位後,他除掉魏忠賢並且重新啓用袁崇煥,後來袁崇煥擊退皇太極解救京師之圍。但魏忠賢餘黨依然不想放過他,還聯名要求彈劾袁崇煥。後來崇禎皇帝覺得袁崇煥和後金有聯繫,構成叛國嫌疑因此遭到處死。袁崇煥究竟是忠臣還是“叛國者”,一直存在爭議。

袁崇煥本來是一員康慶明江 爲什麼最後會成爲一位罪臣呢

袁崇煥在見到崇禎皇帝后,對他做了一個“五年平遼”的承諾。後來,崇禎皇帝在處死袁崇煥的時候,這就成了他的一個罪名,說他“大言欺君”。那麼,袁崇煥究竟該不該說這句話呢?

很多人認爲,袁崇煥這個話說得不對。不對的原因,是因爲五年內根本實現不了“平遼”的目標。因爲之前的李成樑、熊廷弼、孫承宗等人,都先後領導過平遼的事業,都沒能取得成功。之後的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更沒有成功。因此,袁崇煥顯然是成功不了的。所以他說那個話是誇海口。

不過,就算之前之後的將領沒有人取得平遼成功,但並不能因此就證明袁崇煥不能取得成功。

首先,袁崇煥說的是五年平遼,但是,崇禎並沒有給夠五年的時間。從1628年7月,袁崇煥立下軍令狀,到1629年11月,袁崇煥被抓起來,才一年多一點時間。到1630年8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才兩年的時間。這點時間,袁崇煥能夠證明什麼呢?

袁崇煥本來是一員康慶明江 爲什麼最後會成爲一位罪臣呢 第2張

有人可能會說,袁崇煥沒有接受任務,皇太極還在關在打。袁崇煥接受任務後,皇太極已經打到北京城下。這說明袁崇煥不行。

其實,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只是非常偶然的因素。而且皇太極還不是突破了袁崇煥的防線,是突破了別人的防線。再說了,就算打到北京城下,又能說明什麼,袁崇煥還不是輕而易舉就把皇太極打跑了。而且,如果袁崇煥當時不是入京勤王,是直搗皇太極的老巢。可能不用解北京之圍,皇太極就逃掉了。總之,不能用這次事件,來檢驗袁崇煥平遼的效果。

崇禎僅僅給了袁崇煥一年的時間,就把他抓起來處死,能以此證明袁崇煥說的是大話嗎?

其次,袁崇煥講“五年平遼”這個話,是有條件的。他的條件有三個:一是要給他權力,讓他在排兵佈陣調兵遣將上要有話語權。二是各部門要協調配合,在糧草、武器、人力等方面,都要及時到位。尤其是朝廷大臣之間,不要彼此拆臺。對於這個問題,袁崇煥是有清醒認識的,所以兩次給崇禎皇帝上書,講了這個話。三是君王要信任,也就是崇禎皇帝要相信他。只有相信他,才能夠幹成事。

袁崇煥本來是一員康慶明江 爲什麼最後會成爲一位罪臣呢 第3張

那麼,崇禎皇帝達沒達到袁崇煥的這個要求呢?

剛開始的時候,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要求是滿口答應的。而且還給了袁崇煥尚方寶劍。另外,崇禎皇帝還把戶部、工部、吏部、兵部都找來,讓他們都必須要按照袁崇煥說的來辦。

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的呢?顯然並不是的。崇禎皇帝並沒有給袁崇煥權力。袁崇煥爲了打擊地方軍閥,殺了毛文龍。這實際上是整頓軍隊的一項重要措施,可是,這卻成了崇禎皇帝最終殺袁崇煥的理由。

袁崇煥講的第二條和第三條,他也沒有獲得。實際上,正是因爲朝中大臣們構陷袁崇煥,而崇禎皇帝又不信任袁崇煥,因此,在袁崇煥不顧自己安危,長途奔襲回京勤王的時候,崇禎皇帝卻反而在這個當口把袁崇煥抓起來了。

由此可見,袁崇煥講的三個條件,崇禎皇帝一個也沒達到。沒達到,袁崇煥怎麼會取得成功呢?

袁崇煥本來是一員康慶明江 爲什麼最後會成爲一位罪臣呢 第4張

就算袁崇煥不能實現“五年平遼”這個目的,他說這個話也是沒錯的。爲什麼呢?

因爲當時崇禎皇帝新上任,同時剛扳倒魏忠賢。要知道,早期的平遼任務,其實都掌控在魏忠賢手裏。崇禎皇帝爲了獨掌權力,扳倒了魏忠賢,因此他對平遼一事是沒有信心,非常焦慮的。袁崇煥在這時候站出來,其實最重要一點,就是給崇禎皇帝以信心。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是非常多的,遼國大軍壓境的時候,很多人都建議宋真宗趕緊往南逃。只有寇準說,應該把那些說往南逃的人砍了!同時他認爲,北宋雖弱,但仍然能夠戰勝遼國。並且,爲了表現出鎮定,還在澶州城上喝酒。如果按照崇禎皇帝的看法,寇準就是欺君之罪,而且還在戰場上喝酒,實在該殺。但是宋真宗並沒有殺他,當時朝中很多人也認爲,這是寇準鎮定自若的表現。

袁崇煥說“五年平遼”,其實也是給崇禎皇帝信心。就算五年內實現不了,目標應該定一個,又有什麼錯呢?現在我們都在訂五年規劃。難道最終可能實現不了,就說我們不該定這個規劃嗎?

由此可見,袁崇煥說這個話,一點兒也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