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奕訢這一生到底效忠於誰?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奕訢這一生到底效忠於誰?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奕訢他的一生到底向誰效忠? 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是晚清史上一位非常特別的重量級人物。奕訢作爲道光的第六個兒子,咸豐帝的有力競爭對手,無論是正傳還是稗史,都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他的生平和事蹟。在道、鹹、同、光四朝,我們都可以看到奕訢活躍的身影。

奕訢這一生到底效忠於誰?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據史書記載,道光老皇帝當年選擇繼承人時,在自己的兩個兒子奕詝(zhǔ)和奕訢之間頗爲犯難。論能力,無論是文韜武略,奕訢都毫無疑問地遠遠超過奕詝;但奕詝年齡稍長,而且與道光之間父子關係更加融洽。不論出於什麼原因,道光最後還是傳位給了自己更喜歡的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但同時,也許是爲了表達對奕訢的歉疚,道光也敕封奕訢爲恭親王。

《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

“丁未,上疾大漸……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啓鐍匣,宣示御書‘皇四子立爲皇太子’。是日,上崩於圓明園慎德堂苫次。硃諭‘封皇六子奕訢爲親王’。”

清朝自康熙以來的祕密立儲制度,是前一任皇帝把寫有皇位繼承人人名字的密詔藏在“鐍匣”之中,並放置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後。一般匣內只放置1封立皇儲詔書,但道光卻放了2封,可見他對奕訢的重視程度。

不知道當道光駕崩,軍機大臣文慶當衆開啓鐍匣時,先拿出的是那一份詔書。若先讀到的是“皇六子奕訢……”,在場的咸豐會不會被嚇出一身冷汗。

道光的愛護子女之舉,看上去像是給奕詝和奕訢二人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咸豐也知道,道光雖然疼愛自己,但也知道在治國能力上奕訢要高出許多,所以希望自己能夠倚重奕訢。

咸豐登基後,一直小心翼翼地維持着與奕訢兩人的關係。一開始,咸豐也試圖聽從父親的安排,讓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這也是大清第一個入軍機處的親王。但同時奕訢顯示出的超強能力又讓咸豐頗爲忌憚。

奕訢這一生到底效忠於誰?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第2張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咸豐北逃熱河,臥牀病重。自知命不久矣的咸豐陷入了困境——自己唯一的兒子尚且年幼,在他能成長到獨當一面之前,如何才能平衡朝中的各種勢力?咸豐視之爲最大威脅的,就是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因此選擇將其直接踢出了權力中樞,但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奕訢與慈禧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政權。

一開始,奕訢和兩宮太后尚能合作得親密無間。但隨着慈禧能力與野心與日俱增,借中法戰爭失利的藉口,一舉扳倒了恭親王在朝中的勢力,讓奕訢投閒置散了整整十年。

可以說,奕訢此次被撤職,已經標誌着他政治生命的結束。儘管大清在十年後甲午戰爭中慘敗,慈禧又重新啓用了奕訢。但此時他已垂垂老矣,能力和聲望遠不如前,已經無法力挽狂瀾。

1898年,奕訢病逝,諡號“恭忠親王”,配享太廟,光緒諭旨:“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爲法。”

奕訢死後所得到的待遇很有意思,超出了一般親王的禮制。首先,奕訢死後光緒宣佈“輟朝五日”,比一般的王公重臣要多出2天。而配享太廟,在歷史上也是隻有多爾袞這樣的親王纔有資格享受,奕訢是清王朝最後一位入太廟的親王,上一位則是僧格林沁。

而奕訢最後得到的諡號“忠”,也有些出人意料。實際上,奕訢是一位非常複雜的人物,在他一生中,並未顯露出篡位野心,但因爲年輕時能力太強,一直被上位者所提防。所以這個“忠”字,代表了慈禧最後對這位小叔子的認可。

奕訢這一生到底效忠於誰?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第3張

慈禧爲何在最後關頭,認爲奕訢得配一個“忠”字?一般認爲,這可能與奕訢臨終前的兩段這遺言有關。

當然,恭親王臨終時,對朝政大事並無過多的干涉權力,但他的話在皇室宗親之中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他的這兩段遺言,對大清當時的人事安排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是萬不可輕信康有爲。這段話記載在胡思敬的《戊戌履霜錄》中,“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也。”

二是當時《申報》上記載的一個小故事。恭親王臨終前,光緒前往探視,問朝中誰可重用,奕訢對曰:“除合肥相國積毀銷骨外,京中惟榮協按祿,京外惟張制軍之洞及裕軍帥祿,可任艱危。”光緒又問:“戶部尚書翁同龢如何?”奕訢說:“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雖然上面兩則小故事並非正史記載,但從後來朝廷人事變動來看,與這兩段記載是不矛盾的。

表面上來看,恭親王臨終前向光緒彈劾了康有爲和翁同龢,是阻撓維新變法之舉。其實當時朝堂上的開明派,如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一開始是支持維新變法的。但改革步伐過快,往往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恭親王作爲開明派的領袖,說出這樣的話,也反映了戊戌變法後期開明派對此改革態度的轉變。

奕訢這一生到底效忠於誰?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第4張

而恭親王遺言的第二層意思,是打擊“帝黨”,支持“後黨”。在光緒和慈禧的權力鬥爭中,其實光緒的力量非常薄弱,所能倚靠者,實際上只有他的老師翁同龢一人。而恭親王提到的幾位可予以重任的封疆大吏,李鴻章是慈禧的忠實擁躉,榮祿是慈禧從小青梅竹馬的夥伴,張之洞更是慈禧一手提拔上來的,全都是慈禧的心腹重臣。可想而知,當慈禧和光緒聽到這番話時,分別有多麼高興和沮喪了。

可以認爲,恭親王奕訢臨終前的這些話,得到了慈禧的認可,是他得到“忠”字作爲諡號重要原因。但是,若認爲奕訢只是爲了身後得個美諡,而故意討好慈禧,卻也未免太看低了這一代賢王。實際上,奕訢的遺言還有第三層含義。

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八旗軍衰落,曾國藩等漢臣崛起,漢臣掌握軍政大權,對滿清而言是個威脅。恭親王推舉榮祿,其實是希望滿人重掌軍權,保衛大清江山。而他對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康有爲等的評價,實際上也是基於自己對各人能力人品的觀察,所得出的中肯結論。

因此,奕訢儘管一生中宦海浮沉、大起大落,但他臨終前心心念唸的,無非還是忠於愛新覺羅氏的大清江山。所謂謀國盡忠,死而後已,放在恭親王奕訢身上,也可謂是非常恰當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