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阿金庫爾戰役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阿金庫爾戰役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阿金庫爾戰役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1415年10月24日夜晚,亨利五世正陷在最窘迫的泥沼裏。傷病和疲勞已經把他爲數不多的部隊消磨殆盡,而四周是最少三倍數量、精神十足且自信滿滿的法國大軍。幾天來他一直避免交戰,這次似乎是劫難逃。放眼望去,前方的小村外處處是法國人的帳篷,閃動着明亮的篝火。他重新打開地圖看看,村子的名字叫做阿金庫爾。

司令官

亨利被認爲是英格蘭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當然,指的是純軍事方面。

阿金庫爾戰役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亨利身邊的將領也都是追隨他多年的宿將,能力姑且不論,忠誠方面完全沒有問題。其中有March的伯爵Edward,他是在大遠征前幾天纔出現於南安普敦的,不少歷史學家把他歸類成國王身邊的危險因素,他本人也是這麼承認的。因爲在亨利四世去世時,由他即位的呼聲更高,但亨利五世赦免了他,並且繼續讓他在麾下服務。

另外的大貴族還有格羅斯特公爵Humphrey,克萊倫斯(Clarence)公爵Thomas(國王的兄弟),約克公爵(國王的叔叔),薩福克、劍橋和牛津的伯爵,以及國王的一衆隨從,Thomas Erpingham爵士,JohnHolland爵士,John Cornwall爵士,等等。亨利的偉大之處也在於他能贏得每個部下的尊敬,不管年紀、經驗或是閱歷,甚至連敵人都是如此。

總地來說,亨利五世是個典型的中世紀軍人,也是個模範的國王,當然這並不是說他本人十全十美。毫無疑問的,強烈的責任心驅使了這次遠征,對於亨利來說,諾曼底的領地是他法定的封邑,同時對曾祖父愛德華三世的責任心使他覺得法國的王冠中也有他的一份。他是個很虔誠的人,每到一處都注意保證教會的財產。對部下也要求以近乎苛刻的紀律,這一點在阿金庫爾戰役中爲他們贏得了勝利,沒有一個人在那樣絕望的情況下成爲逃兵。

同時他對制海權有足夠的重視,但實際上,是在阿金庫爾戰役之後,英國纔開始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他對戰事有近乎無限的耐心,1417年-1422年的一系列戰役被稱爲圍城戰爭。比方說魯昂,從1418年7月一直圍到1419年1月;Meaux城也耗用了差不多時間,大多是在酷寒的冬季。這次圍城後亨利也死了,只比法國的查理六世早了兩個月,有人說他死於心力交瘁,更常見的說法則是痢疾,一種當時士兵中流行的疾病。

當然,法國人的記載中,亨利五世苛刻、傲慢、有着直來直去的個性,從而造就了他的冷酷無情,導致了戰場上的殘忍。不少資料記載亨利曾在圍城勝利後下令吊死俘虜,1417年卡昂陷落後就有過大規模的屠殺;而在魯昂圍城期間,他拒絕向逃出城外的婦女和兒童提供麪包,任由她們在城牆下活活餓死;當然還有阿金庫特戰役中下令大批殺死俘虜,也許這都是因爲從小就經歷的戰爭造就了這樣的鐵石心腸,但卻是成爲強大君主的必要條件。

與上述的情況相對比,英國人由一位優秀的指揮官率領着,而法國人的陣營則是亂糟糟一團。名義上的國王查理六世患有間歇性的精神錯亂,已經有二十多年了,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儘管此刻他的神志暫時正常,並且他在正常時的勇敢也不容置疑,但終究不適合作爲總指揮。他的兒子,路易皇太子則是個十五世紀典型的文弱書生,健康狀況有時比他老子還差,絲毫沒有軍事常識。於是宮廷最上層的脆弱造成了下層的紊亂,勃艮第派和阿瑪尼亞克派在大小事情上都要爭個不休,自然在這場重要的戰役中也不例外,統一的指揮是不可能的。

勃艮第派以勃艮第公爵約翰爲首,阿瑪尼亞克派則推舉奧爾良公爵,這兩人可謂勢成水火,前者在1407年刺殺了後者的父親,結果自己也死於1419年的復仇追殺。更嚴重的是,勃艮第人一直舉棋不定,到底是站在法國一方,還是勾結英國人擁兵自重。於是約翰公爵同意他的部下參加這次國王的召集,但他自己沒有出席,也禁止他的兒子參加法國陣營。

阿金庫爾戰役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另外一方的三名公爵擔任這次戰役的指揮,首先是奧爾良公爵查理,24歲,幾乎沒有行伍經驗;然後是波旁公爵約翰,33歲,曾於1413年在蘇比斯(Soubise)打退過一次盎格魯——加斯科涅人聯合的劫掠;再有阿拉貢公爵約翰(4個公爵3個叫約翰的),時年30,3年前在布爾日(Bourges)吃的一次敗仗是他惟一的經驗。國王訓誡這三位公爵通力合作,同時也派出皇室總管,大元帥和十字弓兵部隊司令三名大臣組成指揮部。

Charles d’Albert從1402年開始擔任皇室總管,是名有經驗的軍人,用兵向來以慎重著稱;John le Maingre,被人稱作Boucicault,是當時法軍大元帥,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是個老資格的騎士,早年率領勃艮第的十字軍在希臘的Nicopolis戰敗(尼科波利斯戰役),法國人從蘇丹手裏把他贖回,但很快又參加了1399年保衛君士坦丁堡的戰鬥,被當作一個傳奇記載在正史中,他的言行則被作爲一名騎士的典型樣本。

如果這兩名老成持重的軍人能夠全面指揮法國軍隊的話,也許亨利的遠征會更加困難。因爲這兩人幾乎避免所有可能的交戰機會,法國的大軍就盯在英國人周圍,把他們前後的村落全部撤空,莊稼全都割掉,打算用飢餓讓英國人屈服。在具體的戰術細節上,他們也有一套很詳盡很完善的計劃,我們很快就能看到,如果這些計劃被一步不漏的照做了,英國人會有怎樣的命運。但歷史不認同“如果”的說法,在開戰前夕,年輕氣盛的公爵們一口否決了這套計劃。

本文將把正常戰役的前後經過交待清楚,所以讀者會發現,直到開戰前夜,法國人按部就班的進入位置,可謂無可挑剔。但就在大戰開始那瞬間,如果要找出誰是法軍司令的話,答案是——沒有人,這也是他們慘敗的最根本原因。

V字手勢

著名的V字手勢,傳說即是自這場戰鬥開始。由於法國人鄙視英國弓箭手的低微,戰前宣稱說一旦抓住俘虜會剁去其兩個手指讓他們一輩子不能再射箭。而戰鬥結束後,英國弓箭手紛紛叉開雙指向對方炫耀自己仍然完好,從此也就成了表示勝利的手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