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乾盛世的集大成者乾隆,說中華語言,書中華文字

康乾盛世的集大成者乾隆,說中華語言,書中華文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乾隆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如果我們不帶歷史偏見的來看乾隆皇帝,他的處世態度、執政理念包括治國業績,都與康熙驚人地相似。執中而治,反對苛政,追求做一個完美的君主。在世俗的層面上展開一場精神煉獄,寬以待人,追求做一個完美的人。掌權時間長達六十年以上,繼往開來,開創盛世。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乾隆是康熙的山寨版,甚至是山寨升級版,同時他也是康乾盛世的集大成者。

康乾盛世的集大成者乾隆,說中華語言,書中華文字

在乾隆治下,大清王朝的面積無以倫比的大,版圖超過漢朝和唐朝,僅次於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大清周邊有幾十個國家擁護大清,同時承認大清對他們有宗主權,這是乾隆時期比其他時期強的一個地方。另外一個強悍之處是在經濟上,康熙留給雍正的庫存現銀只有八百萬兩,而乾隆留給嘉慶的則有七千萬兩,是前者的近十倍。

同時還有近三億子民,遠超康熙六十一年的兩千五百多萬人口,中華黎民在乾隆治下生生不息(見《清實錄》)。雖然乾隆的人口暴增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大清版圖擴大所導致的,但毫無疑問,乾隆時期的大清是一個大國。同時大清向世界輸岀價值觀(朝鮮、日本等國一直效法大清的價值理念與價值判斷),並拒絕當時世界上其他王朝與它平起平坐。

康乾盛世的集大成者乾隆,說中華語言,書中華文字 第2張

通常來說,能否向其他國家輸出價值觀,以及是否擁有數目龐大的附庸國,這是大國的兩大標誌性符號。同時這也是乾隆開創盛世的最好證明。爲多爾袞平反就體現了乾隆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現實擔當。順治當年曾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家產人口入官(見《清史稿·多爾袞傳》)。

此後不久,他還下令將多爾袞的陵墓毀掉,並鞭屍示衆,砍掉腦袋。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行爲和先祖順治聯繫在一起,乾隆認爲這是大清歷史的污點。可一百多年來,康熙和雍正因爲種種原因不敢涉及此事,乾隆就覺得爲多爾袞平反一事非他莫敢爲。而且此一事件經過百餘年的發酵或者說沉澱,其中的是非曲直已經不重要。

重要的是順治當年駭人聽聞的處理方式,對待一個皇父、開國重臣,處理起來如此不擇手段,確實對大清的名譽有損,對大清的人心有傷。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正式爲多爾袞平反昭雪,恢復原爵。乾隆的這個舉動應該說是加分之舉,因爲他在以人爲本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從順治到康熙再到乾隆,一條向中華文明、文化致敬的道路清晰可見。

順治陶醉於滿漢文明的大融合,康熙身體力行,成爲漢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多個領域的學者。而乾隆更是集大成者,在位六十年,不僅是漢文明的學習者,也是漢文明的整理者、傳播者。乾隆皇帝上守天道,下拜孔聖,說我中華語言,書我中華文字,奉行中華體制,奉養中華黎民。乾隆大力主持纂修《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乾隆集全國之力完成的項規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參與者前後有4186人,時間長達二十年,這些文化界的精英們對各地圖書典籍進行了一次全面地、系統地清理,選擇重要的刻本、抄本,收錄《四庫全書》。對中華文明來說,這實在是繼明《永樂大典》後功莫大焉的事情。

可以說是盛世之舉,所謂盛世修書,乾隆也需要這樣一項規模浩大的文化工程來對其盛世的確鑿性加以證明。乾隆皇帝還是一名詩人,準確地說應該是漢文化詩人。乾隆和康熙一樣,勤奮好學,是多個領域的學者,“詩人”二字,乾隆還是可以擔得起的。乾隆一生喜愛作詩,據統計,他寫的詩總計有42613首。

毫無疑問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因爲《全唐詩》所收的唐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皇帝可謂以一人敵數千人,或者說他撐起了一個時代,起碼在詩作數量上。也許我們可以質疑他寫的42613首詩的質量,可以懷疑他是否請了人爲其代勞。但我們不可以質疑的是他的誠心、熱心,對中華文明的誠心、熱心。

畢竟一個人詩寫得有多好是不可求的,但是能寫多少是可以追求的。《清實錄·高宗實錄》記載乾隆皇帝:每天餘時,或作書,或作畫,無他可娛,或作詩,或作畫,往往作詩。而作詩最爲常事,每天必作數首。”一個滿族皇帝,對寫漢詩如此孜孜以求,中華文明的魅力真是無堅不摧。除此之外,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愛好者,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

康乾盛世的集大成者乾隆,說中華語言,書中華文字 第3張

乾隆皇帝每天臨摹宋朝黃庭堅的書法,不過他寫的字黃庭堅的字實在是談不上形似。從現在存世的乾隆書跡看,他的字雖然點畫圓潤均勻,結體婉轉流暢,但是缺少變化和韻味,並無明顯的成就。但是乾隆對書法的熱愛就像他對詩作的熱愛一樣,確實是瘋狂的。因爲喜愛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乾隆在差不多五十年的時間裏,在這幅只有二十多字的殘簡上寫滿了自己的題跋。

總計達73處之多,完全淹沒了王羲之的真跡,但是乾隆卻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很有與名家融爲一體的意思。乾隆還是個畫家,他酷愛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也許是鑑識水平太低,乾隆一直賞玩不已的《富春山居圖》其實是一幅贗品。到後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真跡出現時,乾隆卻依舊認假爲真,每天捧着假畫賞玩不已。

在這幅假畫上,乾隆先後題詩55處,那份熱愛,依然虔誠。可以這樣說,乾隆皇帝對中華文明的熱愛是全方位的,也是不掩飾的。這是中華文明對一個王者的征服,這樣的征服出現在盛世,有其象徵意義,也有內在的歷史邏輯在起作用。乾隆終究逃不過這樣的歷史邏輯,他似乎也不想逃,而是沉醉其間,沉醉在中華文明的巨大覆蓋裏,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