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二戰統帥的另類解讀:希特勒和丘吉爾都是畫家

二戰統帥的另類解讀:希特勒和丘吉爾都是畫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主帥論,是兩個畫家之間的戰爭:同盟國的丘吉爾和軸心國的希特勒都是畫家,準確地說,都是半吊子的業餘畫家。藝術發燒史證明,專家普遍冷漠,大師玩世不恭,業餘人極富激情,半吊子最有樂趣。這兩人終身未改對藝術的熱烈信仰。

丘吉爾、希特勒的畫藝孰高孰低?迄今爲止,似乎還沒有正經的比較研究。關鍵是比較研究的條件尚不具備。丘吉爾沒問題,他一生畫作五百餘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藏家手裏,很容易看到。但公之於衆的希特勒畫作太少,目前看見的基本上只是他的早年作品。他的後期畫作二戰中成了美軍的戰利品,今天依然封藏於美國政府的倉庫,難見天日。丘吉爾公認的最好作品,是作於1943年《馬拉喀什的清真寺》。希特勒同時期的作品盡付闕如,如何比較?總不見得拿他二十歲時畫的明信片來比較吧。

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兩個人幾乎都沒有人物畫傳世。人物畫是對畫家功力的考驗,兩位都不合格。所以嚴厲的批評家認爲他們的畫藝難窺堂奧,不夠專業水準。

屏蔽此推廣內容  丘吉爾學畫時已經年過四十,完全沒有“兩年基礎、三年臨刻版畫、五年複製石膏”的童子功。他自嘲“膽大妄爲”是他學畫的入門門票。不過他有很好的天分,習畫六年後,1921年他在巴黎德魯特畫廊用查爾斯·莫林名義展出的五張畫賣掉了四張。1947年,他署名大衛·溫特的兩幅畫參加了皇家學院的夏季展。說來有趣,他用真名送展的畫作反而兩次被拒。一次是匹茲堡卡內基博物館,一次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美國人說,我們有明確的專業標準。

二戰統帥的另類解讀:希特勒和丘吉爾都是畫家

青年希特勒兩次投考維也納藝術學院,均名落孫山。藝術學院的老師覺得他有才華,更適合做建築師。希特勒不願意讀建築學院的補習班,正途習藝之夢就此破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三四年,他在維也納鬻畫爲生。諷刺的是,他維也納的大部分客戶是猶太人。當政後,他更喜歡畫水彩畫。

丘吉爾、希特勒都熱愛藝術,但他們賦予藝術不同的人生意義。藝術的價值,在他們各自的心目中大異其趣。就像同是嫖娼,柳永嫖成奉旨填詞的寒士,蔡鍔嫖成再造民國的元勳,同治嫖成禍延社稷的罪人……人人愛藝術,人和人卻大不一樣。

丘吉爾把藝術、繪畫看成業餘愛好。他以爲,人生多苦惱,有人勞碌一輩子,有人擔憂一輩子,有人無聊一輩子,活得太辛苦。要排解苦惱、滋潤生命,做人必須有真正的業餘愛好。而繪畫簡直是一種十全十美的業餘愛好。它神奇、鮮活、營養、陽光燦爛、興味無窮,鍛鍊生命、充實生命。

丘吉爾寫過一些隨筆,閒談愛好和繪畫。這些隨筆一反常態,絕無丘吉爾著作中常見的尊貴、傲慢和貴族風格的尖刻,代之以平和、謙卑、親切,尊崇大師和經典。

這位睥睨天下、傲視羣雄的大政治家在習畫中學到了仰視。他極其認真地研習德加、柯羅、康斯特布爾、萊佛利、透納、畢沙羅、薩金特……的畫作,亦步亦趨地追隨他們的筆觸光影。有人說,丘吉爾原來有可能在繪畫上自成一家,可惜受那些大畫家的影響太大,失去了原創性和直截了當的反應。丘吉爾說,他根本不想成爲大師,學藝沒有野心,只想享受生活樂趣和身心喜悅。

希特勒與丘吉爾根本不同。繪畫是他霸主人生的重要拼圖。他一直把自己看成天才畫家,被世人低估、埋沒的天才畫家。1939年8月,二次大戰爆發前夕,他對英國大使說:“我是藝術家,不是政治家。波蘭問題一旦解決,我會以餘生從事藝術。”

研究希特勒的德國學者說,希特勒的自我理解是:他的事業從繪畫開始。無論別人是不是承認,繪畫已經證明了他有天才的才華。按照他喜歡的德國哲學,才華是天才的證明,但不是天才的根本,天才的根本是強力人格,是權力意志。藝術確認了他的天才地位,他就應該上膺天命,以強人的意志一統天下,爲所欲爲。

希特勒上臺後,確信自己的使命之一是打擊“腐敗藝術”,清洗了上萬件現代藝術的作品。他的收藏也非常特別,有瑞士畫家勃克林、德國畫家施皮茨韋格、費爾巴哈……這些畫家流派不一、風格迥異,唯一的相似之處是生前並不得意。希特勒把他們看成被全世界貶低、迫害的受難者,看成他替天行道的戰友。

丘吉爾這樣的政治家,政治是他生活的重心,可是他會留出三分之一的生活給閒情雅興。在政治生活中,他是強者。在他的業餘愛好裏,他是學生,是後排觀衆。這樣的政治家,一般不會走極端,不會過分的強暴。希特勒這樣的政治家,把一切都糾結在他的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裏。他不僅是政治上的暴君,也是他愛好領地的暴君。他得勢,不僅是政治的災難,如果他愛藝術,還是藝術的災難;如果他愛文學,還是文學的災難;如果他愛數學,還是數學的災難;如果他愛美食,還是美食的災難……

不說真實的歷史,這兩位畫家,單從觀念的邏輯看,也必有一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