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 清朝官員爲何會談飯色變

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 清朝官員爲何會談飯色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代官員和皇帝賜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代皇帝常常舉辦宴席,邀請百官參加,爲何官員都懼怕被賜飯呢?

在清代,官員想要安穩吃到皇帝恩賜的一口飯,所經歷的艱辛遠超我們的想象。皇上在古代所處的位置自是不必多說,文武百官平時能見到皇上,都是極爲榮耀的事情。而清代又是歷朝歷代中最喜歡搞宴會的一個,這個傳統從皇太極開始就已形成。

皇太極創建了“元旦宴”,順治皇帝又發明了“冬至宴”,還有比較著名的“千叟宴”,則是自康熙爺開始。在大部分人的慣性思維中都認爲,如果有機會能和皇上吃飯,必然算得上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是讓人奇怪的是,在清代官場中卻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爲什麼清代的官員會談飯色變。

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 清朝官員爲何會談飯色變

其一,繁文縟節頗多。清代官員在參加宴會時需要穿正式的朝服。這種服裝的構成相當繁瑣。根據清史稿記載,清代官的朝服包括內部穿的吉服,以及外部的朝袍,撲掛,披領,和朝冠五部分。最主要的朝袍是由粗布製成,然後在上面做刺繡的工藝。由於製作工藝的原因,這種服飾本就不符合平常穿戴。

所以除了上朝之外,官員們還是以便服爲主。而官員參加宴會之時,要穿着這種衣服經歷繁瑣的禮節,而三叩五拜只是基本的禮數。萬一碰到皇上提到某個大臣,還要趕緊起來跪謝。年輕官員體力好還能接受,但是清代時期的官員普遍都在45歲以上,體力已經不足以完成這些繁瑣的禮節。

《退庵隨筆》記載:古人以四十爲強仕之始,以五十爲服官政之年,以七十爲致仕之期。

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 清朝官員爲何會談飯色變 第2張

其二,清代皇上和百官生活習慣不同。清代是由滿族人建立,而滿族人發源地所處的東北又比較寒冷,所以特別喜歡吃高脂肪的豬肉。但是對於官員來說還是以牛羊肉爲主,豬肉只是窮人家的吃食。所以在飲食習慣上皇上和官員有所差異,但是又不能表現出來不喜歡。

《東坡志林》記載:(豬肉)富家不肯吃,貧家不解煮。

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 清朝官員爲何會談飯色變 第3張

其三,清代皇帝與官員之間的地位變化。其實古代皇帝和官員之間的距離,並沒有電視劇上演的那麼生疏。在宋代之前,官員們上朝時是坐在皇上的身邊。明代時官員上朝改爲站立,但是關係上依然比較和諧,甚至多次出現官員和皇帝當面對峙的情況。但是清代建立之後,這種關係徹底轉變,文武百官變成了皇上的奴才,皇上則成了趾高氣昂的萬歲。別說是和皇上吃飯,即便是平常面見皇上都是膽戰心驚,就怕稍有不慎就得罪皇上落下罪名。清代的重臣李鴻章,在進宮見慈禧太后之前,每天在家中先練習三遍磕頭纔敢進宮,可見清代官員對皇位的懼怕已經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

不怕皇上召見,就怕皇上賜飯 清朝官員爲何會談飯色變 第4張

《清代之竹頭木屑》記載:“前合肥(李鴻章)以太后(慈禧太后)萬壽在邇,乃在北洋大臣署中,日拜跪三次以肄習之,蓋國朝大臣恭謹類如此。”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皇帝和官員之間,不可跨越的地位差異,讓吃飯聊天這種快樂的事情,最終演變成了一種折磨。

參考《清代之竹頭木屑》《東坡志林》《退庵隨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