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李承乾最後爲什麼要選擇舉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沒有機會了

李承乾最後爲什麼要選擇舉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沒有機會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李承乾爲什麼舉兵造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李承乾最後爲什麼要選擇舉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沒有機會了

太子歷來不好當,任何時候都一樣。作爲太子,意味着你將會是下一屆皇帝,所以會有些人勾引你,在你身上進行政治投資,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你身上。更有甚者,就是有些覺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太安全的人,會主動挑唆、攛掇太子去反對現任的皇帝。

而對太子來說,最大的危險也在於,自己在順利登基之前,實際上始終是不安全的,現任的皇帝隨時都有可能換人。而那些一旦被撤換的太子,從太子位上掉下來的人,也很難有好結果。所以,一旦有太子發現自己位置不保,就會鋌而走險,放手一搏。

尤其是作爲太子,皇位繼承人,如果很不幸的遇到了一個長壽的父皇,自己的處境就很悲劇了,只能一直當備胎。有些更悲劇的人則是,好不容易熬到父皇駕鶴歸西,自己登上帝位,但是自己也已經垂垂老矣,在龍椅上坐不了幾天就也追隨父皇而去了。

比如明成祖的太子仁宗,登基只有十個月就去世了,萬曆的大兒子也是好不容易熬到萬曆駕崩,自己當皇帝才一個月就去世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急不可耐的太子也會鋌而走險,想提前登基。

李承乾最後爲什麼要選擇舉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沒有機會了 第2張

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因爲漢武帝本人長壽,所以太子當了多年,都有孫子了,還是太子。而且,人到晚年都怕死,皇帝也一樣,英明神武如漢武帝,也不能免俗。最終,在巫蠱之禍中,太子因爲被奸佞小人江充誣陷,說漢武帝生病是因爲太子詛咒,漢武帝對太子起了疑心。

因爲之前漢武帝已經因此殺了不少人,所以太子爲了自保,最終被迫鋌而走險,想趁漢武帝出巡之際,發動宮廷政變,控制長安,結果很快就被鎮壓下去,太子和兒子都被殺,只有孫子被人救出,流落民間,最後才被霍光迎立爲漢宣帝。

李承乾當時遇到的問題就是,唐太宗也和漢武帝一樣,英明神武,雖然他還沒有像漢武帝晚年一樣搞封建迷信活動,但是因爲李承乾性情大變,漸漸失寵,而魏王李泰又千方百計博取唐太宗的歡心,導致唐太宗有意廢黜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爲太子。

李承乾感到自己位置不保,就想到了效仿父皇發動玄武門之變,控制皇宮,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禪位給自己,他自己也能夠提前登上帝位。但結果是李承乾準備不足,還沒起事就被鎮壓下去了。

事後,唐太宗把李承乾鋌而走險歸結爲魏王李泰的逼迫,所以,他在下詔廢黜李承乾的同時,也把魏王李泰貶黜流放。但事實上,從整個過程來看,李承乾謀反的真正責任應該由唐太宗本人承擔,而不是魏王李泰。

李承乾最後爲什麼要選擇舉兵造反呢 再不造反就沒有機會了 第3張

太子是國本,改換太子是大事,作爲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當然應該自己乾綱獨運,而不是猶猶豫豫,今天和這個大臣說說,明天和那個大臣說說,到處放風,試探風向。他到處放風,當然是李承乾不安於位,魏王李泰也就沒有退路可走了,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否則如果他失敗了,李承乾豈能善罷甘休?

當然,這種太子在處境危險的情況下,鋌而走險,放手一搏,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武則天晚年,寵信上官婉兒、武三思、張易之兄弟、太平公主,作爲太子的李顯每天過得戰戰兢兢,兒子女兒都被武則天下詔處死。所以,張柬之、魏元禮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殺入皇宮,迫使武則天提前退位,李顯提前登基。

此外,安史之亂前,太子李亨雖然沒有被廢,但是也過得戰戰兢兢,生怕哪天玄宗不高興就廢了他。所以,安史之亂髮生後,一開始李亨跟隨玄宗一起逃往四川,除了長安沒多遠,經歷了馬嵬坡之變,玄宗不得已賜死楊玉環,李亨就和玄宗分道揚鑣,獨自逃走了。分開沒多久,就宣佈提前繼位,遙尊玄宗爲太上皇。這也是一次小型宮廷政變。

到了宋朝,吸取唐朝宮廷政變和諸子奪嫡的教訓,乾脆形成了不怎麼提前立太子的習慣,結果是太祖沒立太子,最後被弟弟太宗奪走了皇位,他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沒得到好結果。清朝經過前期的多次奪嫡鬥爭,最後也形成了金匱藏書的辦法,不再公開宣佈誰爲太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