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外國地道戰:烏克蘭3000公里地道瓦解9000德軍

外國地道戰:烏克蘭3000公里地道瓦解9000德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敖德薩位於烏克蘭南部,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因爲瀕臨黑海,又有着“黑海明珠”的美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烏克蘭便成爲德軍東線的主戰場,敖德薩當然不能倖免,它於1941年淪陷,被德軍佔領長達3年之久。

然而奇怪的是,儘管經受了戰火摧殘,但敖德薩容顏未改,市內無數的古蹟名勝幾乎毫髮未損,而與它相隔不遠的烏克蘭首都基輔,卻在戰爭中滿目瘡痍,這就是所謂的“敖德薩奇蹟”。

鑄造奇蹟的正是敖德薩地下縱橫交錯的地道。1944年4月10日深夜,一次精彩的地道偷襲徹底瓦解了德軍的鬥志,他們最終向兵臨城下的蘇軍投降,城市光復,而敖德薩地道戰的光輝也從此彪炳史冊

  戰役下一步如何進行很棘手

1944年3月26日,敖德薩外海的海戰接近尾聲。戰鬥已打了5天,激戰的雙方是蘇聯黑海艦隊和納粹德國的羅馬尼亞艦隊,在大量陸基航空兵以及海岸火炮的配合下,蘇軍共擊沉德軍護衛艦4艘、魚雷艇12艘、快速登陸駁船16艘,也就在當天下午,德軍旗艦“格明登”號被魚雷擊沉,這場曠日持久的海戰終於塵埃落定。

外國地道戰:烏克蘭3000公里地道瓦解9000德軍

在海戰進行的同時,蘇軍裝甲部隊強渡敖德薩北面的德涅斯特河成功,隨後便發起了對敖德薩市區的進攻。海上、陸地的對外聯繫都被切斷,駐守敖德薩的德軍第三集團軍頓時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敖德薩駐軍司令、德第三集團軍統帥西格蒙德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固守待援——此刻他手下還有9000多精銳部隊,彈藥供給也很充足,兩個軍火庫的囤積足以讓德軍再堅持一年。況且西格蒙德手中還有一張王牌——在敖德薩戰役打響前,他已命人在城內四處埋設炸藥,而沃倫佐夫宮、波託茨基宮、敖德薩大歌劇院這些沙皇時代的建築瑰寶更是早就被炸藥包圍。

果然,蘇軍在攻克了敖德薩外圍後便不再推進,只派出小股部隊展開試探性攻擊,一方面是擔心大舉進攻會破壞城中的文物古蹟,另一方面,與德軍巷戰不僅會蒙受巨大傷亡,也會推遲整個戰役的進度。敖德薩戰役下一步將如何進行,這是擺在蘇軍統帥面前的棘手問題。

神祕地道成爲扭轉戰局的關鍵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一個人的到訪爲整個戰局帶來了轉機,他就是敖德薩地區游擊隊長帕夫里科·莫羅佐夫。他向蘇軍統帥部建議:暫停敖德薩正面攻勢,派遣游擊隊員經地道潛入德軍軍火庫將其引爆,這個“釜底抽薪”之計定能使德軍軍心大亂,光復敖德薩就會變得易如反掌。莫羅佐夫的主動請纓很快得到了批准,蘇軍統帥部還派出兩支工兵小隊,配合莫羅佐夫的行動。4月10日晚,敖德薩城中發生了兩次驚天爆炸,熊熊大火映紅了整片夜空,德軍軍火庫被成功炸燬。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撤退途中,莫羅佐夫和他的游擊隊員與德軍遭遇,一番激戰後全部壯烈犧牲。

由於軍火庫被炸,困守在敖德薩城內的德軍部隊,直接面臨着彈藥物資短缺的威脅。4月27日,窮途末路的德軍發生譁變,在拘禁了統帥西格蒙德後棄城投降。蘇軍兵不血刃進入敖德薩城。莫羅佐夫的游擊隊以及那些神祕地道,成爲扭轉戰局的關鍵。

外國地道戰:烏克蘭3000公里地道瓦解9000德軍 第2張

  地道總長有2500公里~3000公里

敖德薩地道的歷史源遠流長。由於地下蘊藏着豐富石材,從1794年敖德薩建市至今,敖德薩的城市建設一直依賴於地下石材,因此就在敖德薩地下留下了長達數千公里的地道。這些地道互相交錯,上下分列,有的多達3層,深入地下20多米,蔚爲壯觀,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而這也成了現在敖德薩不能修建地鐵的主要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敖德薩地道的總長有2500公里~3000公里,二戰中,當地游擊隊曾繪製出一份精確的地道分佈圖——建築工程師出身的莫羅佐夫功不可沒,而他率領游擊隊炸燬德軍軍火庫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1996年,烏克蘭政府特地在敖德薩建立紀念碑,緬懷他們的英勇事蹟。

與紀念碑一同落成的還有敖德薩地道戰紀念館,紀念館位於城市西北郊,入口在一個約3米深、近百平方米的露天空地上,參觀者需拿一支蠟燭走入光線昏暗的地道。無數的空隙、坑道、豎井岔道組成了錯綜複雜、蜿蜒曲折的地道迷宮,這裏的溫度常年維持在8℃~10℃,地下水不斷滲出,陰冷潮溼,游擊隊員在地道內生活、戰鬥了3年多,他們需要克服的困難是後人難以想象的。

當年敖德薩游擊隊的作戰室周圍的地道里還分佈着“男宿舍”、“女宿舍”和“廚房”,最多時這裏曾住過380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女戰士和兒童。宿舍和廚房設施都非常簡陋,所謂的宿舍,其實只是依地形開鑿的寬約6米、深不到2米的石牀,上面鋪了一條破毛毯,而廚房也只有兩隻水桶和三四個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