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武侯祠劉備殿中 一旁陪祀的不是其子阿斗而是他

武侯祠劉備殿中 一旁陪祀的不是其子阿斗而是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蜀漢賢相諸葛亮爲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屢次率軍北伐,但都因種種原因而失敗。心情抑鬱加上長期操勞政務,積勞成疾的諸葛亮最終病逝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蜀漢百姓聞之,本欲爭相修建祠廟以示紀念,但被劉禪禁止,後在向充等人的勸諫下才同意修建武侯祠。明朝初年,武侯祠重建時被併入相鄰的漢昭烈廟(即劉備廟),形成了如今武侯祠君臣合廟的格局。

武侯祠劉備殿中 一旁陪祀的不是其子阿斗而是他

網絡配圖

然而令許多人疑惑的是,在如今武侯祠劉備殿中,手持玉圭的帝王像旁邊卻只有劉禪之子劉諶(chén,作姓氏時讀shèn)的陪祀像,而無蜀漢第二任皇帝劉禪的塑像。劉禪,小名阿斗,傳說其母甘夫人因夜仰吞北斗而懷孕,故取此名。但可惜的是,劉禪的人生並未像衆人期盼的那般神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鄧艾率大軍伐蜀,後主劉禪與大臣譙周等人獻城投降。

武侯祠劉備殿中 一旁陪祀的不是其子阿斗而是他 第2張

網絡配圖

當然,如今有很多人覺得這正是劉禪大智若愚的一面。但在子淵看來,這只不過是現代人所崇尚的“好死不如賴活着”的生存智慧。在蔣琬死時劉禪已經46歲,熱情與雄心早已消磨殆盡,畢竟像劉備那種拼搏幾十年直至暮年依然壯志不熄的人,永遠是少數。有人認爲劉禪選擇投降是出於仁愛,是顧惜百姓,卻選擇性忽視了同一時刻爲社稷殉死的北地王劉諶。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當烈士的。劉禪能獲得今人如此大的認同,恰恰因爲他和我們一樣,不過是熱愛生命的庸人。

相比之下,北地王劉諶的表現擔當與其父相比如同雲泥之別。劉諶,昭烈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第五子,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受封北地王。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在主降派的勸說下意欲投降,劉諶卻主張拼死一戰,還擲地有聲地說唯有君臣同心背城一戰、爲社稷而死,方有面目見九泉之下的先帝英靈。可惜劉禪不爲所動,而是繼續和譙周商議投降大業。

武侯祠劉備殿中 一旁陪祀的不是其子阿斗而是他 第3張

網絡配圖

劉諶爲國家滅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憤,遂前往劉備當初稱帝時建立的宗廟中哭告。隨後親手殺死子嗣,與崔氏等兩位妃子在廟中以身殉國。魏國佔領成都後,當地百姓爲保護劉備宗廟,改爲廣生宮道觀。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廣生宮道觀重新修繕,更名古娘娘廟以祭祀崔夫人,至今仍存。

而在武侯祠的劉備廟中,劉諶因壯烈殉國得以陪祀。據說另一側本有劉禪塑像,但在宋元期間陸續遭到破壞,時人不齒他的懦弱,故不再爲他重塑雕像。對於這段歷史,毛宗崗留下了“獨至後漢之亡,而劉禪雖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爲漢朝生色”的評價,令後人無不感慨嘆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