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洪承疇經歷過哪些事?他爲何要背明降清?

洪承疇經歷過哪些事?他爲何要背明降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清初時期,認清局勢的官員眼看大明的船就要沉了,紛紛登上了大清的船,洪承疇就是其中之一。

一、青少年時代

洪承疇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時,其父啓熙家境貧寒,外出謀生,母親傅氏被父母接回孃家居住.洪承疇就是出生在豐州錦田村外祖父傅員外家.閩南的風俗,房子寧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風水龍脈被人奪走.外祖父母對此並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卻不高興,所以洪承疇剛滿月,母親就抱他回英都老家.洪母知書達禮,教子有方,這是洪承疇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啓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讚.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啓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在水溝館讀書期間,洪承疇除完成學業外,還經常到老師家中借書閱讀.從《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讚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唸書,學業成績優異.

二、躋身仕途,明末重臣

萬曆43年(1615年),洪承疇23歲時,考中19名舉人.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啓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爲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爲明末重臣.

洪承疇經歷過哪些事?他爲何要背明降清?

三、援錦抗清,松山被俘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爲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佈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樸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爲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四、審時度勢,背明降清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范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爲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爲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爲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五、文韜武略,開清功臣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佈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祕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爲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爲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爲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順治十年,洪承疇奉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管糧餉.凡滿州親王、公侯、將領、撫鎮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員均受節制,兵馬聽其調度,“一應撫剿事宜,不從中制,事後報聞.”

可見清廷對他極爲信賴.他入湖廣後,以湖南爲中心,分兵鎮諸要地.實行屯田,備糧、練兵、修城防、設水師,作長久之計軍事上“以守爲戰”;政治上“廣示招徠”;經濟上“開墾田畝”順治十五年,洪承疇率軍攻佔貴陽,後又分兵三路進軍雲南.順治十六年,各路大軍會集昆明,洪承疇一面籌劃安定雲南大計一面疏請朝廷救濟邊民.順治即令發銀三十萬兩銀,一半賑濟雲貴饑民,一半留給洪作軍需.順治十七年,洪承疇因眼疾嚴重,自昆明還京.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疇病逝,終年73歲.墓葬北京西直門外八里莊.高薪聘請了幾位文人寫傳記,看後都不滿意.後來,來了一個秀才,答應一個月內寫出讓洪承疇滿意的傳記,結果吃喝玩樂29天,沒有動筆寫一個字.最後一天了,隨便拉出了以前別人寫的一篇傳記,只在前面加了兩句“弒吾君者是吾仇,斬吾仇者是吾君!”洪承疇喜出望外,重金酬之.等到康熙帝時,卻編一本《貳臣傳》,所有曾經叛明降清的都收錄其中,爲清朝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洪承疇首當其衝!

洪承疇經歷過哪些事?他爲何要背明降清? 第2張

洪承疇到底是功臣還是漢奸?

對明朝來說是個漢奸,對清朝來說是功臣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筆者認爲,洪承疇在明清重大歷史變革關頭,能審事度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服從清廷統一中國的大局,在清初開疆定土,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雖在仕明時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功大於過,應屬可以基本肯定的人物。筆者認爲評價歷史人物,應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爲重,應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爲重;不應站在某一個狹隘的政治立場,爲某種政治需要服務;對農民起義應作出具體分析;必須反對和摒棄封建“愚忠”思想。只要我們以中華民族利益爲大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史觀,以發展的眼光評價歷史,實事求是、大膽探索、敢於衝破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就一定能夠正確評價洪承疇,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