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時期的王爺有錢又有權 他們爲什麼不能出京城

清朝時期的王爺有錢又有權 他們爲什麼不能出京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朝王爺有錢有權,爲何不能出京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封建王朝的建國初期,如何安置皇室宗親、子嗣,既讓他們有能力能夠拱衛皇室,又不至於造反取而代之,一直是一個讓最高統治者頭疼的問題。

分封到地方上當諸侯藩王、多給點實權吧,很容易趁機坐大,鬧出“七王之亂”、“八王之亂”這樣王室作亂,或者就是“玄武門之變”這樣的兄弟相殘,要不就是“靖難之役”,叔叔取代侄子自己當皇帝。

要是不給好處、一個勁削弱的話也不行,秦王朝二世而亡,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秦始皇沒有分封皇室宗親子嗣,導致戰亂之時沒有皇室力量出來拱衛江山;漢武帝削藩太狠,導致王莽篡漢的時候,皇室宗親甚至還投靠王莽了。

可要是隻給錢不給權,也不行,大明王朝自永樂開始,外地就藩的藩王們沒了權力,全靠朝廷撥款養着,大多過着奢靡的生活,朝廷爲養着這些宗室耗資巨大,成爲大明王朝滅亡的推手之一。

清朝時期的王爺有錢又有權 他們爲什麼不能出京城

清朝的貴族們

作爲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有如此之多的前例面前,自然不敢大意,在綜合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之後,最終搞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皇室宗親管理體系。

皇室宗親根據其功勞以及貢獻等要素分賜爵位,分別爲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

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防止皇室宗親們效仿前朝。

承襲規定有兩種,其一爲代降一等,也就是每有一代後人承襲老爹的爵位,都會自動降一級,但降到一定等級之後就不會再降,以當下爵位傳世。

其二爲世襲罔替,自乾隆39年制定此制,乾隆43年明確執行,也就是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只一家承襲,如果鐵帽子王違法犯罪被皇帝查實,那麼鐵帽子王這一爵位就會轉給其他人,由其他人世襲罔替。

其餘所有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所有人均可以從朝廷領取固定數量的錢糧。

清朝時期的王爺有錢又有權 他們爲什麼不能出京城 第2張

皇室宗親

值得一提的是,清宗室封爵制中還有一項特殊內容——考封,即襲封或受封者需要先經過馬射、步射、清語三項考試。三項全優者,方能襲、受應得之爵,否則,根據優劣降封一至三等,最劣者不封。此制度從康熙二十七年開始實行,直到清末。

爲防藩王在地方坐大威脅皇權,滿清政府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將皇室宗親安置在京城中便於管理,每年領着豐厚的俸祿,同時皇室宗親被允許參與國政和領兵打仗,但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沒有皇帝允許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出京。

清代對皇室宗親封爵較嚴的另一表現,是嚴格控制王公嫡長子以外諸子封爵的等級和人數。清初,曾規定親、郡王嫡長子以外的嫡子分別封以郡王、貝勒,即降一等授封,這是仿照明制的封授原則。

但康熙23年、雍正8年,兩次對具有這種身份的宗室之封爵降等,分別壓至不入八分公、一等鎮國將軍,按當時的爵等,已分別下降五級。貝勒以下爵等嫡子的封授,也按這一降等辦法遞降。

乾隆初年,又進行了一次旨在縮小封爵範圍、減少封爵人數的改革。主要措施是,針對王公的妻妾成羣生子衆多,而限定王公所封側福晉、側室、“別室所居妻媵(陪嫁女子)”的人數,以減少這部分人所生之子的封爵數量,其他不在封,不在數的妾,稱爲妾婢,無論其夫爵位多高,所生之子也不封爵,作爲閒散宗室。

後來又規定八分公的別室所居妻媵(陪嫁女子)之子、不入八分公以下至奉恩將軍嫡室以外之子,皆不授封,爲閒散宗室。

也正是這種嚴苛的承襲制度,所以清朝並沒有所謂的“王世子”,封、襲王爵以及晉爲王爵者才182人,相比明朝王爺滿地走、佔用大量資源的情況有了很明顯的改善。

清朝時期的王爺有錢又有權 他們爲什麼不能出京城 第3張

爲防止皇室宗親長期掌軍,皇太極推行了府兵制度,不允許親王和郡王養自己的私兵,同時嚴格限制侍衛人數。

保護親王和郡王的這些守衛,必須是由皇帝有皇家派給你的。這樣一來就說明這些士兵和守衛他們隸屬於朝廷,而他們拿的俸祿,也是由朝廷直接撥給的,並不是從親王和郡王府中撥給的,說白了就是監視這些皇室宗親。

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可以鞏固皇帝自己的權力。而另一方面的話也可以減少親王、郡王府的支出,因爲有的親王和郡王可能不需要那麼多的守衛,那空閒的那幾份俸祿就可以直接撥給親王府、郡王府留做他用。

而且皇帝們有事沒事就敲打這些皇室宗親們,禁止他們勾結朝臣、與朝臣私下來往,甚至無故找茬來罰親王的俸祿,就連存錢都不行。

更嚴苛的是,爲了加強對皇室宗親們的控制,除非皇帝下旨恩准,否則禁止他們離開京城。

清朝時期的王爺有錢又有權 他們爲什麼不能出京城 第4張

一系列措施看起來好像確實非常到位也很高明,相比明朝以及前朝的情況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關在京城便於管理、限制人數防止形成“世家大族”、降低品級減少政府開銷等等,在整個清朝就沒有發生過皇室宗親尤其是王爺們犯上作亂的事情。

哪怕在太平天國佔領江南地區的時候,因爲財政收入受到極大影響,而不得不削減皇室宗親們的俸祿時,也沒有起什麼大亂子。

皇室宗親是不做亂了,不過弊端也很明顯。除了少部分皇室宗親有很強的參政議政的意願,擔任實職輔政治國,不少皇室宗親在朝廷擔任的都是虛職,領着俸祿養老,參加完朝會就在家遛鳥鬥雞,或出門打獵賽車,或找各種酒樓戲院一坐一天,戰鬥力早荒廢了。

在“三藩之亂”中,康熙讓順承郡王勒爾錦帶領八旗兵向西攻重慶,結果折路返回,自己解除了自己大將軍的職務,氣得康熙直接削了他的爵位。

康熙又任命康親王傑書去浙江和福建平叛,結果駐守金華兩年多也不敢動。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當初攻打福建海澄時,傑書竟然不敢去救援。

在"三藩之亂"時康熙封簡親王喇布爲“揚威大將軍”,封安親王嶽樂爲“定遠平寇大將軍”,讓兩人去江西,這兩人駐紮在南昌,不敢挪動半步。吳三桂死後,兩人才不慌不忙地出兵。

太平天國時期就更不用說,窩裏鬥爭權奪利一個個都是高手,一碰到太平軍基本都慫了,全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地方鄉勇打仗,維持着滿清王朝最後的那一點臉面。

而且皇室宗親們雖然正經享受高級爵位的不多,但架不住被皇帝時刻監視着、提防着,索性破罐子破摔,整日吃喝玩樂不思進取,領着朝廷俸祿當起了安樂貴族,國家的蛀蟲,結果就導致皇室宗親們給朝廷造成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

清朝時期的王爺有錢又有權 他們爲什麼不能出京城 第5張

辛亥革命油畫

清朝統治者苦心設計的制度真的高明嗎?對比前朝來說確實高明許多,至少皇室宗親們沒再出過起兵造反這樣的大亂子,外戚專權干政、宦官專權干政的亂子也沒有再出過,偶爾在皇室宗親中還能出來幾個像胤祥、奕這樣能夠獨當一面爲滿清王朝續命的輔國能臣。

不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每個王朝的通病,就是再完備的制度,在面臨王朝走下坡路的時候也是毫無辦法,最終養出一羣國之蛀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