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咄咄怪事這個成語怎麼來的?是和殷浩北伐有關嗎

咄咄怪事這個成語怎麼來的?是和殷浩北伐有關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殷浩北伐,至今都搞不清楚他手下有沒有名將,即使有,也一直在當“替補”,在場下坐冷板凳。他這個“教練”最信任的是一個“外援”,就是逃到南方來的姚襄。

殷浩把他和謝尚組成了雙前鋒,或者任單前鋒,希望能攻城拔寨,一腳洞穿北方的大門。但姚襄這樣的梟雄,豈能是手搖羽扇的文士能駕馭的?

殷浩從馬上掉了下來

姚襄在北方走投無路,他的“老東家”後趙被前燕吞併了,西邊的前秦是他的仇人。他一路南逃,在壽春見到了豫州刺史謝尚。

咄咄怪事這個成語怎麼來的?是和殷浩北伐有關嗎

謝尚45歲,比22歲的姚襄整整高出一輩。然而看到這個小夥子風姿瀟灑、舉止有度,謝尚一見如故。在他心中,以爲北方人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粗人,沒想到也有大名士,兩人相見恨晚。

殷浩聽說後大喜,他一直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指點江山,實際對北方是兩眼一抹黑,姚襄可是上天送給他的“嚮導”啊,況且又是同道中人。

352年,殷浩在沒有經歷過任何“熱身賽”的情況下,直接舉行了一場正式比賽。對手是許昌的張遇。

張遇是石虎手下的將領,後趙滅亡後,他做了割據一方的軍閥,也想找東晉做靠山。哪知道謝尚看不起這種不讀書的赳赳武夫。張遇一氣之下,“跳槽”到了前秦。對這種反覆無常的人小,殷浩決定先拿他開刀,殺雞儆猴。

謝尚、姚襄任前鋒直奔許昌殺去,殷浩率軍向壽春進發,作爲“中場”指揮。當天,他威風凜凜,舉起旗幟宣佈:“出發”,突然馬受驚,他身子一歪,摔到了地上。將士們大驚失色,兆頭不好啊。

他灰頭土臉地爬起來,騎上馬繼續前進。

前秦得知張遇被攻,迅速派出兩萬人營救。雙方在穎水上的誡橋(今河南許昌市東南)大戰,東晉軍與“強隊”交流的機會太少了,謝尚只是清談高手,與天天在實戰中跌打滾爬的北方人剛交手,就呈“一邊倒”趨勢,被斬殺1.5萬人,前鋒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咄咄怪事這個成語怎麼來的?是和殷浩北伐有關嗎 第2張

謝尚和姚襄帶着少數隨從倉促逃回歷陽(今安徽和縣),才喘了一口氣。

謝尚和姚襄灑淚而別,說:豫州的事都託付給你了。

隨後自己回建康請罪,由於皇太后諸蒜子是他的外甥女,朝廷網開一面,他沒有受到實質性的處罰。

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殷浩的間諜戰失敗

第二年,殷浩決定再次出征。目標是先進攻洛陽,再攻長安。

在中間一年多的時間裏,他也做了充足的準備。一是繼續屯田,二是搞策反。上次他對前秦這個援軍恨得要死,決定在長安這個“心臟”上狠狠地捅上一刀。

他派幾批間諜先後潛入長安,和前秦的大司馬雷弱兒、左僕射樑安取得聯繫,雙方暗中達成協議:兩人叛變苻健;殷浩攻取長安後,兩人做關中最高領導人。

殷浩確定有了內應,再次派姚襄北進。以爲萬無一失,哪知道這兩招統統是敗招。雷弱兒、樑安騙了他,他們請殷浩出兵接應,實際是引誘東晉軍北上。

咄咄怪事這個成語怎麼來的?是和殷浩北伐有關嗎 第3張

而姚襄胸懷大志,“跳槽”到東晉只是暫時落腳。當他看到東晉軍隊的羸弱後,對這個新東家已沒有了信心,決定自立門戶。

殷浩派姚襄做前鋒,進攻洛陽。姚襄兵剛出發不久,殷浩就接到姚襄傳來消息:他的部隊遇到敵人,已經潰散,希望大軍北上接應。

殷浩命令軍隊全速前進,到了山桑(安徽亳州市蒙城縣北)附近時,突然伏兵四起。殷浩軍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哪裏冒出來的。慌不擇路,暈頭轉向,大敗而歸,東晉軍被斬殺1萬多人。

原來姚襄騙他北上,成功偷襲。接着派兵挺進到壽春。殷浩回過神來,命令部隊反擊,但他實在不是將才,器械軍糧全部被姚襄搶走,士卒死傷、叛變者不計其數。

第二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殷浩回信桓溫出現失誤

司馬昱本來不想動殷浩,但旁邊有一個人在等着看笑話。

桓溫上奏朝廷,把殷浩說得一無是處。朝廷理虧,沒有辦法,只好把殷浩廢爲平民,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內)。

殷浩年輕的時候和桓溫齊名,但兩個人相互不服氣,桓溫問他:你和我相比,誰更出色?

殷浩答:我寧願做我自己。

桓溫卻看不起他,對人說:小的時候,我和殷浩共騎竹馬(當馬騎的竹竿),我把竹馬扔掉走了,殷浩上前揀起來,所以殷浩不如我。

但殷浩沒有說過半句怨言,神情坦然,一切聽天由命。依舊談道詠詩,家裏的人都覺得他一切正常。

但是他內心非常痛苦,有次送別外甥韓伯時隨口唸了兩句前人詩:“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不自覺就抽泣哽咽,潸然淚下。

咄咄怪事這個成語怎麼來的?是和殷浩北伐有關嗎 第4張

他經常用手在空中寫字,引得很多人觀看。寫得多了,別人發現原來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個大字。

這就是成語“咄咄怪事”的來歷,意思是令人詫異的怪事。“咄咄”是表示吃驚的感嘆詞。

宋代詞人辛棄疾有一首詞《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裏面有“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

“休休”是指司空圖隱居山中,寫過一篇《休休亭記》。這句話意思是:與其像殷浩在空中書寫“咄咄怪事”發泄怨氣,不如像司空圖在山林中過安閒的生活,一座山丘,一條谷壑,都風流瀟灑,格外有情趣。

就在殷浩五味雜陳、心懷怨恨時,接到了一封信,是桓溫寫來的。信中桓溫回憶了兩人過去的友誼,打算讓他擔任尚書令。

殷浩大喜,立即回信。

咄咄怪事這個成語怎麼來的?是和殷浩北伐有關嗎 第5張

寫好信,封好後,又擔心信中是不是寫錯了,拆開來重新檢查。然後再放到信封中,剛要送出去,還是擔心有不妥,再拆開來看,就這樣,他把這封信拆拆封封了十多次。

最後終於覺得完美無缺,派人把信送走。待人走遠後,他鬆了一口氣,然而等他返回家中,才發現寫的信還在桌子上,派人送走的只是一個空信封,他後悔莫及,幾欲暈死。

桓溫本來不願把事情做絕,想讓他重新出山。但看到居然是一張信封,大失所望。從此兩人絕交。殷浩再也沒得到重用,兩年後,殷浩憂鬱病死,終年54歲。

就在殷浩北伐屢戰屢敗、損兵折將的時候,在江南,卻有一次高雅的聚會在上演,流芳千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