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德宗因藩鎮叛亂導致而逃亡奉天的前因後果你知道嗎?

唐德宗因藩鎮叛亂導致而逃亡奉天的前因後果你知道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奉天之難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本站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唐德宗因藩鎮叛亂導致而逃亡奉天的前因後果你知道嗎?

提起安史之亂,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可以說,儘管安史之亂將那個曾經璀璨輝煌的大唐一刀兩斷,使其逐步走向衰亡。不過,大亂終結之初,唐朝君臣上下還是很有一番收拾舊山河、再現盛世的雄心壯志的。然而事與願違,又一場叛亂的出現,將大唐復興的希望徹底斷送。儘管唐軍將士憑藉血肉之軀取得了一場空前慘烈的城市保衛戰的勝利,但唐王朝這個龐然大物再無復甦的可能。那麼,這場叛亂究竟是什麼?它爲什麼會成爲唐朝敗亡的標誌性事件呢?

屋漏偏逢連夜雨

這場叛亂,便是唐朝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奉天之難。需要先說明的是,這裏的奉天,不是遼寧省會瀋陽的舊稱,而是今天的陝西乾縣。大曆十四年,唐代宗去世後,其子李適繼位,這便是唐德宗。德宗登基後,決心削平藩鎮勢力,實現中興大唐的偉業。於是乎,一場轟轟烈烈的削藩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起初,戰爭的進展還算順利。成德節度使李惟嶽、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樑崇義等“刺頭”都被唐軍打得大敗。然而好景不長,其餘藩鎮看見“同行”受難,心中不覺產生了兔死狐悲之感。加之德宗策略失當、不知安撫,最終導致那些原本中立的藩鎮也紛紛扯起反旗,致使形勢發生逆轉。

建中三年,盧龍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成德李惟嶽已死。這四王以朱滔爲盟主,聯合向大唐開戰。就在德宗對四王合兵大感焦頭爛額之時,屋漏偏逢連夜雨,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封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與四鎮勾結反叛。就這樣,削藩所引發的戰火,一下子從河北蔓延到河南。

都是摳門惹的禍

建中四年,李希烈調集三萬大軍迫近東都洛陽。壓力山大,唐德宗遂從西北抽調涇原守軍五千餘人馳援東都。當時,天降大雨,氣溫驟降,涇原將士在風雨之中連夜趕路,吃盡了苦頭。好不容易來到京師長安,大家本以爲朝廷能改善一下補給、緩解緩解疲勞。可不想,德宗派去犒軍的官員只帶來了糙米和素菜,不僅沒有酒肉,甚至連一件禦寒的衣服也沒有!

這下,涇原將士的心涼了大半截——好傢伙,我們要去玩命,保衛你李家天下,沒想到你卻如此摳門,爺不伺候了!於是,五千餘人衝入長安城,把城裏府庫內的綾羅綢緞、金銀珠寶搶了個精光。搶劫完畢後,這幫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在長安當太尉的朱泚拉了出來,擁立其爲帝,公開造反了。德宗驚慌失措之餘,也只能是帶着老婆孩子棄了首都,一溜煙的跑到奉天躲避兵變。

德宗前腳剛到奉天,朱泚便在長安稱大秦皇帝,定年號應天,並糾集了八萬大軍,以姚令言爲元帥、張光晟爲副帥,對奉天發起攻擊,企圖除去德宗,名正言順地成爲天下之主。空前慘烈的奉天保衛戰即將打響。

唐德宗因藩鎮叛亂導致而逃亡奉天的前因後果你知道嗎? 第2張

浴血孤城

此時的奉天城內,只有德宗帶來的不到千人的禁衛軍,外加邠寧留後韓遊環、慶州刺史論惟明所屬的三千兵馬。眼瞅叛軍大兵壓境,德宗等人無不驚恐萬分。幸而天佑大唐,就在德宗進入奉天城三天後,一位力挽狂瀾的大英雄出現了——右金吾衛大將軍渾瑊率領宗族子弟百餘人趕來勤王了!

渾瑊是誰?此名在今天令人倍感陌生,但在當時,這可是唐軍戰神的代名詞。渾瑊出身鐵勒九姓中的渾部,其家世代爲唐將,父親渾釋之因軍功一路升遷到開府儀同三司、封寧朔郡王。渾瑊11歲時便跟着父親在軍營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也鍛鍊了自己堅強不屈的性格。安史之亂時,已是中郎將的他跟着李光弼南征北討、屢立戰功,後又助郭子儀收復兩京,大小數十戰,功勳累累,被授予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之銜,成爲唐軍新生代將領中的佼佼者

渾瑊的到來,令大家鬆了一口氣。但唐軍畢竟人數太少,且士氣低落,軍器糧草也十分匱乏,因此對於能否守住奉天,連渾瑊心裏都沒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十月十三日,叛軍的先頭部隊抵達奉天城下。叛軍知道城中兵馬不多,遂大舉攻城而上。渾瑊一面讓韓遊環率部分精兵開出城外,分散叛軍兵力,一面讓部將高固率領敢死隊身批重甲、手握長刀在城頭上阻擊敵軍。

渾瑊身先士卒,持戟在城頭上往來廝殺,將士們受到激勵,無不以一當百、奮勇殺敵。然而,架不住叛軍人多,激戰良久後,奉天城門因損毀嚴重而坍塌。渾瑊見狀,急命官兵用草車堵塞城門,縱火後將車推出城外。煙燻之下,叛軍一時間亂了陣腳,渾瑊趁機率軍衝出城來發動反攻,殺得叛軍落荒而逃。這一天,唐軍殲敵近萬,首戰告捷。

雖然如此,叛軍到底人多,而且還斷絕了奉天對外聯繫的通道,優勢十分明顯。於是經過短暫休整,叛軍的進攻又開始了。他們晝夜不歇,從城東、西、南三面同時動手,雲梯、衝車、井闌等輪番上陣。渾瑊率軍沉着應戰,他看出叛軍雲梯、井闌的車轍很深,於是命人趁夜縋出城外,在其前進道路上挖掘陷坑,第二天這些重傢伙全部陷入坑中,動彈不得;他還讓大家蒐集城中的松脂、膏油,製作火箭射擊衝車,燒死叛軍無數。

唐德宗因藩鎮叛亂導致而逃亡奉天的前因後果你知道嗎? 第3張

拼死一搏

打了半個月,雙方你來我往。儘管叛軍使出渾身解數,但奉天城始終屹立不倒。不過,隨着十一月的到來,唐軍漸漸陷入絕境。首先是缺糧,連德宗每天就只能吃到兩斛糙米,而且沒有任何下飯的菜餚,其餘將士更慘,只能扒草根、啃樹皮。渾瑊不得不在晚上遣人摸出城去採摘野果,這才能勉強支撐下去。其次,靈武留後杜希全、鹽州刺史戴休顏率領的援軍被叛軍打敗,致使城內官兵士氣更加低落。

十一月十五日,叛軍的總攻開始了。在衝車的掩護下,叛軍迅速填平壕溝,逼近城牆。唐軍使用火箭射擊,不想對手已經吸取了教訓,在衝車周圍綁上了浸過水的氈子,火攻全無效果。很快,大量叛軍聚集城下,朝城頭放箭,唐軍官兵死傷無數。叛軍趁機架起雲梯,登城而上。危急之中,渾瑊請求德宗許諾重賞以激勵士氣,德宗只得寫下一千張空白的委任狀,同時允諾如果不夠用,可直接將功勞和擬受官職寫在有功者的衣服上。

渾瑊向德宗行了君臣之禮,以誓不能退敵則當死於王事,隨後他拿起一封委任狀,來到軍前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以忠義感召官兵們做殊死一搏,接着便手持大戟上前與叛軍搏殺。唐軍官兵被統帥的大義所感動,雖然知道此役必定九死一生,很可能永遠拿不到委任狀,但他們全都拿起武器,跟着渾瑊衝了上去。廝殺中,雙方均損失慘重。渾瑊身中三十餘箭,血流滿身,幸而他披有重甲,才未傷到要害。

就在涌向城頭的叛軍越來越多時,突然間戰場狂風大起,牟足了勁似的向叛軍吹去,吹得叛軍睜不開眼。唐軍頓時精神大振,個個奮勇向前,大殺特殺。叛軍苦於大風的影響,迎戰十分吃力,一時間被殺得血流成河,屍體一波接一波地從城頭上掉下來。渾瑊又組織官兵將點燃後的柴草扔下城來,此時在大風的幫助下,叛軍雲梯、衝車上的氈子早就被吹乾了,故而叛軍陣地瞬間就成爲火海。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把叛軍的攻城器械連同周圍官兵燒成了灰。渾瑊抓住機會,率軍發動反攻。叛軍折兵五萬,敗退三十餘里方纔紮營休整。

十一月二十日,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人率領的援軍從四面八方趕來。朱泚眼見取勝無望,只好一股腦撤了個乾淨,歷時40余天的奉天保衛戰終告結束。不久後,驚魂未定的德宗痛下罪己詔,公開承擔導致叛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道”引起的,同時宣佈對朱泚之外的朱滔、李希烈等人進行赦免,許其投誠效順。朱滔等接到赦令,隨即取消王號、上表謝罪,局勢這才又漸漸對唐朝有利起來。

如果說安史之亂是中晚唐歷史的開端,那麼奉天保衛戰則標誌着唐朝完全走向沒落。這之後,唐王朝已經沒有能力將藩鎮勢力連根拔起了。而原本立志削藩的德宗受此打擊,轉而對藩鎮採取姑息養奸、任其發展的“綏靖政策”,致使藩鎮割據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德宗之後,憲宗、宣宗雖曾短暫實現中興,但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偌大的唐帝國也最終被藩鎮終結了生命。

唐德宗因藩鎮叛亂導致而逃亡奉天的前因後果你知道嗎? 第4張

奉天之難的影響

公元784年,唐德宗下罪己詔,承擔了所有戰爭罪責,除稱帝的朱泚外,對反叛的藩鎮“一切待之如初”。這實際上宣告了德宗削藩計劃的破滅,在唐庭承認了河北藩鎮的特殊地位和利益後,反叛藩鎮都表示歸順朝廷,取消了王號。這次歷時五年的削藩戰爭,導致“天下戶口三耗其二”。《元和國計簿》上記載:當時在編人戶共一百四十四萬戶,比天寶年間納稅人戶減少了四分之三,全國依賴國庫供給的軍隊有八十三萬多人,比天寶年間增加了三分之一。大約每兩戶人家供養一個士兵,這還不包括臨時徵調的士兵。

也就是說,當時中央財政養着這麼多節度使的士兵,卻並沒有節度使的任免權,只是維持住了節度使名義上承認中央的權威。因此,李適從執政前期厲行節約,迅速轉變爲極度斂財。當然,必須要看到,李適的斂財一定程度上是在爲中央聚集財力。《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因德宗府庫之積,頗約費用,天子身服澣濯”。可見李適在削藩戰爭後還是一如既往的節儉,並沒有變得多奢侈。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李適的削藩戰爭雖然失敗,但它成了唐朝皇帝的反面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爲之後唐憲宗“元和中興”時期的削藩奠定了基礎。總體上來說,伴隨削藩而來的“四鎮之亂”、“涇師之變”“奉天之圍”,沉重打擊了唐德宗,也讓中唐王室復興唐帝國的夢想破滅。

這次具有轉折點意義的動亂,直接促成了李適執政期間的四大轉變:1、從前期信任宰相演變爲對大臣的猜忌,進而發展到拒諫飾非、剛愎自用。2、由武力削藩轉爲對藩鎮姑息遷就。3、由初期“疏斥”宦官到後期委以重任,以宦官掌握神策禁軍和擔任監軍。4、由初期力倡節儉,到後期大肆斂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