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成吉思汗滅西夏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十三世紀初,蒙古部乞顏氏酋長鐵木真,以傑出的軍事才能,擊敗了西起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南起陰山北麓,北至貝加爾湖的漠北草原各遊牧部落,於1206年創建了蒙古汗國,結束了漠北數百年的分裂歷史。成吉思汗所統治的漠北地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無法獲得生活極需的農產品及其他更多的物資。爲了滿足經濟上的需要,成吉思汗向四鄰地區發動了一系列掠奪戰爭。

正當成吉思汗統一了漠北,向外擴張之際,在我國漠南、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正處於幾個封建政權同時並存、相互掠奪、連年征戰的分裂時期。在黃河流域,河套以西有党項拓拔氏建立的西夏國;河套以東,先是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遼國,後有女真完顏氏建立的金國;在今新疆、中亞有契丹族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在淮河以南有趙氏南宋朝廷;在西南有白族爲主體的大理國;這種分裂局面,也爲成吉思汗揮師南下,提供了條件和機會。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後,其主要目標是對金國進行復仇戰爭,反抗、擺脫金國的統治。但是,作爲一個戰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未敢輕動也”。因爲金國是女真貴族統治的、以漢族爲多數的中原大國,物產豐富,文化發達,軍力雄厚,當時尚能擊敗南宋,稱雄一方,不可輕視。蒙古統一後,成吉思汗雖攻佔了金國的部分土地,但蒙、金仍處於對峙狀態。成吉思汗審時度勢,沒有首先把矛頭指向金國,而是選擇了在遼、北宋及金、南宋兩大勢力鬥爭夾縫中生存的西夏爲突破口,從1205年至1227年,先後五次用兵西夏,1226年親自領兵征服了西夏,爲進兵金國打開了通道。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關鍵性勝利,爲他的後代消滅金國、佔領中原、統一黃河流域奠定了基礎,進而也爲忽必烈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開闢了道路。

西夏的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13世紀,蒙古人稱建立西夏之党項族爲“唐兀惕”,西夏境土與蒙古一漠之隔,東據黃河,西至玉門(古玉門關),南臨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瀚海),在遼(後來是金)、宋、吐蕃、回鶻之間。西夏佔領的這一地區,在成吉思汗看來,是實現其進兵中原的十分關鍵、十分重要的地區。西夏東界與金國接壤,北界與蒙古相鄰,是蒙、金必爭的中間地帶。又西夏稱臣於金,兩國訂有“交相救援”之盟。如果置西夏於不顧。西夏則可以助金戰蒙,就近用兵北進,直搗蒙古老營。故先滅西夏,就可以消除從側翼襲擊蒙古後方之隱患。而更爲重要的是,西夏的地域具有控扼東西交通的重要戰略意義,這不能不引起作爲軍事家成吉思汗的足夠重視。

西夏控扼着連結中原與西域、漠南與漠北的幾條主要的交通線,東西交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漢、唐以來開闢的經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去西域的“絲綢之路”;另一條是從遼河流域沿陰山山脈南北兩麓向西穿越戈壁,中經居延海而達天山南北的居延路。1038年,夏王元昊稱帝建大夏國,割據河西,絲綢之路大部在其腹地,居延路之中段亦在其北部邊境,兩條幹線,均在西夏控制之下,而歷來東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使臣、商隊的往來,在陸路必經此二道。12世紀以後,宋、遼、夏、金,與回鶻、西域等毗鄰諸國貢使往來密切,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遼河流域的契丹上京臨潢府設有回鶻營,專供回鶻商販留居上京。西域商人與遼、宋的貿易活動,往來必由夏界。這裏還是印度與宋朝之間的一條佛教流傳的道路。西夏處於東西經濟、文化彙集與轉輸的中介地,經濟上十分有利可圖。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第2張

不僅如此,西夏還是漠北至中原的交通樞紐。從漠北進入中原,自古以來或由“龍城”故道經居延沿弱水南下至酒泉,接河西走廊而達中原從居延折西,可接居延路之西段達畏吾兒等地。“龍城”即匈奴單于庭所在,位於鄂爾渾河上游哈拉和林附近。“龍城故道”即由龍城至居延,溝通漠北、漠南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故道。因此,居延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西夏建國後,在該地設有軍事重鎮黑水城,爲西夏黑山威福監軍司所在地。

12至13世紀,漠北遊牧部落同西域的來往,必假西夏北境疆界的居延路。蒙古軍前三次出兵攻打西夏,均受到西夏右廂諸路及黑山威福軍的頑強抵抗。成吉思汗欲滅西夏進兵中原,必先佔領居延。蒙、夏戰初,爭奪居延十分激烈。1209年,第三次進兵西夏時,成吉思汗帶領蒙古騎兵從黑水城北、兀刺海西關口入河西,進攻夷門直逼西夏中興府。成吉思汗奪得了居延,便控制了漠北通向中原的要道。此外,在西夏東部邊境還有一條貫通南北的便道,即自陰山山麓渡河,經鄂爾多斯南下至夏州折西,過黃河接河西走廊。1226年,成吉思汗利用了以上二條南北走向的要道,分兵兩路,對西夏中興府形成鉗形攻勢,敲響了西夏滅亡的喪鐘。

西夏滅亡後,蒙古將西夏境內的東西、南北之交通握在手中,這對於蒙古遊牧貴族來說,無論是到西域去搜羅奇珍異寶,還是去中原索取錦羅綢緞,或是回漠北斡耳朵報告戰捷及將戰旨傳達給各地子孫、將領,西夏境內的這些交通線,成了聯絡帝國東、西、南、北的大動脈,對以後進兵中原統一黃河流域,進而統一全國是極爲重要的戰略準備。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第3張

西夏的物質條件豐富。

西夏所據之地,擁有河套及河西走廊,土地肥沃,水草豐美。自1038年建國以來,先後依附於宋遼、金。在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連綿不斷的戰爭中,遼、宋金出自各自目的,曾給予西夏優厚的經濟待遇。西夏爲了在夾縫中求生存,採取保境自守、伺機發展的策略,曾與遼、宋訂和議,與金訂立同盟,爲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較爲安定的政治條件。

一、西夏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

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長期從事畜牧業,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西夏建國後,畜牧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西夏控制的領域中,以河西走廊著稱的隴右地區,盛產良馬,素有“涼州奮牧甲天下”之譽。河套鄂爾多斯地區,也是漠南有名的牧區,自秦漢以來,匈奴、敕勒、突厥、党項等遊牧民族,在這裏勞動生息,進一步促進了該地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對於成吉思汗的騎兵部隊來說,馬既是生活資料,又是戰鬥武器。馬乳是飲料,餓了能充飢;馬又是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有了馬就可以成爲行動最快的軍隊。蒙古騎兵每次征戰時,每個戰士都要備兩匹以上的戰馬。另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西部地區、西征花剌子模或進兵中原。都要經過翰海沙漠。被稱爲“沙漠之舟”的駱駝。是沙漠戈壁最佳之運輸工具。成吉思汗必然將盛產良馬、駱駝的西夏作爲自己增補戰馬、乘駝之基地。伊朗史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記述了蒙古軍從西夏擄掠牲裔的情況:

“蒙古人攻打〔唐兀惕〕地區後,驅走了境內的大批駱駝”。

二、西夏的武器裝備精良

除戰馬乘駝外,西夏的“良弓”、“甲冑”素有盛名,也是成吉思汗所急需的戰備補充物資。西夏建國初期,對宋戰爭接連不斷,後期與金也屢有戰爭發生。爲了戰爭的需要,西夏統治者極爲重視兵器製造。宋人田況在《兵策》中說,西夏將士所着用的鎧甲,系由

“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

在宋、夏邊界上夏人常以興州良弓與宋的茶絹交易。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第4張

三、西夏尚武,兵源勢力強

西夏統治者,一貫尚武,將士“長於騎射”,號稱“鐵鷂子”。在遼、宋、金對峙時期,時而“南敗宋”,時而“東抗遼”,在河西發展實力。西夏30萬騎射之兵,是成吉思汗補充兵力的大本營。120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第三次進攻西夏後,迫使夏主安全納女請和,西夏對蒙古稱臣,

“合兵攻金,遂爲役屬”。

1217年,成吉思汗派木華黎帶兵伐金,僅此一次,就在西夏徵兵五萬,大大加強了蒙古騎兵的戰鬥力。

四、西夏農業發展好,糧食儲備足

西夏又與中原毗鄰,在中原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沿河地區的農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可爲成吉思汗進兵中原提供糧食及其他農產品。西夏隴南、陝北、河套一帶,是秦漢以來開闢的農耕區,黃河從西向東北縈迴流過西夏疆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西漢以來,先後在興、靈等州開鑿了秦家、唐來等水渠,灌溉着數萬畝良田。河西走廊之甘、涼等州,引祁連山雪水灌田。此外,西夏政府在河套以南的綏德無定河以東地方的米脂、葭蘆等地,掌握了大量的窖藏穀米,賀蘭山西北還有“攤糧城”等,藏糧百萬石之多。西夏與宋、遼、金相比,足以供給蒙古軍隊兵、馬之用糧。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第5張

綜上所述,擁有豐富乘騎、兵革、糧草、人力等等的西夏,既是蒙古騎兵掠獲物資、增加財富的場所,也是成吉思汗擴軍伐金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戰備物資供應基地。因此,成吉思汗攻滅西夏是其進行攻金戰爭戰略物資準備的必要的一步。

西夏還是蒙古軍隊伐金滅宋的突破口及進兵中原的實戰訓練場所。

成吉思汗採用了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策略。避實擊虛。瓦解金夏聯盟。以消弱雙方的力量。在此基礎上又選擇了當時已是內外矛盾重重、國力衰弱、正在走向下坡路的西夏作爲伐金的橋頭堡,攻而取之,以消除伐金的牽制力量。

自12世紀上半葉起,西夏臣服於金朝,兩國之間使節往來頻繁,宋、金對峙時期,西夏常助金出兵南宋。至13世紀初,金夏關係趨於惡化,西夏統治者不滿金國劃給他的疆界,反對金國限制西夏貿易的政策,爲此,西夏統治者開始對金髮動戰爭。對外戰爭的失利使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加劇。久覦皇位的鎮夷郡王李安全勾結純佑母、皇太后羅氏發動宮廷政變,廢黜純佑。安全篡位後,懾於蒙古的強大,助蒙伐金,對金髮動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夏、金戰爭,使田野荒廢,生靈塗炭,對社會經濟破壞很大。連年不斷的戰爭及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使西夏國力衰竭,經濟崩潰,早已無力抵禦外敵的入侵。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第6張

在國家危亡的時刻,西夏內部對金主戰派和主和派又爭吵不休,鬥爭激烈。主戰派的得勢,成爲成吉思汗最後消滅西夏的有利時機。在上附蒙戰金派得勢掌權,在下門閥官僚不戰不守,獻城而降。與西夏主“納女稱臣”,門閥“以城出獻”相比,金國上下士氣尚盛。金哀宗力主抗蒙,停止了對南宋的戰爭,與西夏達成和議,任用一批堅決抗蒙的將領,先後收復了軍事要地平陽、太原等。在洛陽一線佈置精兵20餘萬。1217年1月,西夏國主遵頊以3萬騎兵隨蒙軍攻平陽府,金兵頑強抵抗,蒙夏聯軍大敗,當西夏退兵途經寧州時,又遭到金國名將慶山奴的伏擊,夏兵敗歸。

1206至1225年,在與西夏、金國斷斷續續的交戰過程中,成吉思汗摸清了夏、金之政治形勢和軍事實力,採取了“不見利不進”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先滅西夏,使金國處於脣亡齒寒的境地。當1224年,西夏新主德旺改變依附蒙古的政策,欲與金修好共抗蒙古時,成吉思汗則先下手爲強,以西夏拒絕出兵和不履行交納人質爲理由,親自率領兒孫名將,對西夏大舉進攻,切斷了金夏的聯合,消滅西夏。

在與西夏作戰過程中,蒙古軍又得到了攻堅拔城的實戰訓練,蒙古騎兵誕生於漠北草原,慣於野戰而缺乏攻佔城市的經驗。雖在西征花剌子模的過程中攻佔過訛答刺、撒麻兒罕等城市,但中原地區的城池與中亞之城堡不同,在西征中運用的戰術很難適應中原,需要創造能摧毀中原城池的新戰術以對付新的戰爭。而西夏長期以來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軍隊善於守城把關,這些特點與金國相仿。進兵西夏,客觀上爲蒙古騎兵提供了攻城演習的訓練場所,使他們在實戰中適應環境,創造新的戰術,提高了軍隊素質。因此,攻滅西夏,在軍事上又爲伐金作了戰術上的準備,從而把對金戰爭建立在確有把握的基礎之上。

成吉思汗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 成吉思汗爲什麼還帶兵去攻打西夏 第7張

結束語:

成吉思汗作爲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他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西夏在其所進行的統一戰爭中的戰略地位,當他65歲高齡的時候,親領兒孫,督軍指揮,進兵西夏。成吉思汗接連不斷地用兵西夏,像歷史上任何一次統治者發動的民族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在蒙古軍隊的強有力進攻面前,西夏地區遭到了極爲嚴重的破壞。西夏的滅亡,爲蒙古滅金建立了橋頭堡,進而爲統一黃河流域作好了充分的戰爭準備。成吉思汗在病危時又立下了深謀遠慮的“聯宋滅金”的遺囑: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邃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衆,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窩闊臺遵此方略,完成了滅金的使命,統一了黃河流域。蒙古軍佔領了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黃河流域以後,爲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石,進而爲南下滅宋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因此,成吉思汗用兵西夏之戰略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