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戰”的意大利戰線:盟友眼中“傷人的暗箭”

“一戰”的意大利戰線:盟友眼中“傷人的暗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都是獵取領土的投機者。當它於1940年進攻戰敗了的法國時,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抨擊這一行動是一支“傷人的暗箭”。但是,很少有人認識到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政策也是完全如此,那時,它在加入據其判斷最有可能取勝的陣營之前,先在一旁守候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是“三國同盟”的簽字國,“三國同盟”是一個包括德國和奧匈帝國在內的共同防禦公約。儘管德國人對意大利不存什麼妄想,就在戰爭爆發之前卻徵詢了這個盟國的態度。因爲二元君主國要對塞爾維亞進行侵略戰爭,意大利答覆它將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

1914年奧地利人在東線的挫折,使德國不得不去支撐其盟國,以對付即將衝過喀爾巴阡山山口和掃蕩匈牙利平原的俄國人。二元君主國對塞爾維亞的另一次輕率的進攻也同樣是損失慘重。由於奧匈帝國屢戰屢敗,意大利人顯得不大想再持中立了,而德國最高統帥部擔心,意大利成了協約國一方的交戰國,會改變形勢,使奧地利遭受摧毀。

爲了防止這件事情發生,德國極力主張,意大利應當得到它所要求的領土,以作爲其中立的代價。由於這塊領土屬二元君主國所有,奧地利反對這樣做,但談判仍繼續進行。與此同時,意大利正在祕密同協約國談判,這些談判不久就變得更須認真對待了。

“一戰”的意大利戰線:盟友眼中“傷人的暗箭”

俄國的猛攻預示着奧匈帝國的失敗。這種前景使意大利人寒心,因爲除非他們在奧地利垮臺之前正式加入協約國,否則他們就不能參預對它的瓜分。另一個誘因是,在對奧地利的領土上協約國比奧地利自身更爲慷慨。結果,1915年4月,羅馬簽訂了祕密的倫敦條約,於一個月後宣戰。

這個條約規定,作爲對協約國軍事援助的報償,將給予意大利以蒂羅爾、的裏雅斯特、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羣島。還允許意大利擴大其非洲的殖民地和參預瓜分奧斯曼帝國。

意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但財政枯竭和懼怕德國,使它的軍事野心受到約束。羅馬得到它的新盟國的同意,不對德宣戰,直到1916年8月28日,那時它感到更爲安全,不怕報復了。柏林對這種兩面派行徑並不奇怪,但在整個二元帝國,意大利的行爲被視爲背叛。此後,康拉德將軍只能稱這個敵人爲“背信棄義的意大利”。

意大利的非非之想被戰爭的現實打斷了。在經濟上,這個國家是協約各國的負擔。要履行它在軍事上承擔的義務,意大利的裝備太拙劣了,既缺乏生產重武器的手段,又沒有錢購買。英國過去分享着法國的煤,法國東北部的煤礦而今都落在德國戰線後面了。現在,英國不得不把寶貴的燃料運給意大利,以供其工業和船舶之用,因爲意大利海軍能把奧地利潛艇圍困在亞得里亞海。

仍得醫治其從1912年利比亞戰爭中受到的創傷的意大利軍隊,還遠未作好參戰的準備,它的八十七萬部隊缺乏充分裝備。在一個厚道和靈活的領導人手下,意大利軍隊本可裝備充分的。但總司令盧伊季·卡多納將軍不是這樣的人。

康拉德將軍對意大利發出一連串的威脅,但沒有力量付之實施。奧軍正在俄國戰線掙扎求存,只能抽出十萬士兵來守衛共同邊界(同意大利中立時部署在這些陣地上的人力幾乎一樣多)。奧地利知道,要對付由多洛米特、卡尼克、尤利安等阿爾卑斯山脈拱衛的掘壕固守的兵力,任何意大利的突襲將是上坡的戰鬥。奧地利人還知道,其他戰線上的壓力一有減弱,就會有部隊解脫出來,他們就能比較容易地長驅下坡,穿越北部的意大利平原。

地形圖上奧-意戰線四百八十英里長、成曲線的山脈障礙,顯示了意大利1915年面臨的問題所在。南部和東北部環形戰線上的任何進攻或防禦,都有利於奧軍。卡多納知道,向多洛米特或卡尼克山脈突擊,將招致全部毀滅。這裏的阿爾卑斯山脈有險峻的山口和隘路,只有最有訓練的阿爾卑斯山部隊才能攀登。

在西北部,深深地突入並形成對意大利威脅的特蘭提諾(南蒂羅爾的一部分),有奧軍在參差不齊的山頂後面掘壕固守。意軍要在這裏進行任何突擊,得攀登深溝高壘的阿迪傑山谷,只會在特蘭託狹長深谷或再北面甚至更爲崎嶇的勃倫納山口遇到伏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