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備的三大謀士中,誰的功績最高呢?

劉備的三大謀士中,誰的功績最高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皆知,劉備有三大謀士,諸葛亮、龐統和法正!這三位共同輔佐着,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劉備,在人生晚年時期,最終鼎足三國,當上了蜀漢開國皇帝。

那麼這三大謀士中,誰的功績最高?當然是諸葛亮,這是公認的。理由一條就足夠了:活得比龐統和法正都長!所以諸葛亮乾的事最多,以至於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獨臂撐天支撐起了蜀漢,開創了一個“諸葛亮時期”(五次北伐)。

劉備的三大謀士中,誰的功績最高呢?

但公允來言,諸葛亮最閃亮的時期,幾乎都集中在了劉備去世之後。所以若論對劉備的影響,諸葛亮明顯就比不過龐統和法正了,其中尤其是龐統!

龐統,堪稱三國“最閃亮”的流星,他只跟隨了劉備四年,便中箭而死了。但恰恰是這四年中,龐統卻做到了諸葛亮一輩子都沒做到的事,那就是:改變了劉備!

其實,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後,也曾試圖改變劉備。比如在劉表死後,荊州投降了曹操。當時,劉備率着諸葛亮等,曾來到荊州城下。諸葛亮建議劉備:趁機拿下荊州,這樣咱就有了落腳點和能力跟曹操掰手腕了。但劉備卻道“吾不忍也”,然後就有了著名的“長阪坡之敗”。

劉備之所以,堅決不趁機奪荊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此人(劉表)待我厚,今從其言(奪了荊州),人必以我爲薄,所不忍也。”

從劉備的這句話可以感受到,劉備屬於那類“古典騎士”風格。也就是說,別看劉備書讀得少,卻對“保留古代先賢仁義之風”這事,最爲堅定。

因爲若是曹操,處於劉備這種困難情況下,他必會奪荊州,且出手是又快又狠,這點從曹操幾次三番,強奪徐州就能推斷出來。若是孫權呢,也不會猶豫,爲了拿回荊州,孫權都敢背後捅關羽(盟友)的刀子。

這同時也是劉備爲啥,總是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的真正原因。比如劉備當徐州牧時,非收留呂布,卻被呂布反咬一口,奪了徐州,劉備好端端的局面,一下子泡湯了。所以,荊州城下,劉備說出“吾不忍也”,其實依然是延續着這個套路。哪怕有了諸葛亮,都沒法改變。

劉備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無論用過去還是現代的眼光來看,都必須要承認,是非常值得讚美的。不過,讚美過後,卻要思索一下了。曹操,這位劉備的死對頭,要“文憑”,是東漢最高學府太學院畢業,導師是大儒蔡邕!

劉備的三大謀士中,誰的功績最高呢? 第2張

按理說,劉備的這種思維定式,最該出現在曹操身上。可實際卻是,曹操成了三國時最“庸俗”的現實主義者,做事從來不管符合不符合先賢標準,怎麼對自己有利,他怎麼來。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曹操雖讀書多,但卻沒讀傻,反而是越讀越“成精”!

而劉備雖“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不喜歡讀書,卻反而給讀“傻了”。所謂“春秋無義戰”,劉備卻還死抱着春秋大義不放。這種情況下,他如何能應對現實?只能頂着“仁義”的美名,從一個失敗,奔向另一個失敗。但劉備的這種情況,卻被龐統給終止了!

那是劉備在進軍西川時,但在這關鍵時刻,劉備又犯了這毛病,言稱:“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此刻,若是諸葛亮的話,估計就不會吭聲了。萬幸是龐德跟着,於是龐統急眼了,道:“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即:老大,你要看清現在是什麼時候,別活在過去影子裏好不好,妄想用過去的那一套再包打天下,那是不行的!跟着就又舉例。最終一席話,說得劉備茅塞頓開!開搶劉璋的西川,然後搶漢中,當荊州丟了後,又不顧一切地搶荊州……再也看不見劉備,動不動就道“吾不忍也”了,比曹操都狠!

所以,若論對劉備影響最大的謀士是誰?只能是龐統!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論口才,諸葛亮比龐統還牛,論見識智謀,也跟龐統齊名,可爲何諸葛亮,卻改變不了劉備,反而在關鍵時刻,顯得那麼束手無策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備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前,趙雲都看出來了,這是分不清主次矛盾,慷慨勸諫,可諸葛亮卻一直束手無策,只在事後說,要是法正活着就好了!這是爲何?其實,在筆者看來,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其一:諸葛亮的性格。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句話換個說法就是:諸葛亮從來不做出頭鳥!故而,關鍵時刻,總見別人勸諫劉備,而諸葛亮卻總是,把最壞的準備做好,竭盡全力的兜劉備的底。

其二:諸葛亮的地位。諸葛亮在劉備時期,主要的職責是內政。即,劉備開疆擴土,諸葛亮把劉備打下來的地盤,治理好,讓百姓歸心。兩人配合得非常好,形成了默契,達到了平衡。所以,劉備從沒幹預諸葛亮如何實施內政,那麼諸葛亮豈能,干預劉備動兵,打破這個平衡?

故而,龐統可以在關鍵時刻,跟劉備叫板,一句話改變劉備,但諸葛亮卻只能束手無策,然後默默做好一切準備,給劉備兜底——這其實,更需要智慧和能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