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朱元璋請吃飯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自古以來,每一位開國皇帝都是千辛萬苦地要自立皇朝,讓自己的後代能夠世世代代地富強富強,權傾天下。起初,開國皇帝必須有賢臣才能自食其力,奪取天下,建立政權。國家一旦建立,那麼很多皇帝都會大變,爲了更好地維護統治,迫於壓力,紛紛向這些功勳卓著的開國元老們學習。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良弓藏”,是開國皇帝們對此的迴應。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在春秋戰國時期,勾踐有文種和范蠡二重臣相助。兩人在勾踐最窮困潦倒、做過俘虜的時候,便一直追隨上下,心懷仁義,奮勇相助,於公元473年,幫助勾踐最終解決蜀國。但范蠡早就看出勾踐是怎樣一個人。於是對文種說:“越王勾踐是一隻長頸鳥喙,鷹視狼步,狠毒自私,不能與其共榮共榮,早走。”終是“國君在位,憂心忡忡之際爲良弓寶刀,一旦決戰沙城得成,皆爲板魚耳”。

「苟富貴,不與君異」,一直是執政者的一句拉攏人心的話。但基本上沒有多少君主能做到。但這裏或者說這裏有足夠的必要條件。比如千年一帝的始皇帝,借事下高漸離,王翦等大將掃六合,統一中華,建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國家,但始皇帝自始至終都擁戴着功臣,對功臣的關懷溢於言表,從未殺過功臣。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第2張

第二,漢、光武帝劉秀爲何能夠博得後人的高度評價?那與他的善良和豁達無關。助他奪河山、中興漢室的雲臺攝像二十八將,一個個都得了善始善終,劉玄從來沒有懷疑過他們的賢臣。爲更好地駕馭這些功臣宿將,劉玄只是採取了“退功臣入官”的辦法,僅僅限定了功臣的權力,安慰他們,並對他們實行了“鐵券”,以拉攏他們,所以光武帝也是深深的臣子的擁戴。

而且乞丐皇帝朱元璋和乞丐皇帝漢高祖劉邦對功臣宿將的看法也是有些惡意的。爲更好地保持和維護執政,讓國祚長久,使帝位世代相傳,並傳至千秋。他們一再以種種理由爲託詞,對功臣宿將動起刀子,大張旗鼓地進行屠殺。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皇帝專制,維護了皇族戰隊的權益。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第3張

現在大家都來談談嗜殺的朱元璋。朱元璋可謂是我國開國皇帝中運勢最慘、災禍最多、人生道路最艱難、出生最少的一個。由於當時清王朝徵收的鉅額賦稅,使得幼年時的朱元璋一直吃不飽肚子,所以他出生在農民家庭。此後父親和母親早逝,又無錢葬父。他把牛送給大地主,爲了更好的生存和出家生產過僧人,也要吃過飯,總而言之,路途艱難而淒涼極深。

沒有出路的朱元璋爲了讓飯菜吃得更好,又加入了抗清的農民起義,資金投入到郭子興門內。於是朱元璋以其機智機智的挑球和難能可貴的防務才幹,一路屢立功勞,最終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底盤和軍隊。但當時的朱元璋勢力太弱,北方有蒙古帝國不斷圍剿,西北有陳友諒志在必得,東南有張士誠和方國珍摩拳擦掌,所以朱元璋的創業故事也非常感人,還能有一棒兄弟賣命,東山再起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第4張

將軍徐達,常遇春,湯和還有文臣李善,胡惟庸,劉伯溫等人。朱元璋依照“廣積糧,高築城牆,晚霸天下”的策略,逐步解決了幾個諸侯國,最終建立了名震天下的大明王朝。搶天下雖不那麼容易,但要坐上江山卻是很難的。因爲一直有一些人會去威脅皇帝。

起初,朱元璋封這些有功之臣爲建功立業,滿以爲這樣的功臣能夠安然守禮。但不少功臣宿將自以爲有功,漸漸妄自尊大,目無法紀,貪圖錢財,收受賄賂。而且朱元璋出身貧寒,最看不上高官們的奢華與奢華。而朱元璋是最痛恨貪官污吏的。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第5張

總統府藍玉長子縣蒙古帝國有功,自傲,任人宰割,任人宰割,欺壓百姓,魚與熊掌兼得。朱亮祖誣陷賢臣徇私枉法。胡惟庸有權傾朝野、拉幫結派、籠絡官吏、欺上瞞下,甚至是對朱元璋的虛張聲勢。這兩個人的行爲也惹惱了朱元璋,讓他逐漸策劃出對付這類功臣的計謀。

於是,朱元璋建了一座特製的慶功宴樓,並邀請清朝官員前來參加。看到皇帝舉行宴會,衆人歡欣鼓舞。但卻不知道這座慶功宴樓就是大夥兒的墳墓。明洪武年間,命人在樓下埋葬了許多火藥、木柴、氰化鈉等物,事先準備好一把火,讓參加宴會的重臣在火堆中死去。

朱元璋請大臣吃飯 劉伯溫看到菜爲何斷定大家必死 第6張

宴會開始時,飯桌上的人都還在不屑一顧地談論着美味的兔肉羊肉。此時,劉伯溫一眼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那是鳥盡弓藏的跡象啊!然後提醒徐達,跟着皇帝走,可以保住性命。此後朱元璋離開官邸,只有劉伯溫和徐達跟着出來 。然後慶功宴上,火光一閃,重臣們也變成了火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