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戰其實很奇葩:兵馬未動之前,先造戰地廁所!

一戰其實很奇葩:兵馬未動之前,先造戰地廁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爲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軍隊如何處理士兵們的排泄物是個老大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是古時候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事,之後是糧草未動、先建廁所了。

一戰其實很奇葩:兵馬未動之前,先造戰地廁所!

在19世紀之前,行軍時軍人找個隱蔽處蹲下,或站於樹前牆後方便,並無“痾法”可言。到了19世紀中葉的克里米亞戰爭,英國國防部才成立衛生委員會,其工作之一是制訂“行軍廁所手冊”,內容主要是軍廁必須設於溪流之上,若在乾地,必須每天撒硫磺、硫酸鹽和氯化物,以杜絕蚊蟲烏蠅滋生,並殺菌防範傳染病。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軍隊均有衛生兵,駐紮時他們在與廚房相反方向的地方修建臨時廁所,行軍時則在紮營外圍挖深坑,上架木架讓士兵坐於木條上解決。在戰場上,通常在戰壕之旁另闢分支,作爲幹廁,即使廁溝較戰壕稍深(戰時隨時撤走,所以也沒有時間去掘深坑),遇到天降大雨,排泄物就會溢滿,甚至流到士兵藏身的壕溝裏。據統計,一千名軍士平均每天排八百磅大便和三百加侖小便,大部隊的排泄物更是難以想象。如果遇到戰況膠着狀態,士兵須長期死守戰壕,衛生條件極端恐怖。有戰場指揮官下令用改良火水罐之類的器皿當馬桶,等到貯存大量糞便時另挖溝渠,而且必須有防彈設備,以防穢物被敵軍炮彈擊中,而致四濺污染全軍。

二戰時軍營的軍廁已經現代化,但行軍時方便之所仍很原始。“戰爭的藝術”雖然年年進步,但是處理軍士排泄物的方法,一直進展不大。軍隊因排泄物堆積而招惹傳染病以至被禁上戰場,甚至導致整隊解散的新聞也時有發生。海軍處理糞便稍微方便一些,直接傾倒入汪洋大海便眼不見爲淨。空軍比陸軍還麻煩,飛行前的食譜雖盡少纖維並僅進適量飲料,但機上人員內急時仍很尷尬,有時還非常驚險,據說還有F16戰機機師因脫褲大便而撞機的記載。飛機和直升機都在座位下方設膠管與機員下陰連結,大便的設計就不得而知了;而有了女機員,這些設計就更加複雜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