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靈武即位:只是唐肅宗奪唐玄宗皇位的一場鬧劇

靈武即位:只是唐肅宗奪唐玄宗皇位的一場鬧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爆發,洛陽、長安失守,唐玄宗倉皇“幸蜀”。從離開長安,到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後主動遜位,唐玄宗一直是大唐政府唯一合法的“掌門人”。這期間,太子李亨當了皇帝,說句不好聽的,他的即位像是趁火打劫——篡行,而且經過精心包裝。《舊唐書》卷十《肅宗本紀》詳細記述了大臣裴冕、杜鴻漸等人解釋太子李亨即位的三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寇逆亂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國家發生了叛亂,玄宗皇帝已經無法駕馭這種局面,跑到了蜀川避難,他的那把交椅就算讓出來了,作爲皇太子,在這個時候即位,替父皇分憂、爲社稷排難,是顧全大局、理所當然的選擇。

皇太子李享被點爲天下兵馬元帥,全權負責收復兩京、平服叛亂事宜,但替父皇分憂、爲社稷排難,就非得自己當皇帝嗎?照這樣的邏輯,其他人不都可以打着這樣的“旗號”另立中央了嗎?

唐玄宗是“移幸蜀川”,並不是“倦勤大位”,而是仍然主持着全國的平叛工作,並盡最大可能履行了大唐政府“掌門人”相應的職責,如對中央和地方的有關人事,進行了調整,並先後任命了崔圓、房琯、崔渙三人爲宰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危難時期中央政府的感召力,爲收攏人心、凝聚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任命太子李亨爲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東、河北、平廬等節度兵馬,收復兩京的同時,分別任命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爲各路都統節度使,分守外鎮,爲穩定局勢、平定叛亂創造了積極的條件。史載,任命詔書一下,“遠近相慶,鹹思效忠於興復”,而叛首安祿山則拍胸嘆氣道:“我不得天下矣”。這種理由,難以叫人信服。

靈武即位:只是唐肅宗奪唐玄宗皇位的一場鬧劇

第二個理由:江山阻險,奏請路絕,宗社神器,須有所歸。玄宗皇帝“幸蜀”後,因爲交通不便,給請示彙報造成了困難,而且,他這一去,大唐江山、國家政權失去了凝聚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皇太子只有當了皇帝,成爲社稷之主,才能放開手腳承擔起平復叛亂、重整社稷的重任,這是時勢使然、迫不得已的選擇。

馬嵬驛分手,唐玄宗通過高力士,表達了自己對太子李亨所寄予的殷切厚望,說了一番話。其中“莫以吾爲意”至少包涵兩層意思:一是從父子感情角度,勸慰太子李亨不要擔心;二是從君臣大義角度,提示太子李亨,在這特殊時期不必拘於常禮,一些關乎平叛的大政方針,不必常請示、常彙報,完全可以自行決斷。玄宗對李亨絕對的信任,溢於言表。李亨即便不當皇帝,照樣可以放開手腳承擔起平復叛亂的重任。

交通困難,請示、彙報不方便,就得自己當皇帝嗎?這樣的邏輯說不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完全可以隨機應變地處理軍政等有關事宜,與便不便沒關係。唐玄宗已經充分地放權,成敗取決於他的能力和責任心,請示、彙報作爲外部因素,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政權失去了凝聚的核心?玄宗皇帝沒有死,沒有退位,何談失去了凝聚的核心?

第三個理由:萬姓顒顒,思崇明聖,天意人事,不可固違。在這國難時艱的時刻,老百姓都期望着、各種祥瑞也兆示着,能有一個明君,來拯救他們於水火,這個明君不是別人,就是您——太子李亨,這是百姓的意願、上天的選擇。

玄宗“幸蜀”,老百姓的期望,大打折扣,但這不是不承認玄宗這個皇帝。在靈武即位前,老百姓充滿了期待,但這種期待絕非希望他取玄宗而代之,當他們聽到了李亨治兵河西消息,說道:“吾太子大軍即至!”和李亨的擁戴者們“萬姓顒顒,思崇明聖”,不對等。

馬嵬驛分手後,“有白雲起西北,長數丈,如樓閣之狀,議者以爲天子之氣”。說太子李亨的即位,與天象有關。後來,又出現好幾次,都是預示真命天子的氣象。

人事鼓吹,天意炒作,三點理由,道出唐肅宗的即位,是一場精心包裝的篡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